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18

  ..续本文上一页是没有了。现在佛是以什么为体性呢?以清净法界为他的体性。这话又等于说,清净法界就是佛,当然这是指离垢染,远离一切垢染以后的境界。一切众生也是以清净法界为体性,但是众生不名为佛,因为你的智慧还没有具足。那么这个「无异」呢,就是一切佛的体性是无差别的,此清净法界就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阿弥陀佛,也就是阿閦佛,也是药师琉璃光佛,就是一切佛都是无差别的,无差别。那也等于说一佛就是一切佛,也等于是这样意思,这个「无异」。

  「亦无量」,那么在清净法界上看呢,是没有数可说的,没有数可说的,没有差别可说的。譬如说这是阿弥陀佛,这是释迦佛,这话是不可以这么说的。但是从他由因而到果的情形来看呢,「无量依止现等觉故」,有无量的菩萨修行成功了成佛了,从这一方面看呢,还是有无量无边的佛的。这个无数,就是无量,「无异亦无量」。本来无差别中不可以安立说这是释迦佛,这是阿弥陀佛,不可以这样说的,但是以无量呢,还是可以安立的。在无差别中,安立有一位佛一位佛的这样子,名称不同。无差别中,安立了很多的佛的名称,这个安立就指名称说的。在无名相中安立名相,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甚深的境界。「无异亦无量」。

  「无数量一业」,前面是安立甚深,这是数甚深,底下是业甚深,「不坚业坚业」是业甚深,这个指数甚深。「无数量一业」,这是无量无边的佛,无量无边的佛是不可数量的,无数量的佛,这么多的佛照理说是一位佛一位佛的去广度众生,去度化众生的,但是呢,不是,一切佛都是做一件事,都是做一件事的。无数量的佛都是做一件事的,就是做利益众生的事情,那么这就叫做数甚深,这个数也是甚深。这个数甚深也是包括了前面那个无量的意思,无量无数,也就是无数无量。本来是无异的,但是有无量无边的佛,这件事就是甚深;有无异,就是无差别,没有数可说嘛。但是也说有无量无边的佛,这就是甚深;无数量中说有数量呢,这就是甚深。他们同做一样事情,利乐一切众生。

  「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这个「不坚业」怎么讲呢?这里单独说这个「一业」,这个「一业」就是利乐一切众生这一件事,但是这一件事里面又分成两种事:一个是「不坚业」、一个是「坚业」。这个「不坚业」怎么讲呢?就是不坚固,就是有开始有结束,有生起有结束的这个事情就是不坚,这是不坚的。有生有灭的就是不坚,无生无灭的那就是坚了,就是不可破坏的业。

  那么这个《世亲释》和《无性释》的解释不一样,这个世亲菩萨的解释呢,这个不坚业就是变化身,变化身的佛他所做的这个业,去教化众生这件事是不坚业。譬如说佛有时候示现来到人间,来到人间做童子,读书,然后又受欲,然后又出家,然后得无上菩提转*轮,然后又入涅槃,这件事又结束了,那就是不坚。到受用身的境界,这是无尽期的,所以叫做坚业,这是这个世亲菩萨这样解释。但是无性菩萨解释呢,受用身的业和变化身的业都是不坚业,自性身的业才是坚业,那么他们的解释不一样。「诸佛具三身」,这个「不坚业坚业」这里面就是「诸佛具三身」,就是自性身、变化身,那么自性身说是坚业,其余二身是不坚业。或者说是自性身、受用身都是坚业,变化身的业是不坚,这两位菩萨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安立业甚深。

  

  「现等觉非有,一切觉非无,一一念无量,有非有所显。」

  这是第三个甚深,是现等觉甚深,就是成佛这件事还是甚深的、不可思议的。「现等觉非有」,就是他的一切相妙智成就显现了,等觉了,等觉是觉什么呢?「觉非有」,觉悟我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叫作「非有」,也就是遍计执无所有、毕竟空。「一切觉非无」,但是也不是没有所觉,还不能说没有的。「非无」,就是在假名相上的道理说呢,喔,释迦佛成佛了,阿閦佛成佛了,阿弥陀佛成佛了,在世俗谛的假名字来说呢,还不是没有的,还是有佛成佛了。怎么知道呢?「一一念无量」,是一剎那一剎那在十方世界无量的世界里面有无量的菩萨成佛嘛,有这件事的,所以在假名字上来说呢,还是有佛成佛的。若是从这个第一义谛离一切相来说,是无佛道可成,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

  「有非有所显」,总而言之,这个成佛这件事呢。这个「有」,就是在依他性的真实分,这个圆成实性这一方面,就是前面那个胜义,一切佛的自性的清净法界还是有的。「非有」,就是没有这一切染污,烦恼障、所知障的染污都没有了。那么唯有,从这两面来显示这位菩萨成佛了,从这方面来成佛的。那么这就叫做现等觉甚深。

  

