..续本文上一页的这个世间上的境界有的是非圣法,这世界上都是有过失的,或者世间上的善法,有漏的善法也不圆满,都是一般的境界。而这个时候,佛的境界是怎么样呢?佛是「最胜自体住」佛那个最胜、最殊胜的自体是安住在最胜住里面,是不同于凡夫住于非圣法的。佛来度化众生,众生是非圣法,但是佛是不变的,不为世间法所染污,所以他还是安住在圣法的境界里面。圣法呢,就是空、无相、无愿,住在毕竟空寂、离一切相的里边,住在那里边,所以是最胜住。
「人趣及恶趣」,这个「佛于非圣法」实在来说这句话应该是总说的,这底下是别说。佛所度化的众生就是人类,「人趣」,或者人间的人,或者天上的人。「恶趣」,就是三恶道的众生。度化这样的众生的时候,佛内心里面是住于「最胜自体住」,佛是住于最胜住,就是住于天住,住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住在第四禅里面。
「非梵行法中」,「梵行」就是指慈悲喜舍说的。所度化的众生多数是不慈悲喜舍的,那么佛度化这个众生的时候,佛的心是「最胜自体住」,住于慈悲喜舍的梵住里面,佛那个清净光明的心住于最胜住。这一切的最胜住,住于天住也好,住于梵住也好,都是寂灭相的,所以也都是胜住,这是佛的内心。从佛的身相来看呢,佛也是来到人间了,也有的时候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众生一切诸佛都去了,但是佛的心的境界不是这样子,不是表面上这样子的,所以佛还是「最胜自体住」的。
「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
这是显示自体甚深。这个自体,就是佛的法会的自体;自体也就是佛的那个清净无分别的真如的体性,叫做自体。「佛一切处行」,佛本身有佛的境界,但是为了度化众生呢,他也入一切法界,到一切众生的地方去,就是佛的化身遍一切处的。或者说是佛的大悲心,这个后得智是遍一切处的观察思惟的,所以「佛一切处行」,就是到一切处去。「亦不行一处」,但是佛的无分别智呢,还是一处也没行,一切处都是寂灭相,是无分别境界,也就是没有到一切处去。佛的这两种境界是不分离的,能到一切处和不行一处是不分离的,这是不可思议境界,所以叫做显示自体甚深。
「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前面「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是约佛的清净心、智慧境界说的,这底下约佛的身相说的。「于一切身现」,佛的大悲心度化众生呢,他能够到一切处去现身,能现一切众生身来度化一切众生的。因为若是佛本身的境界不变异的话,这是不能度化三界以内的众生的,所以佛一定要现凡夫的一切身,是「身现」。
「非六根所行」,但是佛的本身的境界呢,也还不是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觉知的,还是不知道,就是佛能够方便示现一切众生所能见闻觉知的身相,但是佛的心的境界众生还是不能够接触的。佛能够方便的示现,但是佛的境界还没有变,这也可以用《起信论》的话:「不变随缘」,所以能「一切处行,于一切身现」;随因缘而不变,所以「亦不行一处,非六根所行」,佛的境界还是不变异的。所以这样子说呢,就表示佛的境界是甚深的。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这是断烦恼甚深,断烦恼这件事其中也是很深奥的。「烦恼伏不灭」,这个恼乱人的心神,令人心不得安的那些烦恼,主要就是三毒,三毒是令人堕落、令人不安、令人苦恼的一种事情,是染污的。这个发大菩提心的菩萨,他对这个烦恼是怎么样处理呢?「伏」,能调伏他,叫它不活动;「不灭」,不彻底的消灭它,还要把它的种子还要保留,所以叫做「烦恼伏不灭」,菩萨是这样办法。菩萨对于这个爱烦恼、见烦恼是这样子,「伏不灭」。
「如毒咒所害」就像那个毒蛇,它是咬人的,这个咬人这件事是不对的,所以就用这个咒术来降伏它,这个毒蛇就不害人了。这个咒,用咒来折伏这个毒蛇,它就不咬人了,这个毒蛇还在,是这样意思。这个烦恼也是这样子,伏而不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把这个烦恼的种子还是保留,保留它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能在世间流转生死,可以和众生在一起,度化众生的。若是断掉了烦恼呢,就和二乘人一样入无余涅槃了,不能度众生了,所以叫做伏惑润生,是这样意思。到这个金刚道后,就是等觉菩萨后心的时候,把烦恼的种子消灭了它,不保留了,这时候,到惑尽。到惑尽这个时候呢,「证佛一切智」,就是证悟了清净法界,得到一切种智了,功德圆满了。如果若是断掉了烦恼入无余涅槃的话呢,就不能度众生,也不能得无上菩提,不能得一切智了。所以为了度化一切众生,为了得无上菩提,这个烦恼不能完全断,要保留,所以这是一个断烦恼甚深的道理,有这样的事情。
