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功德。」
所以是應該知道。這個「應知」,有一個勸我們的意思,勸這一切的佛教徒應當要認識、要明白、要贊歎諸佛的法身有這樣無上的、殊勝的功德的。
「此中有二頌:」
此中有兩個頌,頌前面這六種功德,先頌這個自性的功德。
「尊成實勝義;」
這是自性的功德。就是爲一切世間所尊敬的佛陀,他是以什麼爲他的體性呢?「成實勝義」,這個「成」就是本來成就的,本來就是成就的,不是後來造作成就的,不是,本來就是成就的。而成就的這個功德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是什麼呢?就是一真法界,這是勝義的境界。勝義,就是佛的那個殊勝智慧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了,爲佛的體性的。佛以一真法界諸法實相爲他的體性,爲他的自性的。所以什麼叫做佛?諸法如即是佛,就是真如就是佛,真如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佛。所以《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非相就是如,就是一真法界了,那才是佛。
「一切地皆出;」
這是指因說的,佛的因的功德。這個法身,佛的法身是要修行十地,「一切地」就是十地,修行十地的因圓滿了,這個時候才全面的超出生死了,得到法身了,是這樣子的。
「至諸衆生上;」
「至諸衆生上」是果,這時候達到了一切衆生之中的最上首,一切衆生所不能及的,到了果位的時候是最殊勝的。若是沒到果位的時候,這個「尊成實勝義」,「實勝義」還在煩惱裏面纏縛著,那就叫做如來藏,顯現出來才能名之爲法身的了。現在「至諸衆生上」,這時候名之爲法身了。
「解脫諸有情;」
這是指業。成佛了以後,他還有什麼事情要做呢?他就是要用佛法來利樂一切衆生,使令一切衆生從生死苦惱裏面得解脫,一切有情得大解脫,這件事是佛所做的,佛就做這件事,「解脫諸有情」。
「無盡無等德相應;」
這是指這個相應的功德,其實這句話等于是總說的。佛的法身是從十地圓滿,「至諸衆生上;解脫諸有情」,總而言之,佛有無窮無盡的無有等者,那麼殊勝的功德相應的,就像前面所說的四無量心、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這一切功德相應的。
「現世間及衆會可見,非見人天等。」
這底下說這個轉,轉功德,轉。這個轉字,就是現起的意思,現起的意思。就是佛那個自性的法身的境界又現出來變化身,現出來受用身,現這兩個身。第一個說「現世間」呢,就是佛的這個現變化身在世間,在人天世間,在人的世間來度化這一切的生死的凡夫。這樣的變化身呢,是有善根的叁乘衆生所能見的。「及衆會」,就是現這個受用身,這個法身菩薩的大集會裏面,這是法身菩薩才能見到的,「及衆會可見」。
「非見人天等」,這個受用身不是世間的人天所能見的,又佛的這個自性身是不可見的,那是要這個大菩薩、法身菩薩少分得見,其余的大都不得見的。「非見人天等」,是人天,還有「等」,就是這些法身,有的法身菩薩、乃至二乘阿羅漢都不得見,這個自性身是深位的菩薩少分得見,譬如說肉身菩薩還是不得見的。
辛、甚深
「複次,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雲何可見?」
這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是第八科,有十門分別現在是第八門,第八門就是第八科,說佛的法身是甚深的,不容易理解的,說這一樣。諸佛的法身「甚深」又「最甚深」的,不但是凡夫不能夠理解,就是阿羅漢、二乘人也還是不容易明白的,是最甚深。「此甚深相雲何可見」呢?怎麼樣才能明白呢?
「此中有多頌:」
這裏面有很多的頌來說明這個法身的甚深相,一共有十二個甚深。現在這裏說第一個甚深呢,就是生住業住甚深,說這個甚深。生住業住甚深裏面又有四個甚深,這一個甚深裏面有四個甚深:就是生甚深、住甚深、業甚深、住甚深,四個甚深。
「佛無生爲生,」
第一個是「佛無生爲生」,這是一個甚深。這個「無生」這個「生」,就我們凡夫在流轉生死,或者在人間,或者是天上,或者是叁惡道,因爲有煩惱、有煩惱的業力,就會得到一個果報,那叫做「生」。而佛的法身呢,「無生」,沒有這種生的,沒有這個業煩惱所成就的果報,沒有這回事。沒有這個「生」,這個佛的心沒有煩惱障,也沒有所知障,是極清淨莊嚴的,但是這個事不是世間相,但是就在世間現身說法了,這叫「爲生」,無生爲生,這件事是很難理解的,還是不容易明白。我們凡夫受生的時候,因爲有煩惱,心動了,就得了果報;乃至到地獄去也是由自己的心的動,才有果報現出來的。佛心是不動的,但是也會死生,這是很難明白的,是「甚深最甚深」。那麼這裏面可以解釋的呢,就是佛是大悲心,佛有大悲心來度化衆生,所以在世間會現身。由悲心,不是由煩惱,由悲心現出來變化身、受用身去度化衆生的,所以叫做「無生爲生」,這是甚深相,是不容易理解的。
