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行忍故」,他常常能修這個忍辱波羅蜜,不發憤怒心。
「爲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不會做這個無益的苦行,他是爲了積集無量無邊的善法的功德而去精進地修學的。所以佛教的確是重視智慧的事情,做這一件事,這件事是不是有價值呢?
「舍無色界修靜慮故」,這是禅波羅蜜,禅定。這個「舍無色界修靜慮故」,在其他的經論上看,菩薩也是修色界四禅、無色界四空定的,但是他不往生到無色界天,他不到無色界天去,因爲什麼呢?那個地方沒有利益衆生的事情可做。所以要到一個地方,要在那個地方能行菩薩道,能弘揚佛法,能廣度衆生,他才去的。無色界那個地方不行,不能做這個事,所以他不往生到那兒去,所以叫「舍無色界修靜慮故」。他是可以到色界天,這個梵天他還有色身,他能到無量無邊的世界去見佛聞法,能請轉*輪,也能廣度衆生的,所以這是「舍無色界修靜慮故」。
「方便相應修般若故」,這個「方便」是什麼?就是大慈悲心,如果沒有大悲心修般若就變成阿羅漢了,就入無余涅槃了。所以他若發無上菩提心,慈悲一切衆生的苦難,他去學習般若波羅蜜,他不忘一切衆生苦的,所以是「方便相應修般若故」。
「由四攝事攝方便故」,前面是指六度,這底下指四攝,用這個四攝來引導衆生,引導衆生來到佛法裏面的方便,用這個四攝的方法。「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叫四攝。「布施」,在這裏說這個布施就指財布施,菩薩要用財物來布施給衆生,布施給衆生和他建立一個好的關系,然後引導他來到佛法裏面來,使令他對于佛法就可能會建立了信心了,所以這是布施。「愛語」,什麼叫做愛語?就是爲他說佛法,爲他說佛法,說法語,這是真實是愛護他,所以叫做愛語。爲他講解佛法來開導他的愚癡,令他在佛法裏面得到勝解,這是愛語。「利行」,得到勝解以後就勸他得佛法中的功德,要發起正行。你在佛法裏面要開始修行,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修行這些殊勝的法門,那麼這叫做利行。這個利就是功德,佛法中的功德不是空口說能成就的,要實際上有行動,就是要修四念處了。佛在世的時候,在家居士也能得聖道,就是修四念處的關系。「同事」,而菩薩勸衆生去修學聖道,自己也和他一樣地修學聖道,也修行,這樣就使令那個衆生看菩薩也同樣地修行,于是乎他努力地用功修行,他就有成就了,就會得聖道了。所以這個「四攝」就是信、解、行、證,這四個字。由這個四攝事引導衆生的方便,使令衆生來到佛法裏面來得大功德,所以叫做「四攝」。
這個加起來叫「勝進行業」,就是六度加上四攝,是菩薩他修行這六度四攝,不斷地這樣用功修行,自利利他的關系,就使令他的功德展轉地勝進,展轉地殊勝就向前進步,就可以得無生法忍了,由初地、二地,乃至到第十地,乃至得無上菩提,所以叫「勝進」。這個「勝」就是有力量,一個強大的力量使令他不斷地向前進步,能到無上菩提,做這樣的事業。
「于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親近善士」。這底下是第十四「成滿加行業」。「于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這個菩薩他也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有兩種:一個是持戒的善知識,一個是破戒的善知識。這兩種善知識,親近這兩種善知識是無差別相的,不是因爲破戒就不親近,也不是。因爲他也能夠演說佛法,雖然是破戒,但是他也能講說佛法,能演說佛法的。這個菩薩初來到這個世界,他也要修學佛法。這個菩薩有兩種情形:一個是,譬如說這個菩薩他死掉了,死掉了他又再來到人間,來到人間,他前生的功德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現前。你前生修學了很多的佛法,但是你這個生命死掉了以後,再得到一個生命,前生修學的佛法現在都忘記了,當然凡位菩薩多數都是這樣子。那麼你就需要再親近善知識學習,學習但是前生學的很快慢慢就……要比一般人快,很快就成就了。有的菩薩不是,有的菩薩前生學的,今生來到人間,一下子就現前了,不用學習也可以,那是一種。所以有的菩薩他還需要親近善知識的,那麼對于這兩種善知識,他還都是隨順他學習的,這第一種,這在很多的經論上都提到這件事。
