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17

  ..续本文上一页上功德。」

  所以是应该知道。这个「应知」,有一个劝我们的意思,劝这一切的佛教徒应当要认识、要明白、要赞叹诸佛的法身有这样无上的、殊胜的功德的。

  

  「此中有二颂:」

  此中有两个颂,颂前面这六种功德,先颂这个自性的功德。

  

  「尊成实胜义;」

  这是自性的功德。就是为一切世间所尊敬的佛陀,他是以什么为他的体性呢?「成实胜义」,这个「成」就是本来成就的,本来就是成就的,不是后来造作成就的,不是,本来就是成就的。而成就的这个功德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是什么呢?就是一真法界,这是胜义的境界。胜义,就是佛的那个殊胜智慧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了,为佛的体性的。佛以一真法界诸法实相为他的体性,为他的自性的。所以什么叫做佛?诸法如即是佛,就是真如就是佛,真如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佛。所以《金刚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非相就是如,就是一真法界了,那才是佛。

  

  「一切地皆出;」

  这是指因说的,佛的因的功德。这个法身,佛的法身是要修行十地,「一切地」就是十地,修行十地的因圆满了,这个时候才全面的超出生死了,得到法身了,是这样子的。

  

  「至诸众生上;」

  「至诸众生上」是果,这时候达到了一切众生之中的最上首,一切众生所不能及的,到了果位的时候是最殊胜的。若是没到果位的时候,这个「尊成实胜义」,「实胜义」还在烦恼里面缠缚着,那就叫做如来藏,显现出来才能名之为法身的了。现在「至诸众生上」,这时候名之为法身了。

  

  「解脱诸有情;」

  这是指业。成佛了以后,他还有什么事情要做呢?他就是要用佛法来利乐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从生死苦恼里面得解脱,一切有情得大解脱,这件事是佛所做的,佛就做这件事,「解脱诸有情」。

  

  「无尽无等德相应;」

  这是指这个相应的功德,其实这句话等于是总说的。佛的法身是从十地圆满,「至诸众生上;解脱诸有情」,总而言之,佛有无穷无尽的无有等者,那么殊胜的功德相应的,就像前面所说的四无量心、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这一切功德相应的。

  

  「现世间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

  这底下说这个转,转功德,转。这个转字,就是现起的意思,现起的意思。就是佛那个自性的法身的境界又现出来变化身,现出来受用身,现这两个身。第一个说「现世间」呢,就是佛的这个现变化身在世间,在人天世间,在人的世间来度化这一切的生死的凡夫。这样的变化身呢,是有善根的三乘众生所能见的。「及众会」,就是现这个受用身,这个法身菩萨的大集会里面,这是法身菩萨才能见到的,「及众会可见」。

  「非见人天等」,这个受用身不是世间的人天所能见的,又佛的这个自性身是不可见的,那是要这个大菩萨、法身菩萨少分得见,其余的大都不得见的。「非见人天等」,是人天,还有「等」,就是这些法身,有的法身菩萨、乃至二乘阿罗汉都不得见,这个自性身是深位的菩萨少分得见,譬如说肉身菩萨还是不得见的。

  

  辛、甚深

  「复次,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

  这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是第八科,有十门分别现在是第八门,第八门就是第八科,说佛的法身是甚深的,不容易理解的,说这一样。诸佛的法身「甚深」又「最甚深」的,不但是凡夫不能够理解,就是阿罗汉、二乘人也还是不容易明白的,是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呢?怎么样才能明白呢?

  

  「此中有多颂:」

  这里面有很多的颂来说明这个法身的甚深相,一共有十二个甚深。现在这里说第一个甚深呢,就是生住业住甚深,说这个甚深。生住业住甚深里面又有四个甚深,这一个甚深里面有四个甚深:就是生甚深、住甚深、业甚深、住甚深,四个甚深。

  

  「佛无生为生,」

  第一个是「佛无生为生」,这是一个甚深。这个「无生」这个「生」,就我们凡夫在流转生死,或者在人间,或者是天上,或者是三恶道,因为有烦恼、有烦恼的业力,就会得到一个果报,那叫做「生」。而佛的法身呢,「无生」,没有这种生的,没有这个业烦恼所成就的果报,没有这回事。没有这个「生」,这个佛的心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所知障,是极清净庄严的,但是这个事不是世间相,但是就在世间现身说法了,这叫「为生」,无生为生,这件事是很难理解的,还是不容易明白。我们凡夫受生的时候,因为有烦恼,心动了,就得了果报;乃至到地狱去也是由自己的心的动,才有果报现出来的。佛心是不动的,但是也会死生,这是很难明白的,是「甚深最甚深」。那么这里面可以解释的呢,就是佛是大悲心,佛有大悲心来度化众生,所以在世间会现身。由悲心,不是由烦恼,由悲心现出来变化身、受用身去度化众生的,所以叫做「无生为生」,这是甚深相,是不容易理解的。