「亦無住爲住,」
「無住爲住」,這也是一個甚深相,叫住甚深。這個「住」這個字,譬如說阿羅漢入無余涅槃呢,對照我們凡夫的境界說呢,阿羅漢入無余涅槃就是住在寂滅相上了,安住在寂滅相,就是離一切相的境界。譬如說我們,這位阿羅漢他在有余涅槃的時候,他也有色受想行識,等入無余涅槃的時候呢,就是前一剎那的色受想行識滅了,後一剎那不生,這時候無色受想行識的相,離一切相了,這個時候就是寂滅相,那叫做就是住于寂滅相,叫做住。我們凡夫是住在色聲香味觸法,在這個有爲相,在這上留戀而不能棄舍,這就是住在有爲相;這個二乘人住在無爲相,那麼這叫做住。而佛呢,沒有這樣的住,也不住在有爲,也不住在無爲,那麼就是無住,沒有住,這個「無住」就是佛的住,這是很甚深的境界,不可思議,這是不可思議境界。這叫「無住爲住」,是這麼一個境界。
「諸事無功用,」
這個是業甚深。這個我們二乘人住在無余涅槃裏面是沒有業,他不做度化衆生的事情,他自己灰身泯智,心是不動了,他沒有做什麼事。我們凡夫舉心動念,做這個事,做那個事。那麼佛現在呢,他也是不動,心也不動,但是也還能做利益衆生的事,這件事也是甚深,也是甚深難測,不可思議。二乘人無住,他心裏面寂滅相了,他不能動,不能發生一切作用了,他無分別他不能發生作用;我們凡夫是由有分別心造種種業。佛呢,都不是這樣子,也不是二乘的那樣無分別,也不是凡夫這個有分別,但是能做事,「諸事無功用」,不需要舉心動念就能做利益衆生的事,這也是甚深,佛這個是業甚深,不可思議。
「第四食爲食。」
「第四食爲食」,這也是住,這也是住甚深。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要有營養,這個生命才能夠住持下去、相續下去,這叫做住。那麼這種住,在佛法裏面全面地來說呢,有四種:第一個是「不清淨依止住食」、第二個是「淨不淨依止住食」、第叁個「一向淨依止住食」、第四個「唯示現依止住食」,這是四種食。四種食,第一個是「不清淨依止住食」,就是我們欲界的衆生,我們欲界包括六道衆生,有叁惡道、乃至人、天、阿修羅、也有天,也就是欲界天,這麼多的衆生他的果報。這個依止就是身體,他的果報身,身體都是不清淨的,都是不清淨,這個就是都有煩惱。這個生命他要有飲食,這個飲食就是段食、觸食(悅意觸食)、還有意思食、第四個是識食,前面我們講所知依的時候提到這個阿賴耶識是個識食。若是這四種飲食來支持他的生命的存在,那麼這叫做「不清淨依止住食」。
第二種是「淨不淨依止住食」,這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衆生,他們遠離了欲界的煩惱,棄舍了欲界的煩惱,所以叫做淨,清淨。但是他本身還是有煩惱,本身的煩惱還是有,所以又是不淨。又是淨又是不淨的生命體,也要吃飯,他也要吃,但是他那個吃和我們欲界不同,我們欲界是屬于段食,我們人間這是粗的段食,欲界天上的人是細的,微細的段食,這也是段食。這個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衆生,他們也有食,就是沒有段食,有觸食、有思食、有識食,有這叁種食,叫做「淨不淨依止住食」。
第叁個「一向淨依止住食」,就是全面是清淨的,這就是阿羅漢和辟支佛了,他們沒有煩惱了,愛煩惱、見煩惱都沒有了,所以他們的身體是清淨的,也就是他的心是清淨的。但是他們也要有飲食,他們飲食,那當然這就是剛才說這四種食: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有這四種食維持他的生命,叫做「一向淨依止住食」。
第四個是「唯示現依止住食」,就是表面上看也有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但是不做食事。就是佛的那個身體是不需要有飲食的,不需要飲食,但是爲了爲衆生做良福田,所以表現于外的相貌還是受食的,實在是不受食。這件事呢也是不可思議,這件事不可思議,這叫做「唯示現依止住食」。那麼這叫做佛是「第四食爲食」,第四食爲食。
說佛的受用身,這下文還是有說到,佛的受用身,佛這個變化身要「第四食爲食」,佛的受用身也是有食,就是要入定,佛這個受用身,那麼那也是也有觸食了,也是有食,還是有食,也就是「第四食爲食」。這件事呢,也是不可思議,也是甚深。
「無異亦無量;無數量一業;不堅業堅業,諸佛具叁身。」
前面是「生住業住甚深」,佛這個法身是這樣境界。現在是第二個安立數業甚深,這就是叁個甚深:一個安立甚深、數甚深、業甚深。第一個說「無異亦無量」,就是安立甚深。這個「無異」怎麼講呢?是一切佛都依止于清淨法界的,都是以清淨法界爲他的自性的,爲他的體性的。這個「爲他體性」這句話怎麼講呢?譬如我們現在正在用的這個桌,這個桌是用木頭作的,是用木作的,就是這個桌以什麼爲體性呢?以木爲體性。若沒有這個木,這個桌子就…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