這個有的經論上提到一件事,這個衆生有幾種,人的性格不一樣,有的人他專看別人的優點,你有什麼缺點不管,他就看你有一個優點他就歡喜、恭敬、尊重、贊歎,有缺點他不管。有的人呢,不看人家優點,專挑你的毛病,你有不對的地方,他不得了,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可是經論上也提到,如果你歡喜挑毛病的話,就是阿羅漢也還是有毛病,也能挑到他這個地方不對,也會這樣子,但是是阿羅漢。現在說菩薩要親近善士的時候是這樣,你自己的品德有道德,他就恭敬。你是破戒無道德,但是你能說法,他也親近你,他是取人之長,不計較人家的短,菩薩是這樣的。
「以殷重心聽聞正法故」,「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聽聞正法的時候是以殷重心。「殷重心」,就是不慢緩,就是特別地尊重、恭敬的意思,沒有輕視的意思,去聽聞正法。
「以殷重心住阿蘭若故」,在這裏看出來,菩薩一定自己也要用功修行的,就在寂靜的地方專精思惟,要修學這個戒定慧才容易有成就,才容易得定。菩薩一定是他要有神通才可以,沒有神通度衆生是很難度的,所以他一直在寂靜處要修學禅定。所以「以殷重心」,就是不是在那裏偷懶,在那裏用功精進修行。「住阿蘭若」處,寂靜的地方。
「于世雜事不愛樂故」,對世間上的雜亂的事情,色聲香味觸的這一切雜亂的事情,心裏面不歡喜。因爲他是通達了佛法,這也就是剛才說這個價值觀念,那些事情都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他不愛樂。「不愛樂」,在這裏來說,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離惡尋思」,他內心裏面遠離這些惡的尋思,這些雜染的分別,這個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裏的尋思、國土的尋思,這一切的妄想都沒有。菩薩也常修無常觀,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所以也沒有這個不死的尋思,沒有。這個《阿毗達磨論》上提到這個不死尋思怎麼講呢?他這個人在那靜坐的時候心裏想:「我應該有著作,寫出來幾本著作我再修禅定,何必那麼樣的著急修學禅定做什麼呢?」這就是不死尋思,沒有想一想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還有著作嗎?說是寫完了著作的時候,寫了這一本還不足,要寫第二本,這個禅定幾時修成功啊?在衆生的世界來看呢,如果若是修禅定得了神通,我看比有著作力量大,度化衆生的時候我看還能容易一點,能容易一點,不過這個是大菩薩的境界不可思議,我們用凡夫心分別這還是不需要。「于世雜事不愛樂故」,「離惡尋思」,心裏面清淨,常有正意念,不去思惟這些雜染的事情。
「于下劣乘曾不欣樂故」,這就是小乘佛法,不歡喜。「于大乘中深見功德故」,佛說無量無邊的成佛之道,「深見功德」,深深地看見這是有大功德,能普度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這是有大利益的。只是自己去了脫生死,這件事不圓滿。這個不是說《阿含經》是不圓滿,不是這個意思,是你只發自利之心,自己得涅槃,而不發慈悲心廣度衆生,名之爲「下劣」是這樣意思。那麼這叫「作意功德」,就是時時不舍棄無上菩提的廣大的願力,叫「作意功德」。
「遠離惡友故」,這個「成滿加行業」,就是你能夠親近善士……這上面「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這是「助伴功德」。這個「親近善士」、「聽聞正法」、「住阿蘭若」、「離惡尋思」、「作意功德」、「助伴功德」,加起來叫做「成滿加行業」。就是你能做這樣的功德,修學這樣的功德,這就是「加行」;你能夠修學這樣的「加行」,就能「成滿」前面的「勝進行業」,是這樣意思。
這個「遠離惡友故」,這個「惡友」,惡知識,菩薩也是遠離。前面說,親近善知識裏面有個「破戒」的,也是善知識要親近。這裏說「遠離惡友」,那麼這怎麼講法呢?因爲前面那個破戒的善知識能說法,能夠幫助你成就正見,所以你還是親近他,還是有意義的。若是這個人只是破戒而不能說法,一無所長的話,那這個人也沒有功德,菩薩是遠離了,「遠離惡友故」,那麼「親近善友」。這樣子「助伴功德」,和菩薩在一起修學聖道的人,這樣子你就可以增長功德,若凡位的菩薩的確是需要這樣子。和放逸的人在一起就容易放逸,「不要了,今天告假好了,我不必去上殿」,那麼這個人就是這樣子,你若說「不,你還是去,這一堂可能你會相應的,去坐禅去」,這一句話也就有力量,他就去了!凡夫的時候就是這樣,所以有好朋友是很重要的。
「恒修治四梵住故」,「恒修治四梵住」就是四無量心。要增長自己的慈悲心,自己的慈悲喜舍,這個慈悲心時時地要叫它增長強大起來,增長慈悲心。這個慈悲心不是自然而有的,是要自己思惟衆生苦,衆生是我的父母,所以這個慈悲心啊,由自己的正意念這個慈悲心它就生起來。如果你不作如是想,不這樣觀想,我自己了脫生死就好了,你常這樣想,這個慈悲心就不起來。所以這個「恒修治四梵住故」,這是「無量清淨」,這個四無量心在你心裏面成就了,你心裏面成就這樣的功德。心有慈悲心了,由慈悲心發出來的行動也是清淨的,所以心爲本。如果心是貪瞋癡,表面上做出來的好象也是佛法的事情,這是不清淨。
