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19

  ..續本文上一頁是以清淨法界爲自性的,一切佛的這個無分別智和後得智,也就是一切相妙智,都是與清淨法界相應的,這不分此佛是此佛,彼佛是彼佛,不是的,因爲一切佛沒有我執了。不像我們凡夫因爲有我執,他就與別人是對立的,我是我,你是你。諸佛沒有我執是合而爲一了,所以他們要度化衆生這個時候,名字說這是釋迦佛,實在是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佛。這地方看才明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道理,原來是這麼回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諸佛度化衆生這件事,就是合而爲一的叫做「雜」,叫「相雜」,「雜」者合也,是合而爲一的。不過這時候名字嘛,名之爲釋迦佛,名之爲阿彌陀佛,名之爲阿閦佛,名之爲藥師琉璃光佛,名之爲多寶佛,名字是一個名字一個名字,但事實上不是,事實上是一切佛都是一佛,是這樣子的。

  「猶如大海水」,這個情形說一個譬喻,就像大海的水似的。大海的水,大海水,大海裏沒有水,這是由很多的河的水,很多的江的水,很多很多的水融會在一起,都流到大海裏去,這麼多的水合而爲一,是這樣意思。說一切佛也是,一切佛的那個無分別智都是融合在清淨法界這裏,那麼融合這個大海水,在大海裏邊有魚、蝦、龍來受用這個海水,那麼無量無邊的佛融而爲一,這個大悲心廣度衆生,一切衆生來受用,得到諸佛的慈悲教化,是這樣意思,所以「猶如大海水」。

  「我已現當作,他利無是思」,這個「我已現當作」怎麼講呢?就是我已經做利益衆生的事情了,我過去已經做了利樂衆生的事業了,我現在做利樂一切衆生的事,我將來做利樂衆生的事情,叫作「我已現當作」。我作了,這是一個「我」。這個「他利」呢,就是利益衆生叫他利。我已做他利的事情了,乃至我當做他利的事情。「無是思」,諸佛是沒有這種分別心的,沒有這種人我的分別心的,沒有,沒有這種分別心。

  我們看出來到佛的境界的時候是這樣的,到佛的境界是合而爲一的,不是佛與佛是對立的,我是我,你是你,不是。就是我們有我執的時候,他自然他就是要一個個體一個個體,都是對立的,我是我,你是你,這是我的徒弟,這是你的徒弟,這是我教化的衆生,那是你教化的衆生,你不可以拉我徒弟,這是我的護法,你不可以拉,這凡夫是這樣。但是佛的境界不是這樣的。這個我讀《攝大乘論》的時候,我發覺在別的經論上不大容易看見這些事情,不大容易看見的,不過我們看出來佛是這樣子,我們也應該這樣子學習,不要去生煩惱、生分別心才好。

  

  「衆生罪不現,如月于破器;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

  這是顯現甚深。就是在經論上看,佛是很多很多的佛在大慈大悲廣度衆生,但是我們沒有看見,不看見,都是看見的是衆生,沒有看見誰是佛,沒有看見佛,那怎麼回事情呢?「衆生罪不現」,這底下說出個原因,就是衆生有罪、有業障,所以不能看見,「衆生罪不現」,有業障所以就看不見佛。這底下說出一個譬喻來,譬喻顯示一個道理。「如月于破器」,就像天上這個皎潔的明月,若是我們在地面上一個完整的器裏面放上水的話,自然是會現出月影來,這個水裏面會現出月影。但若是有破器,這個器破了,不能裝水了,那當然這個影是現不出來了,不能現出來的。不能現出來嘛,這樣情形呢,譬如我們的衆生,這個業障,有了業障的時候就像破器的時候,就不能見佛,就不能見到佛,不是沒有佛。這個破器不能盛水,現不出來月影,但是天上還是有月的,不是沒有月,所以不能見佛不是佛的過失,是我們的罪的過失。這底下說出來事實的情況。

  「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諸佛是遍滿一切世間的,現身說法放大光明的,「遍滿諸世間」,就像太陽似的,光明遍照,佛說法就是光明,也能放大眼所見的這種光明。說法,法也是光明,說法就是光明。但是我們盲者不見,天空裏雖然有太陽放大光明,但是眼睛盲了的人就看不見光明;你雖然看不見,但是還是有太陽,有光明。所以我們有罪,有罪就是不能見,就是看不見佛,是「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

  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聽聽,其實常常聽經的人,這個故事可能是會聽到,聽到過,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這是在舍衛國,舍衛國這個舍衛城裏面,古代的那個時候當然和現在,現在落後的地方也還是一樣,就是有一個挑大糞的一個人,誰都不高興他,他的名字叫尼提,誰都不高興他,但是又非需要他不可,沒有他還不行,但是人還是不高興他。但是有一天呢,佛這時候在乞食的時候,從祇樹給孤獨園出來到舍衛城裏面去,就是表面上看好象是遇見,但事實上佛是有意要去同他見面的。見面,他看見佛來了,他就跑,那當然是跑不了的嘛,佛總是和他見面了。但是他要一跑呢,他擔著大糞就是跌倒了,跌倒了這個身上是更髒了。髒了,佛就乘神通就把他放到一個河流裏面,連衣服都洗幹淨了。洗幹淨了,佛就和他說,他就問佛,說是:世尊啊,你這麼樣的清淨光明,我看見了很慚愧,感覺到不夠資格同你說話。佛說:你不應該這樣想,我看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不要說你挑大糞,做這種職業的人是低下,不是的!做的事情對于人有利益,這個事情就是可尊重的,你不要自卑。那麼說是若是平等的,我看見很多人都出家做了比丘,我也可以?說是:我今天來見你就是這件事,我就希望你出家做比丘。啊,他心裏很歡喜,就度他出家,落了發,受了戒,就用功修行。