  「非染非离染,由欲得出离,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

  这是第四离欲甚深,离欲甚深也就是前面说是离垢甚深,佛成佛的时候一定要是离这个烦恼垢、所知障的垢。单独从这一方面来说呢,是甚深的,怎么知道呢?「非染非离染」,这个「非染」就是,譬如说拿下面有个「欲」,这个贪欲心是染污的,现在说「非染」就是没有贪欲心了,没有贪欲心叫「非染」。佛是没有贪欲心,成佛的时候,修行的时候,没有这个贪欲心;由修这个四寻思观,四如实智的止观呢,修这无漏的止观把这个贪欲心灭除去了,「非染」。「非离染」,这个贪欲心的种子,一切烦恼的种子还保留,这叫「非离染」,没有离染。因为什么要这样子呢?「由欲得出离」,由于这个染污欲的烦恼的种子的存在,这位菩萨才能度化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因为菩萨这个时候他要保留烦恼的种子,他才能在世间受生死,才能在世间上现身说法,才能度化众生的。如果他若把烦恼的种子断掉了,那就同于阿罗汉要入无余涅槃了,所以是「由欲得出离」。这个唯识的经论上这么说,这样说这个事情,「由欲得出离」。

  「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这个菩萨能断烦恼,断烦恼的现行,到最后金刚道后的时候能断除一切烦恼种子、断除所知障的一切的种子,他是怎么断的呢?是「了知欲无欲」,他能明白遍计所执的欲是没有欲的。因为这个欲的境界,遍计所执,所遍计的也是依他起,就是这一切的欲的境界,烦恼的境界;能遍计的也是依他起。这两个都是依他起,但是你在遍计的时候就成了遍计所执了,成了遍计所执的时候,所遍计的也是毕竟空,能遍计的也是毕竟空。这个在毕竟空里面是没有欲可得的,是没有欲的。这样子了知这个遍计所执的欲是没有欲的,是「悟入欲法性」,这个时候你就成就了佛的根本的无分别智,就从这欲上证悟了一真法界了,所以这个欲是甚深的,所以叫离欲甚深,这样解释。

  

  「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与彼非一异,不舍而善寂。」

  这是断蕴甚深。这个欲,烦恼是蕴的因,蕴也是烦恼的果。这个,现在从断蕴这一方面来解释这个法身的甚深相。「诸佛过诸蕴」,诸佛成就了无分别智,成就了根本的无分别智,他超越了色受想行识的蕴了,超越了,超越这个境界。就是他由这个根本无分别智证悟了遍计执是毕竟空的,他这个心就不住于色受想行识上面了,就是与诸法寂灭相相应了,这个时候是超越一切色受想行识的境界的,是「过诸蕴」。

  「安住诸蕴中」,这个「过诸蕴」是住在法性上面,住这个寂灭法性上面。「安住诸蕴中」,但是他有大悲心,他不弃舍一切众生,他还住在色受想行识里面,还住在这里。但是这个地方和我们凡夫还是不一样,这个阿罗汉是入无余涅槃是弃舍了一切蕴,就是住在寂灭相这里;我们凡夫有烦恼的关系,你不能解脱这个蕴,就是住在这个色受想行识上面。佛现在是超越诸蕴而又住在诸蕴上,就是不同于凡夫也不同于阿罗汉。那么从事实上看呢,诸佛是住在无漏的色受想行识上面,我们凡夫是住在有漏的色受想行识;住在有漏的色受想行识上面,当然这是个苦恼境界。那么佛住在无漏的,就是没有老病死,没有生老病死的这种苦恼,而那种蕴就是有若无的境界,没有这个苦恼的事情。「安住诸蕴中」,由于有大悲心的关系,不入无余涅槃,他还是回过头来住在色受想行识,如幻、如化、如水中月的那样的色受想行识上面,住在那里。

  「与彼非一异」,佛是超越了诸蕴,住在寂灭法性那里的,现在又住在五蕴上面,这究竟怎么情形呢?这个超越诸蕴的寂灭法性,和有行相如幻如化的诸蕴,是「非一异」的,也不是一,也不是异。怎么不是一呢?那个超越诸蕴的法性是无为的,而诸蕴是有为的,为、无为是不同的,是「非一」的,「非一」。「非异」,可也不是异;离开了诸蕴,那个法性还是不可得的,你不能离开了诸蕴去证悟法性之理的,所以不能说他们是别异的,不能那么说。就是离开了有为,无为不可得,所以是非异。而诸蕴是有为,法性还是无为,还不能说是相同的,所以「与彼非一异」。

  

  「不舍而善寂」,佛的大悲心不弃舍色受想行识,「不舍」,不尽有为,不灭这个有为,不灭。在有为上就是无为,所以叫「善寂」。「而善寂」,而能够离一切相,与寂灭法性相应的,叫做「不舍而善寂」。

  但是这一段文若读这个《世亲释》和《无性释》,那个意思不是这样,他另有一个解释的,他们解释和这个不同。

  

  「诸佛事相杂,犹如大海水,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

  这是第六段成熟甚深。前边「现等觉」,是清净的一切种智成就了。这个离欲甚深、断蕴甚深,这是弃舍杂染的因果的甚深的境界。现在说是成熟甚深,是诸佛度化一切众生,利乐一切众生的业最甚深的境界。

  「诸佛事相杂」,这一切的佛,他成佛了以后,还有一样事要做,就是利乐一切众生。这个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此佛是此佛,彼佛是彼佛,那样子吗?不是的,是「相杂」,就是这一位佛现身说法度化众生的时候,一切佛是和合为一的,合而为一的,叫「相杂」。刚才也是说了,一切佛都…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