「常遊戲五神通故」,因爲有了禅定的關系,有禅定的關系,他能夠很自在地成就了自在的五種神通,就是漏盡通不在內,用神通來度化衆生,是「得大威力」。有了神通就是有大的威力,因爲其中有禅定的關系才能有神通,所以這種力量是非常廣大的。
「依趣智故」,前面說「趣無相法」,這個「趣」就是那個「趣」。這個菩薩雖然是修學種種的法門,現種種的神通度化衆生,但是他內心裏面是「依趣智」,這個趣入無相的智慧,「無相」就是真如,趣入無相真如的智慧,就是根本無分別智,就是般若的智慧。他心裏面常與第一義谛相應的,而不是依識,依分別心。依智不依識,叫做「依趣智」。「證得功德」,他是證悟了第一義谛了,有這樣的功德。這加起來叫做「成滿業」,成滿無上菩提的業的相貌,這樣的意思。
「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舍故」,這底下這是第十六「安立彼業」。菩薩度化衆生的時候,衆生有的能安住正行,安住在正行上,不斷地在修學佛法有進步。有的不住正行,做種種的惡事,放逸,不住正行的衆生。「諸有情類不棄舍故」,他這個菩薩所教化的這些衆生有這麼兩類,這樣的有情菩薩不棄舍。對于「住正行」的,他也是攝受他,幫助他進步;「不住正行」呢,菩薩的慈悲心也不棄舍他,這叫做「禦衆功德」。這個「禦衆」就是調禦、教導,教導衆生的功德。可是在這個經律論上說呢:「住正行」的,菩薩攝受、教化;「不住正行」,菩薩是驅擯的,把他驅逐了。驅逐了呢,但是菩薩表現的行爲是這樣來治罰,但是內心還是不棄舍的,所以于「住正行」的諸有情類、于「不住正行」的諸有情類,菩薩是平等的慈悲而不棄舍的,這是「禦衆」的功德。
「言決定故」,這是對衆生來說,菩薩說話是決定的;他爲衆生說法的時候,說出的話是肯定的,不是猶豫不決地。這上面「決定無疑教授教誡故」,對衆生有所教授、有所教誡的時候,他說出來的語言是決定的,不是模擬的,不是,所以衆生才能信受奉行的。若是說話說得不決定,那就沒有力量了。
「重谛實故」,就是菩薩是尊重真實不虛,不隨便說謊話,不說謊話。這個有些人也並不是有意地說謊話,但是習慣了,習慣了自然地就是……這件事說真實話是對我不好,就是要說謊話,成習慣了,但是希望改變過來,希望尊重真實。真實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我有錯誤,我承認了以後,你的印象會很深刻地,「哎呀!我這回錯誤了,以後再不違反,再不犯」。如果你常掩飾自己,下回還照樣地做,就不容易改變自己。菩薩是「重谛實故」,尊重真實。「財法攝一故」,在這上是什麼意思呢?菩薩也去集財,也去積集財,也去積集法,學習佛法,來攝化衆生的。原來怎麼說的,後來怎麼辦,是真實不虛的。以前是這麼說的,現在就是這樣辦。我爲了造廟我去同人化緣,化來了的時候不造廟。我說我要做佛學院,同人化緣,錢化來了佛學院也不開學,這樣就不對了!所以現在是「重谛實故」,怎麼說就怎麼辦。這樣子是「安立彼業」,這句話是什麼?就是安立衆生于佛法裏面,你一定要真實不虛,要真實不虛來「安立彼業」。這個財也好,法也好,都是爲了攝化衆生回向無上菩提的,所以叫做「一」。
「大菩提心恒爲首故」,菩薩不管是做什麼事,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進,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以菩提心爲首,都是爲得無上菩提才做這件事的,是這樣意思。「無雜染心」,沒有說是我做什麼事,我爲自己的舒服一點,我收徒弟是爲了自己舒服,徒弟來侍奉我,那就不對了,不符合這個「大菩提心恒爲首」的願,食言了,是「無雜染心」的,用清淨心來做這件事的。
「如說:由最初句故,句別德種類;由最初句故,句別義差別。」
前面是長行,這是頌。前兩句指前面贊歎佛的功德。由那第一句,「最清淨覺」這一句,那是一個根本句。那麼後來是「句別」,就是別別一句一句的別句來分別、來贊歎佛的功德的種類,這是一段。
「由最初句故,句別義差別」,這是菩薩這一段,最初一句也是根本句,以後的句就是別句,以後的句是一句一句地、別別地來贊歎菩薩的功德的差別。
這個王恩洋這個167頁,這個表的後邊:右表依經總有叁十八句,而雲成就叁十二法,是合五、六、七叁句共爲一法,八、九兩句共爲一法,第十四、第十五兩句共爲一法,二十八、二十九兩句共爲一法,第叁十句、第叁十一句這兩句也共爲一法,所以合起來就是叁十二法了。
這個「所知相」這一章就是到此爲止,以下就是「入所知相」了。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