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18

  ..續本文上一頁是沒有了。現在佛是以什麼爲體性呢?以清淨法界爲他的體性。這話又等于說,清淨法界就是佛,當然這是指離垢染,遠離一切垢染以後的境界。一切衆生也是以清淨法界爲體性,但是衆生不名爲佛,因爲你的智慧還沒有具足。那麼這個「無異」呢,就是一切佛的體性是無差別的,此清淨法界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阿閦佛,也是藥師琉璃光佛,就是一切佛都是無差別的,無差別。那也等于說一佛就是一切佛,也等于是這樣意思,這個「無異」。

  「亦無量」,那麼在清淨法界上看呢,是沒有數可說的,沒有數可說的,沒有差別可說的。譬如說這是阿彌陀佛,這是釋迦佛,這話是不可以這麼說的。但是從他由因而到果的情形來看呢,「無量依止現等覺故」,有無量的菩薩修行成功了成佛了,從這一方面看呢,還是有無量無邊的佛的。這個無數,就是無量,「無異亦無量」。本來無差別中不可以安立說這是釋迦佛,這是阿彌陀佛,不可以這樣說的,但是以無量呢,還是可以安立的。在無差別中,安立有一位佛一位佛的這樣子,名稱不同。無差別中,安立了很多的佛的名稱,這個安立就指名稱說的。在無名相中安立名相,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甚深的境界。「無異亦無量」。

  「無數量一業」,前面是安立甚深,這是數甚深,底下是業甚深,「不堅業堅業」是業甚深,這個指數甚深。「無數量一業」,這是無量無邊的佛,無量無邊的佛是不可數量的,無數量的佛,這麼多的佛照理說是一位佛一位佛的去廣度衆生,去度化衆生的,但是呢,不是,一切佛都是做一件事,都是做一件事的。無數量的佛都是做一件事的,就是做利益衆生的事情,那麼這就叫做數甚深,這個數也是甚深。這個數甚深也是包括了前面那個無量的意思,無量無數,也就是無數無量。本來是無異的,但是有無量無邊的佛,這件事就是甚深;有無異,就是無差別,沒有數可說嘛。但是也說有無量無邊的佛,這就是甚深;無數量中說有數量呢,這就是甚深。他們同做一樣事情,利樂一切衆生。

  「不堅業堅業,諸佛具叁身」,這個「不堅業」怎麼講呢?這裏單獨說這個「一業」,這個「一業」就是利樂一切衆生這一件事,但是這一件事裏面又分成兩種事:一個是「不堅業」、一個是「堅業」。這個「不堅業」怎麼講呢?就是不堅固,就是有開始有結束,有生起有結束的這個事情就是不堅,這是不堅的。有生有滅的就是不堅,無生無滅的那就是堅了,就是不可破壞的業。

  那麼這個《世親釋》和《無性釋》的解釋不一樣,這個世親菩薩的解釋呢,這個不堅業就是變化身,變化身的佛他所做的這個業,去教化衆生這件事是不堅業。譬如說佛有時候示現來到人間,來到人間做童子,讀書,然後又受欲,然後又出家,然後得無上菩提轉*輪,然後又入涅槃,這件事又結束了,那就是不堅。到受用身的境界,這是無盡期的,所以叫做堅業,這是這個世親菩薩這樣解釋。但是無性菩薩解釋呢,受用身的業和變化身的業都是不堅業,自性身的業才是堅業,那麼他們的解釋不一樣。「諸佛具叁身」,這個「不堅業堅業」這裏面就是「諸佛具叁身」,就是自性身、變化身,那麼自性身說是堅業,其余二身是不堅業。或者說是自性身、受用身都是堅業,變化身的業是不堅,這兩位菩薩有不同的解釋。這是安立業甚深。

  

  「現等覺非有,一切覺非無,一一念無量,有非有所顯。」

  這是第叁個甚深,是現等覺甚深,就是成佛這件事還是甚深的、不可思議的。「現等覺非有」,就是他的一切相妙智成就顯現了,等覺了,等覺是覺什麼呢?「覺非有」,覺悟我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叫作「非有」,也就是遍計執無所有、畢竟空。「一切覺非無」,但是也不是沒有所覺,還不能說沒有的。「非無」,就是在假名相上的道理說呢,喔,釋迦佛成佛了,阿閦佛成佛了,阿彌陀佛成佛了,在世俗谛的假名字來說呢,還不是沒有的,還是有佛成佛了。怎麼知道呢?「一一念無量」,是一剎那一剎那在十方世界無量的世界裏面有無量的菩薩成佛嘛,有這件事的,所以在假名字上來說呢,還是有佛成佛的。若是從這個第一義谛離一切相來說,是無佛道可成,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

  「有非有所顯」,總而言之,這個成佛這件事呢。這個「有」,就是在依他性的真實分,這個圓成實性這一方面,就是前面那個勝義,一切佛的自性的清淨法界還是有的。「非有」,就是沒有這一切染汙,煩惱障、所知障的染汙都沒有了。那麼唯有,從這兩面來顯示這位菩薩成佛了,從這方面來成佛的。那麼這就叫做現等覺甚深。

  

