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42

  ..续本文上一页而行忍故」,他常常能修这个忍辱波罗蜜,不发愤怒心。

  「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不会做这个无益的苦行,他是为了积集无量无边的善法的功德而去精进地修学的。所以佛教的确是重视智慧的事情,做这一件事,这件事是不是有价值呢?

  「舍无色界修静虑故」,这是禅波罗蜜,禅定。这个「舍无色界修静虑故」,在其他的经论上看,菩萨也是修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的,但是他不往生到无色界天,他不到无色界天去,因为什么呢?那个地方没有利益众生的事情可做。所以要到一个地方,要在那个地方能行菩萨道,能弘扬佛法,能广度众生,他才去的。无色界那个地方不行,不能做这个事,所以他不往生到那儿去,所以叫「舍无色界修静虑故」。他是可以到色界天,这个梵天他还有色身,他能到无量无边的世界去见佛闻法,能请转*轮,也能广度众生的,所以这是「舍无色界修静虑故」。

  「方便相应修般若故」,这个「方便」是什么?就是大慈悲心,如果没有大悲心修般若就变成阿罗汉了,就入无余涅槃了。所以他若发无上菩提心,慈悲一切众生的苦难,他去学习般若波罗蜜,他不忘一切众生苦的,所以是「方便相应修般若故」。

  「由四摄事摄方便故」,前面是指六度,这底下指四摄,用这个四摄来引导众生,引导众生来到佛法里面的方便,用这个四摄的方法。「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叫四摄。「布施」,在这里说这个布施就指财布施,菩萨要用财物来布施给众生,布施给众生和他建立一个好的关系,然后引导他来到佛法里面来,使令他对于佛法就可能会建立了信心了,所以这是布施。「爱语」,什么叫做爱语?就是为他说佛法,为他说佛法,说法语,这是真实是爱护他,所以叫做爱语。为他讲解佛法来开导他的愚痴,令他在佛法里面得到胜解,这是爱语。「利行」,得到胜解以后就劝他得佛法中的功德,要发起正行。你在佛法里面要开始修行,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修行这些殊胜的法门,那么这叫做利行。这个利就是功德,佛法中的功德不是空口说能成就的,要实际上有行动,就是要修四念处了。佛在世的时候,在家居士也能得圣道,就是修四念处的关系。「同事」,而菩萨劝众生去修学圣道,自己也和他一样地修学圣道,也修行,这样就使令那个众生看菩萨也同样地修行,于是乎他努力地用功修行,他就有成就了,就会得圣道了。所以这个「四摄」就是信、解、行、证,这四个字。由这个四摄事引导众生的方便,使令众生来到佛法里面来得大功德,所以叫做「四摄」。

  这个加起来叫「胜进行业」,就是六度加上四摄,是菩萨他修行这六度四摄,不断地这样用功修行,自利利他的关系,就使令他的功德展转地胜进,展转地殊胜就向前进步,就可以得无生法忍了,由初地、二地,乃至到第十地,乃至得无上菩提,所以叫「胜进」。这个「胜」就是有力量,一个强大的力量使令他不断地向前进步,能到无上菩提,做这样的事业。

  「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亲近善士」。这底下是第十四「成满加行业」。「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这个菩萨他也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两种:一个是持戒的善知识,一个是破戒的善知识。这两种善知识,亲近这两种善知识是无差别相的,不是因为破戒就不亲近,也不是。因为他也能够演说佛法,虽然是破戒,但是他也能讲说佛法,能演说佛法的。这个菩萨初来到这个世界,他也要修学佛法。这个菩萨有两种情形:一个是,譬如说这个菩萨他死掉了,死掉了他又再来到人间,来到人间,他前生的功德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现前。你前生修学了很多的佛法,但是你这个生命死掉了以后,再得到一个生命,前生修学的佛法现在都忘记了,当然凡位菩萨多数都是这样子。那么你就需要再亲近善知识学习,学习但是前生学的很快慢慢就……要比一般人快,很快就成就了。有的菩萨不是,有的菩萨前生学的,今生来到人间,一下子就现前了,不用学习也可以,那是一种。所以有的菩萨他还需要亲近善知识的,那么对于这两种善知识,他还都是随顺他学习的,这第一种,这在很多的经论上都提到这件事。

  这个有的经论上提到一件事,这个众生有几种,人的性格不一样,有的人他专看别人的优点,你有什么缺点不管,他就看你有一个优点他就欢喜、恭敬、尊重、赞叹,有缺点他不管。有的人呢,不看人家优点,专挑你的毛病,你有不对的地方,他不得了,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可是经论上也提到,如果你欢喜挑毛病的话,就是阿罗汉也还是有毛病,也能挑到他这个地方不对,也会这样子,但是是阿罗汉。现在说菩萨要亲近善士的时候是这样,你自己的品德有道德,他就恭敬。你是破戒无道德,但是你能说法,他也亲近你,他是取人之长,不计较人家的短,菩萨是这样的。

