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汉的时候他不贪了,到成佛的时候究竟清净了。所以这个「恒随转」就是遇见圣道以前,他一直地恒随转。其他的种子要得果报,得果报也就消失了。我作这个种子我要能够八万大劫享天福,那么在你栽培了这样的善根之后,这个种子一直地保留,恒随转,它不消失。等到种子一发生作用,生到天上八万大劫,一直也恒随转。等到八万大劫到了的时候,这个种子消失了。就是没得果报的时候,一直到果报还没有消失的时候,中间是恒随转的。如果没得果报,你栽培了,你作了一样功德以后,没有得果报的时候,中间过了两百年它的功能就失掉了,那就没有因果了,这个因果不能成立了,那也不是种子。所以现在「恒随转」和那个「俱有」并没有冲突。
问:师父想请问一个问题:那个种子到什么时候才能空掉?我不知道有没有听错,您是说得果报。据我的所知是要到「金刚道后异熟空」。
师:是。但是是这样:这个有支种子,有个分别爱非爱缘起,这样子造成的种子就是业力。业力这样的种子得了果报以后它就结束了,但是我们不会停不来,还要继续造业的,所以种子还继续地这样活动。继续活动,所以最后根本地解除这个问题,那就是要成佛,金刚道后,所有的有漏的种子完全解除了。就是他又圆满了无漏的种子,栽培了无量无边强力的无漏的种子,还是有种子,但是那是功德,而不是有漏的烦恼,是这样子。
问: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从唯识学的观点来看,众生之所以为众生,那就是众生看不到这个因果。其实生命流转的现象是一个业因果报的相续体,就是因为业力的关系,所以我们的识,八识田中种下去的种子不一样。所以众生他会自己各不同的识田之中造不同的业力,所以一直相续在这个生死流转之中,他没办法超脱。所以我自己感觉上是说,我们之所以不像佛一样,佛是看众生如幻如化,但是我们众生看不到我们自己,就是因为我们看不到我们这个前后的业因果报,看不清楚。
师:是的,看不清楚。有人说,我们还疑疑惑惑的,还不相信。众生是这样的。
问:师父,如果是这样说的话,有所谓的这个重罪轻受,或者譬如说念佛、拜佛、拜忏可以消障,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形?
师:这就是对治了,就是把那个种子的力量削灭了。所以就是那个种子的力量被减少了,所以它发出来的作用也就轻微了一点,说重罪轻受就是这样意思。所以我们能忏悔、读经、静坐,修无我观、观一切法空,灭罪的力量是最大最大的,它就能够重罪轻受。说完全清除了,也是能的,但是多数人办不到。
问:师父,另外一个问题,那么所有的佛是不是也都是经过这个依他起,然候圆成实,然后成佛的?
师:我们发心是先是,从唯识的观点看,就是先要空这个遍计执,空了遍计执才见到圆成实性,就成佛了,就得圣道了。
问:我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些佛都是经过这个阶段?
师:是的,都是这样。不过这个佛法中法门是很多的,也有可能不是由唯识的法门,譬如说般若法门也是可以,也是各式各样的。譬如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就是由眼和耳这个功能很大,但是若其他的世界,有的世界不是由眼耳,是由鼻、由舌而入道的,那又不同,就是各式各样的情形。〔第一堂复习课结束〕
************************〔以下第二堂复习课〕
第8页第l行:「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我们通常一般的讲开示,说到阿赖耶识的时候,多数是简简单单地介绍一下。现在《摄大乘论》对阿赖耶识,专介绍阿赖耶识就是所知依这一章。由印顺老法师这个分科上,分的非常好。他第一节是「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第二节「在理论上成立阿赖耶识」,这两大科分的非常好。这个南京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他也有一个摄大乘论的一个简略的一篇文章,也正好是这样分科。印顺老法师也可能会参考他的意见,但是印老自己是有智慧的人,他也是能看到这里,他会这样分科。
这个「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第一项是「释名以证本识之有体」,这里面有甲、乙、丙、丁、戊,这一共是五科。第一科是阿赖耶教,第二是阿陀那教,第三是心教,第四声闻异门教,第五是总结成立。这几科都是重要的,应该把它熟熟地读,把正文多读几遍,然后看看这个注解,看看印老的讲记,看看这个王恩洋的疏,那么你就会很清楚。什么叫做阿赖耶识,你心里面有一个很完整的一个认识、一个概念,这就很好。
我刚才念这一段,这是为什么叫阿赖耶识?这是解释阿赖耶识的名义。我们还是看印老的注解好了,印老的注解37页,37页释名义这一科:
『上面己引阿笈摩证明阿赖耶识的体性与名字,是佛所说的。现在就将这阿赖耶识的所以名为阿赖耶识,略加诠释。阿赖耶是印度话,玄奘法师义译作藏;本论从摄藏、执藏二义来解释。』那么先说这个摄藏,就是「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就是两个理由。