  「非染非離染,由欲得出離,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

  這是第四離欲甚深,離欲甚深也就是前面說是離垢甚深,佛成佛的時候一定要是離這個煩惱垢、所知障的垢。單獨從這一方面來說呢,是甚深的,怎麼知道呢?「非染非離染」,這個「非染」就是,譬如說拿下面有個「欲」,這個貪欲心是染汙的,現在說「非染」就是沒有貪欲心了,沒有貪欲心叫「非染」。佛是沒有貪欲心,成佛的時候,修行的時候,沒有這個貪欲心;由修這個四尋思觀,四如實智的止觀呢,修這無漏的止觀把這個貪欲心滅除去了,「非染」。「非離染」,這個貪欲心的種子,一切煩惱的種子還保留,這叫「非離染」,沒有離染。因爲什麼要這樣子呢?「由欲得出離」,由于這個染汙欲的煩惱的種子的存在,這位菩薩才能度化一切衆生出離生死苦海的。因爲菩薩這個時候他要保留煩惱的種子,他才能在世間受生死,才能在世間上現身說法,才能度化衆生的。如果他若把煩惱的種子斷掉了,那就同于阿羅漢要入無余涅槃了,所以是「由欲得出離」。這個唯識的經論上這麼說,這樣說這個事情,「由欲得出離」。

  「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這個菩薩能斷煩惱,斷煩惱的現行,到最後金剛道後的時候能斷除一切煩惱種子、斷除所知障的一切的種子,他是怎麼斷的呢?是「了知欲無欲」,他能明白遍計所執的欲是沒有欲的。因爲這個欲的境界,遍計所執,所遍計的也是依他起,就是這一切的欲的境界,煩惱的境界;能遍計的也是依他起。這兩個都是依他起,但是你在遍計的時候就成了遍計所執了,成了遍計所執的時候,所遍計的也是畢竟空,能遍計的也是畢竟空。這個在畢竟空裏面是沒有欲可得的,是沒有欲的。這樣子了知這個遍計所執的欲是沒有欲的,是「悟入欲法性」,這個時候你就成就了佛的根本的無分別智,就從這欲上證悟了一真法界了,所以這個欲是甚深的,所以叫離欲甚深,這樣解釋。

  

  「諸佛過諸蘊,安住諸蘊中,與彼非一異,不舍而善寂。」

  這是斷蘊甚深。這個欲,煩惱是蘊的因,蘊也是煩惱的果。這個,現在從斷蘊這一方面來解釋這個法身的甚深相。「諸佛過諸蘊」,諸佛成就了無分別智,成就了根本的無分別智,他超越了色受想行識的蘊了,超越了,超越這個境界。就是他由這個根本無分別智證悟了遍計執是畢竟空的,他這個心就不住于色受想行識上面了,就是與諸法寂滅相相應了,這個時候是超越一切色受想行識的境界的,是「過諸蘊」。

  「安住諸蘊中」,這個「過諸蘊」是住在法性上面,住這個寂滅法性上面。「安住諸蘊中」,但是他有大悲心,他不棄舍一切衆生,他還住在色受想行識裏面,還住在這裏。但是這個地方和我們凡夫還是不一樣,這個阿羅漢是入無余涅槃是棄舍了一切蘊,就是住在寂滅相這裏;我們凡夫有煩惱的關系,你不能解脫這個蘊,就是住在這個色受想行識上面。佛現在是超越諸蘊而又住在諸蘊上,就是不同于凡夫也不同于阿羅漢。那麼從事實上看呢,諸佛是住在無漏的色受想行識上面,我們凡夫是住在有漏的色受想行識;住在有漏的色受想行識上面,當然這是個苦惱境界。那麼佛住在無漏的,就是沒有老病死,沒有生老病死的這種苦惱,而那種蘊就是有若無的境界,沒有這個苦惱的事情。「安住諸蘊中」,由于有大悲心的關系,不入無余涅槃,他還是回過頭來住在色受想行識,如幻、如化、如水中月的那樣的色受想行識上面,住在那裏。

  「與彼非一異」,佛是超越了諸蘊,住在寂滅法性那裏的,現在又住在五蘊上面,這究竟怎麼情形呢?這個超越諸蘊的寂滅法性,和有行相如幻如化的諸蘊,是「非一異」的,也不是一,也不是異。怎麼不是一呢?那個超越諸蘊的法性是無爲的,而諸蘊是有爲的,爲、無爲是不同的,是「非一」的,「非一」。「非異」,可也不是異;離開了諸蘊,那個法性還是不可得的,你不能離開了諸蘊去證悟法性之理的,所以不能說他們是別異的,不能那麼說。就是離開了有爲,無爲不可得,所以是非異。而諸蘊是有爲,法性還是無爲,還不能說是相同的,所以「與彼非一異」。

  

  「不舍而善寂」,佛的大悲心不棄舍色受想行識,「不舍」,不盡有爲,不滅這個有爲,不滅。在有爲上就是無爲,所以叫「善寂」。「而善寂」,而能夠離一切相,與寂滅法性相應的,叫做「不舍而善寂」。

  但是這一段文若讀這個《世親釋》和《無性釋》,那個意思不是這樣,他另有一個解釋的,他們解釋和這個不同。

  

  「諸佛事相雜,猶如大海水,我已現當作,他利無是思。」

  這是第六段成熟甚深。前邊「現等覺」,是清淨的一切種智成就了。這個離欲甚深、斷蘊甚深,這是棄舍雜染的因果的甚深的境界。現在說是成熟甚深,是諸佛度化一切衆生,利樂一切衆生的業最甚深的境界。

  「諸佛事相雜」,這一切的佛,他成佛了以後,還有一樣事要做,就是利樂一切衆生。這個做這件事的時候,是此佛是此佛,彼佛是彼佛,那樣子嗎?不是的,是「相雜」,就是這一位佛現身說法度化衆生的時候,一切佛是和合爲一的,合而爲一的,叫「相雜」。剛才也是說了,一切佛都…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