  「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听闻正法的时候是以殷重心。「殷重心」,就是不慢缓,就是特别地尊重、恭敬的意思,没有轻视的意思,去听闻正法。

  「以殷重心住阿兰若故」,在这里看出来,菩萨一定自己也要用功修行的,就在寂静的地方专精思惟,要修学这个戒定慧才容易有成就,才容易得定。菩萨一定是他要有神通才可以,没有神通度众生是很难度的,所以他一直在寂静处要修学禅定。所以「以殷重心」,就是不是在那里偷懒,在那里用功精进修行。「住阿兰若」处,寂静的地方。

  「于世杂事不爱乐故」,对世间上的杂乱的事情,色声香味触的这一切杂乱的事情,心里面不欢喜。因为他是通达了佛法,这也就是刚才说这个价值观念,那些事情都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他不爱乐。「不爱乐」,在这里来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离恶寻思」,他内心里面远离这些恶的寻思,这些杂染的分别,这个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的寻思、国土的寻思,这一切的妄想都没有。菩萨也常修无常观,一口气不来就死掉了,所以也没有这个不死的寻思,没有。这个《阿毗达磨论》上提到这个不死寻思怎么讲呢?他这个人在那静坐的时候心里想:「我应该有著作,写出来几本着作我再修禅定,何必那么样的着急修学禅定做什么呢?」这就是不死寻思,没有想一想一口气不来就死掉了,还有著作吗?说是写完了著作的时候,写了这一本还不足,要写第二本,这个禅定几时修成功啊?在众生的世界来看呢,如果若是修禅定得了神通,我看比有著作力量大,度化众生的时候我看还能容易一点,能容易一点,不过这个是大菩萨的境界不可思议,我们用凡夫心分别这还是不需要。「于世杂事不爱乐故」,「离恶寻思」,心里面清净,常有正意念,不去思惟这些杂染的事情。

  「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这就是小乘佛法,不欢喜。「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佛说无量无边的成佛之道,「深见功德」,深深地看见这是有大功德,能普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是有大利益的。只是自己去了脱生死,这件事不圆满。这个不是说《阿含经》是不圆满,不是这个意思,是你只发自利之心,自己得涅槃,而不发慈悲心广度众生,名之为「下劣」是这样意思。那么这叫「作意功德」,就是时时不舍弃无上菩提的广大的愿力,叫「作意功德」。

  「远离恶友故」,这个「成满加行业」,就是你能够亲近善士……这上面「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这是「助伴功德」。这个「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住阿兰若」、「离恶寻思」、「作意功德」、「助伴功德」,加起来叫做「成满加行业」。就是你能做这样的功德,修学这样的功德,这就是「加行」;你能够修学这样的「加行」,就能「成满」前面的「胜进行业」,是这样意思。

  这个「远离恶友故」,这个「恶友」,恶知识,菩萨也是远离。前面说,亲近善知识里面有个「破戒」的,也是善知识要亲近。这里说「远离恶友」,那么这怎么讲法呢?因为前面那个破戒的善知识能说法,能够帮助你成就正见,所以你还是亲近他,还是有意义的。若是这个人只是破戒而不能说法,一无所长的话,那这个人也没有功德,菩萨是远离了,「远离恶友故」,那么「亲近善友」。这样子「助伴功德」,和菩萨在一起修学圣道的人,这样子你就可以增长功德,若凡位的菩萨的确是需要这样子。和放逸的人在一起就容易放逸,「不要了,今天告假好了,我不必去上殿」,那么这个人就是这样子,你若说「不,你还是去,这一堂可能你会相应的,去坐禅去」,这一句话也就有力量,他就去了!凡夫的时候就是这样,所以有好朋友是很重要的。

  「恒修治四梵住故」,「恒修治四梵住」就是四无量心。要增长自己的慈悲心,自己的慈悲喜舍,这个慈悲心时时地要叫它增长强大起来,增长慈悲心。这个慈悲心不是自然而有的,是要自己思惟众生苦,众生是我的父母,所以这个慈悲心啊,由自己的正意念这个慈悲心它就生起来。如果你不作如是想,不这样观想,我自己了脱生死就好了,你常这样想,这个慈悲心就不起来。所以这个「恒修治四梵住故」,这是「无量清净」,这个四无量心在你心里面成就了,你心里面成就这样的功德。心有慈悲心了,由慈悲心发出来的行动也是清净的,所以心为本。如果心是贪瞋痴,表面上做出来的好象也是佛法的事情,这是不清净。