  

  「亦无住为住,」

  「无住为住」,这也是一个甚深相,叫住甚深。这个「住」这个字,譬如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呢,对照我们凡夫的境界说呢,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就是住在寂灭相上了,安住在寂灭相,就是离一切相的境界。譬如说我们,这位阿罗汉他在有余涅槃的时候,他也有色受想行识,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呢,就是前一剎那的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剎那不生,这时候无色受想行识的相,离一切相了,这个时候就是寂灭相,那叫做就是住于寂灭相,叫做住。我们凡夫是住在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有为相,在这上留恋而不能弃舍,这就是住在有为相;这个二乘人住在无为相,那么这叫做住。而佛呢,没有这样的住,也不住在有为,也不住在无为,那么就是无住,没有住,这个「无住」就是佛的住,这是很甚深的境界,不可思议,这是不可思议境界。这叫「无住为住」,是这么一个境界。

  

  「诸事无功用,」

  这个是业甚深。这个我们二乘人住在无余涅槃里面是没有业,他不做度化众生的事情,他自己灰身泯智,心是不动了,他没有做什么事。我们凡夫举心动念,做这个事,做那个事。那么佛现在呢,他也是不动,心也不动,但是也还能做利益众生的事,这件事也是甚深,也是甚深难测,不可思议。二乘人无住,他心里面寂灭相了,他不能动,不能发生一切作用了,他无分别他不能发生作用;我们凡夫是由有分别心造种种业。佛呢,都不是这样子,也不是二乘的那样无分别,也不是凡夫这个有分别,但是能做事,「诸事无功用」,不需要举心动念就能做利益众生的事,这也是甚深,佛这个是业甚深,不可思议。

  

  「第四食为食。」

  「第四食为食」,这也是住,这也是住甚深。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要有营养,这个生命才能够住持下去、相续下去,这叫做住。那么这种住,在佛法里面全面地来说呢,有四种:第一个是「不清净依止住食」、第二个是「净不净依止住食」、第三个「一向净依止住食」、第四个「唯示现依止住食」,这是四种食。四种食,第一个是「不清净依止住食」,就是我们欲界的众生,我们欲界包括六道众生,有三恶道、乃至人、天、阿修罗、也有天,也就是欲界天,这么多的众生他的果报。这个依止就是身体,他的果报身,身体都是不清净的,都是不清净,这个就是都有烦恼。这个生命他要有饮食,这个饮食就是段食、触食(悦意触食)、还有意思食、第四个是识食,前面我们讲所知依的时候提到这个阿赖耶识是个识食。若是这四种饮食来支持他的生命的存在,那么这叫做「不清净依止住食」。

  第二种是「净不净依止住食」,这就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他们远离了欲界的烦恼,弃舍了欲界的烦恼,所以叫做净,清净。但是他本身还是有烦恼,本身的烦恼还是有,所以又是不净。又是净又是不净的生命体,也要吃饭,他也要吃,但是他那个吃和我们欲界不同,我们欲界是属于段食,我们人间这是粗的段食,欲界天上的人是细的,微细的段食,这也是段食。这个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他们也有食,就是没有段食,有触食、有思食、有识食,有这三种食,叫做「净不净依止住食」。

  第三个「一向净依止住食」,就是全面是清净的,这就是阿罗汉和辟支佛了,他们没有烦恼了,爱烦恼、见烦恼都没有了,所以他们的身体是清净的,也就是他的心是清净的。但是他们也要有饮食,他们饮食,那当然这就是刚才说这四种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有这四种食维持他的生命,叫做「一向净依止住食」。

  第四个是「唯示现依止住食」,就是表面上看也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但是不做食事。就是佛的那个身体是不需要有饮食的,不需要饮食,但是为了为众生做良福田,所以表现于外的相貌还是受食的,实在是不受食。这件事呢也是不可思议,这件事不可思议,这叫做「唯示现依止住食」。那么这叫做佛是「第四食为食」,第四食为食。

  说佛的受用身,这下文还是有说到,佛的受用身,佛这个变化身要「第四食为食」,佛的受用身也是有食,就是要入定,佛这个受用身,那么那也是也有触食了,也是有食,还是有食,也就是「第四食为食」。这件事呢,也是不可思议,也是甚深。

  

  「无异亦无量;无数量一业;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

  前面是「生住业住甚深」,佛这个法身是这样境界。现在是第二个安立数业甚深,这就是三个甚深:一个安立甚深、数甚深、业甚深。第一个说「无异亦无量」,就是安立甚深。这个「无异」怎么讲呢?是一切佛都依止于清净法界的,都是以清净法界为他的自性的,为他的体性的。这个「为他体性」这句话怎么讲呢?譬如我们现在正在用的这个桌,这个桌是用木头作的,是用木作的,就是这个桌以什么为体性呢?以木为体性。若没有这个木,这个桌子就…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