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

  《摄大乘论》前三章──复习与问答

  

  

  (Tape.31)

  先说我初开始在佛学院里面受到老师的责问的事情,我先说这句话。我初到佛学院来,那时候还没落发。以前是没有到过佛学院,我也等于是完全没有听过佛法,没有听讲过。那么来到佛学院来的时候,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说:「什么叫做五蕴?」我说:「我不知道。」这个法师说:「你连五蕴都不知道。」我没有话好说了。但是我心里面不平,不同意。我从来没有学过当然是不知道嘛!我昨天晚间看见你们各位提出这个问题,我就想起来这件事。如果我要诃斥你们的话,你们心里面也会不舒服,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不要说你们。但是,其中我有个感觉,有少数的问题是例外,其他的那些问题看出来,对于印老的讲记和王恩洋的疏你们没能注意地读,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若注意读,这个问题是没有的。有多少个问题是例外,那个需要研究。我先答复你们的问题,我想今天我们就是两个钟头,从现在开始到两个钟头停下来。

  ************************

  「云何成遍计所执?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问题是难一点。这个问题是在53页,印老法师的讲记是233页。这个233页可以看235页印老的解释。印老讲记的235页里面那个第二段。我们就念他的文,就可以明白这个意思。

  『遍计所执性也有两个问题:遍计自性是依他起的似义显现。』什么是依他起?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分别心。这一念明了的心是依他起。当然,心所分别的一切是种子所生的,也都是依他起,但是主要的是这个明了性的心,他是依他起。

  这个「遍计自性」是什么?就是「依他起的似义显现」。这个「似义显现」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所分别的一切境界。

  所分别的一切境界有两种,我们这个分别心所分别的境界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境界,为我们的分别心所分别的一切境界,都是「似义显现」,这是第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我们这个识,我们明白点说,说是「意识」。这个意识与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当然这个意识就动起来了,因为没有所缘境这个意识是不能动的,没有所缘境意识动不起来。就像那个人有病了,他要有人扶他一下,或者他拿着杖,他才可以立起来,不然他立不起来。可是这个心一生起来的时候,这个意识一动起来的时候,他又缘不到阿赖耶识所现的一切境界,他自己变一个境界,自己变现出来一个境界为他所缘、为他所分别的。这也叫做「似义显现」。

  这个原因就是,这个意识一动的时候,他无始劫来的熏习的名言种子就现出来境界了。当然,这里还和通常说的道理是一致的。你若如理作意的时候,现出一种境界;如果不如理作意又是一种境界,还是不一样的。不管你是如理也好、不如理也好,总是依托阿赖耶识变现的境界,又变现出来一种事情做自己的分别心所缘境。

  我们再举个例子。譬如说:这个人彼此谈话,他说出一句话来,本来这句话也很平常,但是他若向坏处想的时候,这个瞋心就来了;向好处想呢,这欢喜心就来了。而同是那一个所缘境,但是你可以生瞋心,也可以生欢喜心。而这个欢喜心所缘境也好、这个瞋心所缘境也好,都是你自己变的,都是依那个人说那一句话做一个所缘境、做所依托的境界。但是你心里面所缘的就是另一回事。那么这就可以知道这件事,就是你所缘的是你内心所变的,而和那个境界不一定是一致的。所以这个所缘境变成两种所缘境了,变成两个所缘境。这两种所缘境都叫做「似义显现」,而这个「似义显现」这个「似」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都不是真实的。与真实相似,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不是。而那个境界与真实相似,只此而已。所以我们就执着是真实的了,就变成遍计所执,这叫「遍计自性」。『遍计自性是依他起的似义显现』,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他本身实在是无所有的。

  这个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境界,离开阿赖耶识是没有的,他自己没有体性的,没有。那么我们的意识凭仗阿赖耶识的变现,又变现出来一个,这一个也是没有自体性的;离开了我们的意识,他是不存在的。就是我们意识在动的时候,见闻到「似义显现」了,见「似义」那个所缘境,而那个所缘境就在有的时候,『它』的自性是没有的,是毕竟空的。所以『实无所有』,实在是没有的,『那它就应该叫做依他起才对。』他本身是没有的嘛,他是依他起啊,依这个识变现出来才有的,『怎么成为遍计所执性呢?又依什么理由得名为遍计所执性呢?』

  『论中的解答也有两句:一、遍计相故。』现在正式解释这个问题:「云何成遍计所执?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这底下「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这是回答这个问题。印老解释得非常清楚。第一他标出一个题来,叫「遍计相故」°

