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以清净法界为自性的,一切佛的这个无分别智和后得智,也就是一切相妙智,都是与清净法界相应的,这不分此佛是此佛,彼佛是彼佛,不是的,因为一切佛没有我执了。不像我们凡夫因为有我执,他就与别人是对立的,我是我,你是你。诸佛没有我执是合而为一了,所以他们要度化众生这个时候,名字说这是释迦佛,实在是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佛。这地方看才明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道理,原来是这么回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诸佛度化众生这件事,就是合而为一的叫做「杂」,叫「相杂」,「杂」者合也,是合而为一的。不过这时候名字嘛,名之为释迦佛,名之为阿弥陀佛,名之为阿閦佛,名之为药师琉璃光佛,名之为多宝佛,名字是一个名字一个名字,但事实上不是,事实上是一切佛都是一佛,是这样子的。
「犹如大海水」,这个情形说一个譬喻,就像大海的水似的。大海的水,大海水,大海里没有水,这是由很多的河的水,很多的江的水,很多很多的水融会在一起,都流到大海里去,这么多的水合而为一,是这样意思。说一切佛也是,一切佛的那个无分别智都是融合在清净法界这里,那么融合这个大海水,在大海里边有鱼、虾、龙来受用这个海水,那么无量无边的佛融而为一,这个大悲心广度众生,一切众生来受用,得到诸佛的慈悲教化,是这样意思,所以「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这个「我已现当作」怎么讲呢?就是我已经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了,我过去已经做了利乐众生的事业了,我现在做利乐一切众生的事,我将来做利乐众生的事情,叫作「我已现当作」。我作了,这是一个「我」。这个「他利」呢,就是利益众生叫他利。我已做他利的事情了,乃至我当做他利的事情。「无是思」,诸佛是没有这种分别心的,没有这种人我的分别心的,没有,没有这种分别心。
我们看出来到佛的境界的时候是这样的,到佛的境界是合而为一的,不是佛与佛是对立的,我是我,你是你,不是。就是我们有我执的时候,他自然他就是要一个个体一个个体,都是对立的,我是我,你是你,这是我的徒弟,这是你的徒弟,这是我教化的众生,那是你教化的众生,你不可以拉我徒弟,这是我的护法,你不可以拉,这凡夫是这样。但是佛的境界不是这样的。这个我读《摄大乘论》的时候,我发觉在别的经论上不大容易看见这些事情,不大容易看见的,不过我们看出来佛是这样子,我们也应该这样子学习,不要去生烦恼、生分别心才好。
「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
这是显现甚深。就是在经论上看,佛是很多很多的佛在大慈大悲广度众生,但是我们没有看见,不看见,都是看见的是众生,没有看见谁是佛,没有看见佛,那怎么回事情呢?「众生罪不现」,这底下说出个原因,就是众生有罪、有业障,所以不能看见,「众生罪不现」,有业障所以就看不见佛。这底下说出一个譬喻来,譬喻显示一个道理。「如月于破器」,就像天上这个皎洁的明月,若是我们在地面上一个完整的器里面放上水的话,自然是会现出月影来,这个水里面会现出月影。但若是有破器,这个器破了,不能装水了,那当然这个影是现不出来了,不能现出来的。不能现出来嘛,这样情形呢,譬如我们的众生,这个业障,有了业障的时候就像破器的时候,就不能见佛,就不能见到佛,不是没有佛。这个破器不能盛水,现不出来月影,但是天上还是有月的,不是没有月,所以不能见佛不是佛的过失,是我们的罪的过失。这底下说出来事实的情况。
「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诸佛是遍满一切世间的,现身说法放大光明的,「遍满诸世间」,就像太阳似的,光明遍照,佛说法就是光明,也能放大眼所见的这种光明。说法,法也是光明,说法就是光明。但是我们盲者不见,天空里虽然有太阳放大光明,但是眼睛盲了的人就看不见光明;你虽然看不见,但是还是有太阳,有光明。所以我们有罪,有罪就是不能见,就是看不见佛,是「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