这个,这是从开始没有入圣位之前,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是这样子,「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若是初开始学习小乘佛法,得阿罗汉果了,得了阿罗汉果,由佛的教化,他回小向大,发无上菩提心了,那他的烦恼是断了,断了的时候他不入无余涅槃,那么就是也是可以行菩萨道、弘扬佛法,到最后得无上菩提,那这也有这种情形。
这个「如毒咒所害」这个「烦恼伏不灭」就是要由戒定慧来调伏烦恼,不然的话这个烦恼是不能伏的,也是不能伏。这个分别烦恼是断掉了,不是伏不灭,而是完全消灭了,只是俱生的烦恼还保留,俱生的烦恼种子是保留,俱生烦恼的活动是降伏了,这个贪瞋痴都有俱生的烦恼。就是俱生的,就是任运地这个贪心就来了,任运地这个瞋心就起来了,那么那就叫做俱生的烦恼。由分别而生起的烦恼,那叫做分别烦恼;分别烦恼,在初欢喜地的时候消灭了,连它的种子也消灭了,这是不同的。
「烦恼成觉分,生死为涅槃,具大方便故,诸佛不思议。」
这是第十二不可思议甚深,不可思议甚深。这个「烦恼」是染污的,令人流转生死的一个动力。「觉」呢,就是无上菩提,是清净的,令人安乐自在的。这个「分」是个因的意思,因果的因,是因的意思。烦恼是染污的,它能成为清净的无上菩提的因,这件事情不可思议。本来清净法与清净法作因缘嘛,但是染污法为清净法作因缘呢,这是不可思议,这是不可思议甚深。
「生死为涅槃」,这个生死是令人苦恼的事情,涅槃是大安乐、大解脱、自在的境界,但是这个苦恼的生死它就是涅槃了,这个事情真是妙哦。什么原因呢?「具大方便故」,因为佛菩萨他内心里面有大的方便善巧的智慧的关系,有般若的智慧和大悲心的关系,烦恼能成觉分,生死能为涅槃;烦恼它不但不障碍这个觉,反倒能帮助你得无上菩提。生死是苦恼嘛,不,它能成为安乐的涅槃,原因就是因为有大方便的关系,就是有殊胜的般若的智慧和大悲心的关系。由般若的智慧呢,「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有大方便的关系,生死就是涅槃,在生死里面就是涅槃的境界,不舍而善寂。所以这样的事情,「诸佛不思议」,这是诸佛的不思议境界,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所以「烦恼成觉分,生死为涅槃」,这是大菩萨的善巧方便的境界。
「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
这是,前面是颂,说出来十二种不可思议甚深,这以下用长行来结束这一段文。「应知如是所说」的「甚深有十二种」,有十二类。那十二种呢?
「谓生住业住甚深,」
这是第一个颂。
「安立数业甚深,」
这是第二个颂。这个「安立甚深」,似乎是可以从文字上可以了解。这个「数甚深」,有无量无边的佛而同做一业,这叫「数甚深」。这个「数甚深」,譬如说无量无边的佛同做一业,我们若是用凡夫的境界去比对的话呢,凡夫是说你做你的业,我做我的业,各做各的业,不能说是大家同做一业。你若是造善业的时候,那个善业是你的功德,不能说你造那个善业是我的功德,不可能是这样。我造了罪业呢,就是我的罪业,不能说你没造的罪业,我造的罪业跑到你那去了,不能造一业,不能同造一业,不能,是各有各的业力。我若造我就有业,我不造就没有,不能因为你造不造来影响我,不是的。但是诸佛不同,无量数的佛同造一业是不可思议,这件事不可思议。这个十二个甚深已经说完了,就是「诸佛事相杂,犹如大海水」,从那个颂上去了解,可以能知道这个「数甚深」的微妙,可以了解那个意思。不然的话,这个「数甚深」好象不太容易明白,不太容易明白那个「数」的意思。「安立甚深」、「数甚深」、「业甚深」,这三个甚深合起来叫一个甚深。
「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槃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这一共是十二种甚深,都是那种理论是不容易觉了的,不容易明白的,所以叫做甚深。这是把前面的这一段甚深用这长行结束了,这是十门分别的第八门「甚深」讲完了。
壬、念2
一、正明七念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
这是第九门分别是「念」,就是说到念佛法门。《起信论》也说到念佛法门,但是《起信论》说念佛法门,很明白的说给怯懦众生施设的念佛法门,《起信论》说。但是这上面说的念佛法门是不同了,这是要大智慧人修的念佛法门。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若是诸菩萨他们欢喜修学念佛法身的这个法门,修这个念佛三昧,是「由几种念应修此念」?要由几种的方法,什么样的方法,多少条,多少类,来修学这个念佛法门呢?这个念佛法门怎么修行呢?是这样意思。这个我们通常说实相念佛,或者是观想念佛,这里说就是这样了。我们一般说念佛法门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啊,应该坦白的承认是钝根,不能不说是,当然我们…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