  『意识生起时,对于所分别的似义,有无量种种的行相。』这个意识生起的时候,这个活动的相貌,这个「行相」就是意识在所缘境上的活动的相貌是无量无边的,包括前五识都在内的,它的范围非常地广大的。『所以无量行相的意识,能周遍计度一切境界。』意识的活动力很强。所以这个「无量行相」这句话是解释这个意识的活动的相貌,叫做「无量行相」°

  『无量行相的意识能周遍计度一切境界。』能普遍地去执着。「计度」就是思惟、观察、执着一切境界。『它是能遍计者。』这个意识是能遍计的。『意识无量行相的遍计是颠倒的。』这是解释这个「遍计颠倒生相」,解释这个「颠倒」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意识的无量行相的遍计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是搞错了。这个「错了」这句话,在这个地方我们应该记住这句话,记住这个「颠倒」这个字。这个「颠倒」就是等于诃斥我们的意识的分别,我们第六意识分别都是分别错了。这个「颠倒」就是指责这个「无量行相」,指责意识的无量行相,我们意识做种种分别都是错了,都分别错了。

  『是非义取义的乱识。』这个意识是非义取义的乱识,就是那个所缘境上没有这种义,所缘境上没有我们所分别的那种义,但是我们就执着「是的,他是骂我了」、「是,他对我很好」,就是自己这么分别。这「非义取义」,就是无所有中,无中生有,生出来很多的烦恼,很多的是非烦恼,这叫「非义取义的乱识」,所以这就是「颠倒」,这是颠倒的境界。这句话也等于是把世间上的事情全面的否定了。当然,人本身是不承认这句话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科学的发明,发明电灯、发明电话、发明飞机,这个作用很大,对于人类的生活很多很多的方便。房子造得非常好,住在里面很舒服,怎么能说这是「非义取义」呢?是的,人是不能承认这句话的。但是这句话的确就是这样讲了,世间上的事情都是颠倒的。

  『但非义取义,不是全出于意识的构思。』不是。『无始妄熏习力,意识生起的时候,自然的现起乱相──义。』任运地,这个心是非常快的就现出来很多的乱相。『这乱相就是遍计所执性』。就叫做遍计所执性。这还在解释这个「遍计颠倒」这句话。『它是意识分别所取的所分别。』意识是能分别,这个一切的颠倒都是所分别。『所以是乱识颠倒生起的所缘相。』这解释这个「生相」两个字。「生相」两个字就是颠倒生起的所缘相,就是「非义取义」。这个「似义显现」是颠倒生起的所缘相,生起了颠倒分别心,颠倒分别心还缘、还去思惟他的。这是印老这样解释。

  

  『前面说乱相为因,能生乱体,也就是此义。』也就是这个意思,前面说过这个。『它是能遍计的所缘,是遍计心所遍计的,所以叫遍计所执性。』这是第一个问题:「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这个是说能遍计与所遍计和合起来,故名为遍计所执,这是约这个意思解释的。印老标这个题目叫做『遍计相故』。

  我不知道提这个问题的人,是不是解释了这个疑问没有?这个疑问解释出去没有?这叫做遍计所执相。「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

  我再说一句也有点关系的话。我们承认这个唯识的理论是复杂了一点,就是很多的关系,那我们学习这个唯识应该有一个次第,有什么次第呢?你就先把这一段正文的要义先捉住,其他的关连的事情你先放在那不动,先把这要义捉住,捉住的时候,你可以坐在那里闭上眼睛也好、在那经行也好,你就思惟,思惟「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把这句话记住,就记住这一句,别的都先不要管它。这个遍计什么呢?「似义显现」是「非义取义」。就这几句话记住,就是想,然后用自己日常生活的实例,我见到谁说话、我心里怎么怎么活动,就用这个做例,用这几句话套上去,套上,你就思惟:喔,那是颠倒的,是颠倒生起的所缘相,生起的颠倒的乱识所缘相,它是乱识的所缘相。这个所缘相是对的?是不对呢?是颠倒,是错误的。你就是思惟这个,思惟一次再思惟一次,思惟一次再思惟一次,你把这个地方通过去了以后,你再想其他的有关的地方再思惟。你不要一下子这里要想、那里要想,想很多事你就会困难。你先不要那样子,应该会容易一点,这是第一个解释。

  『二、遍所计故。』第二个,是「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就是这个。

  『遍所计故:似义显现的乱相,它的自相实在是毫无自体的。』实在是没有自己的体性的,他是没有的。这个没有自己的体性;在《阿含经》上,就是这个孙陀罗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那一段经,那一段经我认为非常好,他说一个一切法自性空的譬喻。譬如这个太阳出来了,这个大树太阳一照呢,就出来一个影。这个譬喻非常好,这个譬喻怎么呢?太阳和这个树…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