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听听,其实常常听经的人,这个故事可能是会听到,听到过,就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这是在舍卫国,舍卫国这个舍卫城里面,古代的那个时候当然和现在,现在落后的地方也还是一样,就是有一个挑大粪的一个人,谁都不高兴他,他的名字叫尼提,谁都不高兴他,但是又非需要他不可,没有他还不行,但是人还是不高兴他。但是有一天呢,佛这时候在乞食的时候,从祇树给孤独园出来到舍卫城里面去,就是表面上看好象是遇见,但事实上佛是有意要去同他见面的。见面,他看见佛来了,他就跑,那当然是跑不了的嘛,佛总是和他见面了。但是他要一跑呢,他担着大粪就是跌倒了,跌倒了这个身上是更脏了。脏了,佛就乘神通就把他放到一个河流里面,连衣服都洗干净了。洗干净了,佛就和他说,他就问佛,说是:世尊啊,你这么样的清净光明,我看见了很惭愧,感觉到不够资格同你说话。佛说:你不应该这样想,我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要说你挑大粪,做这种职业的人是低下,不是的!做的事情对于人有利益,这个事情就是可尊重的,你不要自卑。那么说是若是平等的,我看见很多人都出家做了比丘,我也可以?说是:我今天来见你就是这件事,我就希望你出家做比丘。啊,他心里很欢喜,就度他出家,落了发,受了戒,就用功修行。
这件事和现在人一样,一有点什么事情大家就是传说,互相的传说。传说,其他的人那就不要管,就是佛教徒,国王、大臣、长者、居士都不高兴,说我们常常请佛到我们家里吃饭,如果尼提也一同来的话,把我们家里都污染了,这怎么可以?大家就异论,都不同意,不同意这件事。不同意,别的人可能异论异论就算了,这波斯匿王好象他忍不住了,他就要来见佛,要说这件事,提出抗议。提出抗议,来的时候,走到庙门口就看到一个比丘在那缝衣服,缝衣服,缝,缝。缝这衣服,坐一个大石头上面,缝衣服。缝衣服,这个波斯匿王来了,就对这个比丘说:我是波斯匿王,我想来拜佛,请你去向佛报告一声。好!就看这个比丘就从这个石头钻进去了,就没有了,入到石头里面去就不见了。不见了,到里面,这个比丘到那就是报告佛,说波斯匿王在门外,想要来拜见世尊。佛说好,你叫他进来,进来,你还从原来这条路回去。
那么这时候这个波斯匿王在门口等着嘛,就看见这个比丘又从石头里出来了,从石头里一入一出,但是石头一点痕迹没有,并没有洞,什么也没有,和原来一样。说是你要想要拜佛,正是时,应知是时,你应知正是时,你可以进去了。他的意思是向佛提出抗议,说是这个尼提不可以做比丘,我们不同意他做比丘,但是看见这个比丘从石头里出入,心里面感觉到非常的,或者说是刺激,非常的激动,哎呀,这个比丘怎么这个神通这么大?进来先拜佛,拜佛心里想一想,我是提出来要不同意尼提出家的,但是这个事先不要问,就问说刚才这个比丘是谁呀?怎么这个神通这么大呢?佛说,他就是你反对出家的尼提,就是尼提。哎呀,他非常的惭愧,向佛忏悔,这是不对。说是这个佛的大智慧不可思议,他能把这个尼提度化成这样有神通的圣人,就是赞叹佛,就发愿我尽形寿供养尼提,供养尼提阿罗汉,有这样事情。
这上面说,「众生罪不现」,但是尼提这时候没有罪了,佛主动的要去见他,你看这个事情,佛主动的见他。如果说是不是尼提,说是这个人很高贵的,做什么事业的,但是有罪的时候,因缘不到佛不去见他。说是「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现在尼提是个完器,完整的器,「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
「或现等正觉,或涅槃如火;此未曾非有,诸佛身常故。」
这是第九章的「彼果智」里面的「十门分别」,第七门是德,第八门是甚深,甚深里面现在是第八「示现等觉涅槃甚深」。「或现等正觉」,就是佛陀,一切的佛他为了度化众生会来到人间示现成佛,示现成佛就是佛的化身,佛本身就是自性身已经成佛了,示现化身来到人间成佛。「或涅槃」,或者是到这个时候佛又离开人间了,这个化身火化了,变成舍利了,佛离开人间了。示现等正觉呢,是因为有可度化的众生,为他们种熟脱,没有善根的为他们栽培善根,没有成熟的教导他使令他的善根得成熟,令他得解脱。这样的事情做圆满了,就不需要长住在世间,那么就示现涅槃,所以叫做「或现等正觉,或涅槃」。
这个「涅槃」,本来是翻到中国话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但是在这里的用法实在就是离开了的意思,就是走了的意思。「如火」,这件事,示现涅槃、示现等正觉,就譬如像世间上的火似的,这个火有因缘的时候它就燃烧起来了,有的时候它就熄灭了。这个熄灭了呢,并不表示这个世界上没有火,佛的示现等正觉、示现涅槃也是这样子的,是「如火」这样子。
「此未曾非有」,这句话呢,是表示甚深的意思。示现等正觉,我们凡夫感觉到世间上有佛了,其实也未曾有;或涅槃,世间上没有佛了,也未曾没有佛,也未曾非有。这个示现等正觉是来到人间,是来;或示现涅槃,是走了。来也未曾来,去也未曾去的,所以叫做「此未曾非有」。
「诸佛身常故」,因为示现等正觉是生,或示现涅槃就是灭,但是佛的本身不是有生有灭的,是常住不变异的,就是佛的法身是不变异的,所以示现的生灭都是不真实的。这个生、灭、来、去是佛示现的,不是真实这样子的。这个来去生灭即非来去生灭,所以「此未曾非有,诸佛身常故」,所以叫做示现等觉涅槃甚深。
「佛于非圣法,人趣及恶趣,非梵行法中,最胜自体住。」
这是第九是住甚深,这个住甚深是什么意思呢?「佛于非圣法」,佛来到了人间度化众生的时候,所面对…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