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20

  ..續本文上一頁的這個世間上的境界有的是非聖法,這世界上都是有過失的,或者世間上的善法,有漏的善法也不圓滿,都是一般的境界。而這個時候,佛的境界是怎麼樣呢?佛是「最勝自體住」佛那個最勝、最殊勝的自體是安住在最勝住裏面,是不同于凡夫住于非聖法的。佛來度化衆生,衆生是非聖法,但是佛是不變的,不爲世間法所染汙,所以他還是安住在聖法的境界裏面。聖法呢,就是空、無相、無願,住在畢竟空寂、離一切相的裏邊,住在那裏邊,所以是最勝住。

  「人趣及惡趣」,這個「佛于非聖法」實在來說這句話應該是總說的,這底下是別說。佛所度化的衆生就是人類,「人趣」,或者人間的人,或者天上的人。「惡趣」,就是叁惡道的衆生。度化這樣的衆生的時候,佛內心裏面是住于「最勝自體住」,佛是住于最勝住,就是住于天住,住于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住在第四禅裏面。

  「非梵行法中」,「梵行」就是指慈悲喜舍說的。所度化的衆生多數是不慈悲喜舍的,那麼佛度化這個衆生的時候,佛的心是「最勝自體住」,住于慈悲喜舍的梵住裏面,佛那個清淨光明的心住于最勝住。這一切的最勝住,住于天住也好,住于梵住也好,都是寂滅相的,所以也都是勝住,這是佛的內心。從佛的身相來看呢,佛也是來到人間了,也有的時候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衆生一切諸佛都去了,但是佛的心的境界不是這樣子,不是表面上這樣子的,所以佛還是「最勝自體住」的。

  

  「佛一切處行,亦不行一處,于一切身現,非六根所行。」

  這是顯示自體甚深。這個自體,就是佛的法會的自體;自體也就是佛的那個清淨無分別的真如的體性,叫做自體。「佛一切處行」,佛本身有佛的境界,但是爲了度化衆生呢,他也入一切法界,到一切衆生的地方去,就是佛的化身遍一切處的。或者說是佛的大悲心,這個後得智是遍一切處的觀察思惟的,所以「佛一切處行」,就是到一切處去。「亦不行一處」,但是佛的無分別智呢,還是一處也沒行,一切處都是寂滅相,是無分別境界,也就是沒有到一切處去。佛的這兩種境界是不分離的,能到一切處和不行一處是不分離的,這是不可思議境界,所以叫做顯示自體甚深。

  「于一切身現,非六根所行」,前面「佛一切處行,亦不行一處」是約佛的清淨心、智慧境界說的,這底下約佛的身相說的。「于一切身現」,佛的大悲心度化衆生呢,他能夠到一切處去現身,能現一切衆生身來度化一切衆生的。因爲若是佛本身的境界不變異的話,這是不能度化叁界以內的衆生的,所以佛一定要現凡夫的一切身,是「身現」。

  「非六根所行」,但是佛的本身的境界呢,也還不是衆生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覺知的,還是不知道,就是佛能夠方便示現一切衆生所能見聞覺知的身相,但是佛的心的境界衆生還是不能夠接觸的。佛能夠方便的示現,但是佛的境界還沒有變,這也可以用《起信論》的話:「不變隨緣」,所以能「一切處行,于一切身現」;隨因緣而不變,所以「亦不行一處,非六根所行」,佛的境界還是不變異的。所以這樣子說呢,就表示佛的境界是甚深的。

  

  「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

  這是斷煩惱甚深,斷煩惱這件事其中也是很深奧的。「煩惱伏不滅」,這個惱亂人的心神,令人心不得安的那些煩惱,主要就是叁毒,叁毒是令人墮落、令人不安、令人苦惱的一種事情,是染汙的。這個發大菩提心的菩薩,他對這個煩惱是怎麼樣處理呢?「伏」,能調伏他,叫它不活動;「不滅」,不徹底的消滅它,還要把它的種子還要保留,所以叫做「煩惱伏不滅」,菩薩是這樣辦法。菩薩對于這個愛煩惱、見煩惱是這樣子,「伏不滅」。

  「如毒咒所害」就像那個毒蛇,它是咬人的,這個咬人這件事是不對的,所以就用這個咒術來降伏它,這個毒蛇就不害人了。這個咒,用咒來折伏這個毒蛇,它就不咬人了,這個毒蛇還在,是這樣意思。這個煩惱也是這樣子,伏而不滅,爲什麼要這樣做呢?「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把這個煩惱的種子還是保留,保留它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能在世間流轉生死,可以和衆生在一起,度化衆生的。若是斷掉了煩惱呢,就和二乘人一樣入無余涅槃了,不能度衆生了,所以叫做伏惑潤生,是這樣意思。到這個金剛道後,就是等覺菩薩後心的時候,把煩惱的種子消滅了它,不保留了,這時候,到惑盡。到惑盡這個時候呢,「證佛一切智」,就是證悟了清淨法界,得到一切種智了,功德圓滿了。如果若是斷掉了煩惱入無余涅槃的話呢,就不能度衆生,也不能得無上菩提,不能得一切智了。所以爲了度化一切衆生,爲了得無上菩提,這個煩惱不能完全斷,要保留,所以這是一個斷煩惱甚深的道理,有這樣的事情。