  「常游戏五神通故」,因为有了禅定的关系,有禅定的关系,他能够很自在地成就了自在的五种神通,就是漏尽通不在内,用神通来度化众生,是「得大威力」。有了神通就是有大的威力,因为其中有禅定的关系才能有神通,所以这种力量是非常广大的。

  「依趣智故」,前面说「趣无相法」,这个「趣」就是那个「趣」。这个菩萨虽然是修学种种的法门,现种种的神通度化众生,但是他内心里面是「依趣智」,这个趣入无相的智慧,「无相」就是真如,趣入无相真如的智慧,就是根本无分别智,就是般若的智慧。他心里面常与第一义谛相应的,而不是依识,依分别心。依智不依识,叫做「依趣智」。「证得功德」,他是证悟了第一义谛了,有这样的功德。这加起来叫做「成满业」,成满无上菩提的业的相貌,这样的意思。

  「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这底下这是第十六「安立彼业」。菩萨度化众生的时候,众生有的能安住正行,安住在正行上,不断地在修学佛法有进步。有的不住正行,做种种的恶事,放逸,不住正行的众生。「诸有情类不弃舍故」,他这个菩萨所教化的这些众生有这么两类,这样的有情菩萨不弃舍。对于「住正行」的,他也是摄受他,帮助他进步;「不住正行」呢,菩萨的慈悲心也不弃舍他,这叫做「御众功德」。这个「御众」就是调御、教导,教导众生的功德。可是在这个经律论上说呢:「住正行」的,菩萨摄受、教化;「不住正行」,菩萨是驱摈的,把他驱逐了。驱逐了呢,但是菩萨表现的行为是这样来治罚,但是内心还是不弃舍的,所以于「住正行」的诸有情类、于「不住正行」的诸有情类,菩萨是平等的慈悲而不弃舍的,这是「御众」的功德。

  「言决定故」,这是对众生来说,菩萨说话是决定的;他为众生说法的时候,说出的话是肯定的,不是犹豫不决地。这上面「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对众生有所教授、有所教诫的时候,他说出来的语言是决定的,不是模拟的,不是,所以众生才能信受奉行的。若是说话说得不决定,那就没有力量了。

  「重谛实故」,就是菩萨是尊重真实不虚,不随便说谎话,不说谎话。这个有些人也并不是有意地说谎话,但是习惯了,习惯了自然地就是……这件事说真实话是对我不好,就是要说谎话,成习惯了,但是希望改变过来,希望尊重真实。真实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我有错误,我承认了以后,你的印象会很深刻地,「哎呀!我这回错误了,以后再不违反,再不犯」。如果你常掩饰自己,下回还照样地做,就不容易改变自己。菩萨是「重谛实故」,尊重真实。「财法摄一故」,在这上是什么意思呢?菩萨也去集财,也去积集财,也去积集法,学习佛法,来摄化众生的。原来怎么说的,后来怎么办,是真实不虚的。以前是这么说的,现在就是这样办。我为了造庙我去同人化缘,化来了的时候不造庙。我说我要做佛学院,同人化缘,钱化来了佛学院也不开学,这样就不对了!所以现在是「重谛实故」,怎么说就怎么办。这样子是「安立彼业」,这句话是什么?就是安立众生于佛法里面,你一定要真实不虚,要真实不虚来「安立彼业」。这个财也好,法也好,都是为了摄化众生回向无上菩提的,所以叫做「一」。

  「大菩提心恒为首故」,菩萨不管是做什么事,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以菩提心为首,都是为得无上菩提才做这件事的,是这样意思。「无杂染心」,没有说是我做什么事,我为自己的舒服一点,我收徒弟是为了自己舒服,徒弟来侍奉我,那就不对了,不符合这个「大菩提心恒为首」的愿,食言了,是「无杂染心」的,用清净心来做这件事的。

  

  「如说:由最初句故,句别德种类;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

  前面是长行,这是颂。前两句指前面赞叹佛的功德。由那第一句,「最清净觉」这一句,那是一个根本句。那么后来是「句别」,就是别别一句一句的别句来分别、来赞叹佛的功德的种类,这是一段。

  「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这是菩萨这一段,最初一句也是根本句,以后的句就是别句,以后的句是一句一句地、别别地来赞叹菩萨的功德的差别。

  这个王恩洋这个167页,这个表的后边:右表依经总有三十八句,而云成就三十二法,是合五、六、七三句共为一法,八、九两句共为一法,第十四、第十五两句共为一法,二十八、二十九两句共为一法,第三十句、第三十一句这两句也共为一法,所以合起来就是三十二法了。

  这个「所知相」这一章就是到此为止,以下就是「入所知相」了。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