  這件事和現在人一樣,一有點什麼事情大家就是傳說,互相的傳說。傳說,其他的人那就不要管,就是佛教徒,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都不高興,說我們常常請佛到我們家裏吃飯,如果尼提也一同來的話,把我們家裏都汙染了,這怎麼可以?大家就異論,都不同意,不同意這件事。不同意,別的人可能異論異論就算了,這波斯匿王好象他忍不住了,他就要來見佛,要說這件事,提出抗議。提出抗議,來的時候,走到廟門口就看到一個比丘在那縫衣服,縫衣服,縫,縫。縫這衣服,坐一個大石頭上面,縫衣服。縫衣服,這個波斯匿王來了,就對這個比丘說:我是波斯匿王,我想來拜佛,請你去向佛報告一聲。好!就看這個比丘就從這個石頭鑽進去了,就沒有了,入到石頭裏面去就不見了。不見了,到裏面,這個比丘到那就是報告佛,說波斯匿王在門外,想要來拜見世尊。佛說好,你叫他進來,進來,你還從原來這條路回去。

  那麼這時候這個波斯匿王在門口等著嘛,就看見這個比丘又從石頭裏出來了,從石頭裏一入一出,但是石頭一點痕迹沒有,並沒有洞,什麼也沒有,和原來一樣。說是你要想要拜佛,正是時,應知是時,你應知正是時,你可以進去了。他的意思是向佛提出抗議,說是這個尼提不可以做比丘,我們不同意他做比丘,但是看見這個比丘從石頭裏出入,心裏面感覺到非常的,或者說是刺激,非常的激動,哎呀,這個比丘怎麼這個神通這麼大?進來先拜佛,拜佛心裏想一想,我是提出來要不同意尼提出家的,但是這個事先不要問,就問說剛才這個比丘是誰呀?怎麼這個神通這麼大呢?佛說,他就是你反對出家的尼提,就是尼提。哎呀,他非常的慚愧,向佛忏悔,這是不對。說是這個佛的大智慧不可思議,他能把這個尼提度化成這樣有神通的聖人,就是贊歎佛,就發願我盡形壽供養尼提,供養尼提阿羅漢,有這樣事情。

  這上面說,「衆生罪不現」,但是尼提這時候沒有罪了,佛主動的要去見他,你看這個事情,佛主動的見他。如果說是不是尼提,說是這個人很高貴的,做什麼事業的,但是有罪的時候,因緣不到佛不去見他。說是「衆生罪不現,如月于破器」,現在尼提是個完器,完整的器,「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

  

  「或現等正覺,或涅槃如火;此未曾非有,諸佛身常故。」

  這是第九章的「彼果智」裏面的「十門分別」,第七門是德,第八門是甚深,甚深裏面現在是第八「示現等覺涅槃甚深」。「或現等正覺」,就是佛陀,一切的佛他爲了度化衆生會來到人間示現成佛,示現成佛就是佛的化身,佛本身就是自性身已經成佛了,示現化身來到人間成佛。「或涅槃」,或者是到這個時候佛又離開人間了,這個化身火化了,變成舍利了,佛離開人間了。示現等正覺呢,是因爲有可度化的衆生,爲他們種熟脫,沒有善根的爲他們栽培善根,沒有成熟的教導他使令他的善根得成熟,令他得解脫。這樣的事情做圓滿了,就不需要長住在世間,那麼就示現涅槃,所以叫做「或現等正覺,或涅槃」。

  這個「涅槃」,本來是翻到中國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但是在這裏的用法實在就是離開了的意思,就是走了的意思。「如火」,這件事,示現涅槃、示現等正覺,就譬如像世間上的火似的,這個火有因緣的時候它就燃燒起來了,有的時候它就熄滅了。這個熄滅了呢,並不表示這個世界上沒有火,佛的示現等正覺、示現涅槃也是這樣子的,是「如火」這樣子。

  「此未曾非有」,這句話呢,是表示甚深的意思。示現等正覺,我們凡夫感覺到世間上有佛了,其實也未曾有;或涅槃,世間上沒有佛了,也未曾沒有佛,也未曾非有。這個示現等正覺是來到人間,是來;或示現涅槃,是走了。來也未曾來,去也未曾去的,所以叫做「此未曾非有」。

  「諸佛身常故」,因爲示現等正覺是生,或示現涅槃就是滅,但是佛的本身不是有生有滅的,是常住不變異的,就是佛的法身是不變異的,所以示現的生滅都是不真實的。這個生、滅、來、去是佛示現的,不是真實這樣子的。這個來去生滅即非來去生滅,所以「此未曾非有,諸佛身常故」,所以叫做示現等覺涅槃甚深。

  

  「佛于非聖法,人趣及惡趣,非梵行法中,最勝自體住。」

  這是第九是住甚深,這個住甚深是什麼意思呢?「佛于非聖法」,佛來到了人間度化衆生的時候,所面對…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