  這個,這是從開始沒有入聖位之前,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是這樣子,「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若是初開始學習小乘佛法,得阿羅漢果了,得了阿羅漢果,由佛的教化,他回小向大,發無上菩提心了,那他的煩惱是斷了,斷了的時候他不入無余涅槃,那麼就是也是可以行菩薩道、弘揚佛法,到最後得無上菩提,那這也有這種情形。

  這個「如毒咒所害」這個「煩惱伏不滅」就是要由戒定慧來調伏煩惱,不然的話這個煩惱是不能伏的,也是不能伏。這個分別煩惱是斷掉了,不是伏不滅,而是完全消滅了,只是俱生的煩惱還保留,俱生的煩惱種子是保留,俱生煩惱的活動是降伏了,這個貪瞋癡都有俱生的煩惱。就是俱生的,就是任運地這個貪心就來了,任運地這個瞋心就起來了,那麼那就叫做俱生的煩惱。由分別而生起的煩惱,那叫做分別煩惱;分別煩惱,在初歡喜地的時候消滅了,連它的種子也消滅了,這是不同的。

  

  「煩惱成覺分,生死爲涅槃,具大方便故,諸佛不思議。」

  這是第十二不可思議甚深,不可思議甚深。這個「煩惱」是染汙的,令人流轉生死的一個動力。「覺」呢,就是無上菩提,是清淨的,令人安樂自在的。這個「分」是個因的意思,因果的因,是因的意思。煩惱是染汙的,它能成爲清淨的無上菩提的因,這件事情不可思議。本來清淨法與清淨法作因緣嘛,但是染汙法爲清淨法作因緣呢,這是不可思議,這是不可思議甚深。

  「生死爲涅槃」,這個生死是令人苦惱的事情,涅槃是大安樂、大解脫、自在的境界,但是這個苦惱的生死它就是涅槃了,這個事情真是妙哦。什麼原因呢?「具大方便故」,因爲佛菩薩他內心裏面有大的方便善巧的智慧的關系,有般若的智慧和大悲心的關系,煩惱能成覺分,生死能爲涅槃;煩惱它不但不障礙這個覺,反倒能幫助你得無上菩提。生死是苦惱嘛,不,它能成爲安樂的涅槃,原因就是因爲有大方便的關系,就是有殊勝的般若的智慧和大悲心的關系。由般若的智慧呢,「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有大方便的關系,生死就是涅槃,在生死裏面就是涅槃的境界,不舍而善寂。所以這樣的事情,「諸佛不思議」,這是諸佛的不思議境界,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所以「煩惱成覺分,生死爲涅槃」,這是大菩薩的善巧方便的境界。

  

  「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

  這是,前面是頌,說出來十二種不可思議甚深,這以下用長行來結束這一段文。「應知如是所說」的「甚深有十二種」,有十二類。那十二種呢?

  

  「謂生住業住甚深,」

  這是第一個頌。

  

  「安立數業甚深,」

  這是第二個頌。這個「安立甚深」,似乎是可以從文字上可以了解。這個「數甚深」,有無量無邊的佛而同做一業,這叫「數甚深」。這個「數甚深」,譬如說無量無邊的佛同做一業,我們若是用凡夫的境界去比對的話呢,凡夫是說你做你的業,我做我的業,各做各的業,不能說是大家同做一業。你若是造善業的時候,那個善業是你的功德,不能說你造那個善業是我的功德,不可能是這樣。我造了罪業呢,就是我的罪業,不能說你沒造的罪業,我造的罪業跑到你那去了,不能造一業,不能同造一業,不能,是各有各的業力。我若造我就有業,我不造就沒有,不能因爲你造不造來影響我,不是的。但是諸佛不同,無量數的佛同造一業是不可思議,這件事不可思議。這個十二個甚深已經說完了,就是「諸佛事相雜,猶如大海水」,從那個頌上去了解,可以能知道這個「數甚深」的微妙,可以了解那個意思。不然的話,這個「數甚深」好象不太容易明白,不太容易明白那個「數」的意思。「安立甚深」、「數甚深」、「業甚深」,這叁個甚深合起來叫一個甚深。

  

  「現等覺甚深,離欲甚深,斷蘊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示現等覺涅槃甚深,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斷煩惱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這一共是十二種甚深,都是那種理論是不容易覺了的,不容易明白的,所以叫做甚深。這是把前面的這一段甚深用這長行結束了,這是十門分別的第八門「甚深」講完了。

  

  壬、念2

  一、正明七念

  「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幾種念應修此念?」

  這是第九門分別是「念」,就是說到念佛法門。《起信論》也說到念佛法門,但是《起信論》說念佛法門,很明白的說給怯懦衆生施設的念佛法門,《起信論》說。但是這上面說的念佛法門是不同了,這是要大智慧人修的念佛法門。

  「若諸菩薩念佛法身」,若是諸菩薩他們歡喜修學念佛法身的這個法門,修這個念佛叁昧,是「由幾種念應修此念」?要由幾種的方法,什麼樣的方法,多少條,多少類,來修學這個念佛法門呢?這個念佛法門怎麼修行呢?是這樣意思。這個我們通常說實相念佛,或者是觀想念佛,這裏說就是這樣了。我們一般說念佛法門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啊,應該坦白的承認是鈍根,不能不說是,當然我們…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