『一摄藏义。』摄藏怎么讲呢?「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那么讲记上的意思:『一切有生,就是一切有为诸法。』一切有为法就是一切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就是有生也有灭,有因缘的时候它就生,因缘破坏了它就灭。这个有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本来是没有的,有因缘了它才出现,是这样意思。『这是惑业所生的杂染法。』「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一切有生」就是有为诸法,「杂染品法」怎么讲呢?就是惑业所生的杂染法,『所以又说杂染品法』。这个烦恼和烦恼推动出来的业力就不清净,烦恼是个污秽的,所以它推动出来的活动造成的业力也不清净,所以叫做杂染品法。
『这一切有为的杂染品法,在这一切种子阿赖耶识的摄藏中,杂染法为赖耶所生的果性。』在阿赖耶识的摄藏中,讲记下面有解释。这个『杂染品法在这一切种子阿赖耶识的摄藏』里面,『杂染法为赖耶所生的果性。』就是阿赖耶识是因,杂染品法是它所生的果。那么这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是因,由种子所变现的一切杂染法是果,由因所生的是果。『又即此赖耶识在彼摄藏一切杂染法的关系中,赖耶为杂染法的因性。』赖耶,阿赖耶识一切种子是一切杂染法的种子,一切杂染品法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的,所以阿赖耶识这个种子是因,杂染品法是果。『具有这摄藏的功能,所以就名阿赖耶识了。』有这种摄藏的功能,所以名为阿赖耶识。这个「摄藏」这句话怎么讲?『摄藏是共转的意义,即是说,本识与杂染诸法是共生共灭的。』就是阿赖耶识它和一切杂染品类诸法;杂染品类诸法,主要的是说什么?你们谁愿意回答?杂染品类法是什么?就是一念分别心,主要是我们这一念分别心,一切法以心为体性。说杂染品类诸法,当然说的也是很正确,但是最亲切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分别心,是我们的一念分别心,这就是杂染品类诸法。离开了这一念心,什么事也没有,什么法都没有。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心。
这个天台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观不思议境,那一段文里面就有这么一句话:「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心」。没有学过唯识的时候,这句话怎么讲?我读《摩诃止观》读那文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解释,不知怎么解释这句话,后来看《摄大乘论》,喔,原来就是这么意思──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心。我从这里我感觉到,不应该有门户之见,你一定是其他的经论要读一读的。因为智者大师他也是读了这些书的,那个真谛三藏翻的《摄大乘论》他是读了的。玄奘法师翻的,当然那时候玄奘法师还没有来,当然这个书他是没看见,但是真谛三藏翻译的《摄大乘论》他读了。所以不应该有门户之见,一定是要博学多闻,不应该有门户之见。
问:那这一切杂染心法是不是可以称为依他起性?
师:对,就是依他起,是的。依他起性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就是虚妄分别心。
『摄藏是共转的意义,即是说,本识与杂染诸法是共生共灭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分别心它在一切境界上虚妄分别的时候,同时和阿赖耶识是在一起的。阿赖耶识是长相续而不间断的。但是主要是第六意识,如果说不加第六,就是「意识」,那么包括前五识。这个意识在虚妄分别的时候,它就是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同时阿赖耶识也和它在一起也是剎那生灭的。这样子说这个意识的剎那生灭,明白点说就是虚妄分别的时候。虚妄分别的时候,也就同时和它共在一起的阿赖耶识受熏了,受它的熏习了,就是这样子,这样子就是受熏了。譬如说我们两个人,或者是多少个人在一起住,那一个人他在说话、他在做种种事,你一直注意他,你就受他的影响了,就是这样意思。如果说是有一方面,他在活动的时候,有一个人他不在这,他走了,那他就不知道他怎么活动。所以这个受熏的时候一定是要阿赖耶识才能受熏,因为别的识有的时候它不活动了。眼识也好,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是有间断的,它这个受熏的资格不够,条件不够,没有这个条件,只有阿赖耶识才可以。所以阿赖耶识受这个意识的熏习了,所以『本识与杂染诸法是共生共灭的』。
「摄藏」就是「共转」的意思。什么叫做「共转」呢?就是本识与杂染诸法共生共灭,这叫共转,就是同时地在一起活动。「转」就是活动的意思。
『在此共转中,一切杂染由种子识而生起。』这个杂染品类诸法,就是虚妄分别心。虚妄分别心它怎么现起的呢?就由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起的,由种子现起的。如果没有种子,就不能现起。『也由之而存在。』这个杂染品类法也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而才能存在的,不然它还不行,它不能存在。就是继续地现…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