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8

  ..续本文上一页起,就是继续由种子来现起,这样意思。是剎那灭剎那灭的,并不是常住的,它继续地能现。继续现,就是继续地有种子在现起,因为没有种子它不能现起的。

  

  问:现起以后又继续地熏?

  师:又再熏习,是的。所以叫做「摄藏」,这个摄藏是这样意思,这个「摄藏」这两个字这么解释。

  我们看《摄大乘论》有别的人的翻译,譬如真谛三藏也有翻译,还有其他的人也有翻译,他不翻个「摄藏」,翻个「依住」,就是前面说是这个:「一切杂染由种子而生起,也由之而存在」,那么这就叫做「依住」;依赖他才能生起,也依赖他而存在,就是继续地现起,是这样意思,所以叫做「摄藏」。这个「藏」也就有一个住的意思,储藏在里面。那么就是种子,他受熏了,造成了一种功能,造成一种力量,在阿赖耶识里面储藏,所以这个就是住的意思。这个「摄」字有个什么意思呢?有个吸取的意思。就是这个杂染品类诸法,这个虚妄分别心在活动的时候,阿赖耶识有吸取的力量,能把你活动的情况吸进来,吸进来以后又能储藏在里面不失掉,所以叫做「藏」,有吸取的意思。那么这是「摄藏」的意思。摄藏里面也有「共转」的意思,因为若不共转不能摄藏,不共转就不能摄藏,一定是它们同时地在一起活动才能够摄藏。所以「共转」和「摄藏」和「依住」,这个共转、依住、摄藏,这三个词你放在一起去解释,就把阿赖耶识与杂染品类诸法的关系,就是介绍地很明白了。所以什么叫做「摄藏」?就是依住的意思,依住也是共转的意思,共转就是摄藏的意思,摄藏就是依住的意思。

  问:那是不是可以说,阿赖耶识和杂染品法互为因果。

  师:对,也是互为因果,那下面有说。但是这里先解释这个因相和果相,也说到这个意思。

  

  『一切杂染由种子识而生起,也由之而存在,所以叫摄藏。我们不能把种子和本识分成两截,应该将种子和本识融成一体。从这种一体的能摄藏的一切种子识和一切所摄藏的杂染法,对谈能所摄藏的关系。』就是不要把它机械式地分开,这是印老法师的智慧非常地微细,他说不要把它分开,但是还是有能、所关系。有能、所关系,还能够融成一体,会形容出来这件事。

  但是印老在下面就是说到阿赖耶识它特异的功能。阿赖耶识和一切杂染品类诸法是互为因果的,但是阿赖耶识特异的功能就是摄藏,所以名为阿赖耶识。它与杂染品类诸法是互为摄藏,但是杂染品类诸法不能名为阿赖耶识;这个是说的非常正确,非常好,这一段文应该好好读。

  这个「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杂染品类诸法是果,阿赖耶识是杂染品类诸法的因,所以名为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二个原因,这就是第40页解释:『(二)执藏义:在所引的阿毗达磨经中,本没有这个定义。』《阿毗达磨经》里面那句话,没有这个意思。这个《阿毗达磨经》里说:「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圣者我开示。」并没有这个「执藏」的意思,印老这样说的是对。

  『初期的唯识学,赖耶重在摄藏的种子识;后来,才转重到执藏这一方面。一切有情的第七染污意摄藏(就是执着)此识为自我,所以名为阿赖耶识。』这个『我有整个的、一味不变的意义。众生位上的阿赖耶识,虽不是恒常不变的无为法。』阿赖耶识在这里看它是有为法,不是恒常不变的无为法。在这个受熏的定义上看,在下文有说,无为法是不受熏的。无为法不能受熏,一定是要像阿赖耶识这样有剎那生灭的有为法才可以,它有这么一个定义。所以在南京支那内学院的这些学者,就反对《起信论》,《起信论》真如是受熏的,就是反对这件事。所以你若是看他在讲这个在讲那个,他不是无原因的,不是没有原因的,他是有个理由的。你反对他,要把那个理由驳倒了才有效,你不驳他理由,只是说他不对,那是无效的。

  这个「执藏」就是执着此识为自我,所以名为阿赖耶识。但是什么叫做「我」?这要说一说。「我」是一个「整个的」。「整个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是众缘和合的东西,众缘和合的东西它就不是整个的。譬如说这个「一」,一、二、三、四、五的一,这个一就是个整个的意思,若二就不是整个的了,就是它就是有分,一分一分的了,就不是整个的。这个『一味不变的意义』,他若是这样子,他永久不变,有这样的定义的。『众生位上的阿赖耶识,虽不是恒常不变的无为法,但它一类相续,恒常不断。』这个阿赖耶识,它是无记性的,恒常不断。『染末那就在这似常似一上执为自我。』我是整个的、一味不变,一味不变就是「常」的意思。所以这个染污末那识在这个似常似一上执为自我,它与「我」有一点相似,所以染末那就是误会了,认为这是我。『生起我见。』执着阿赖耶识是我。『本识是我见的执着点,所以就叫它作阿赖耶识。』

  『这经中说『无我故得解脱』,并不是破除外道的我见就算完事。』

  我们佛教里面有些法师就是有这个问题。怎么叫做「无我」?就是破除外道的我见叫「无我」。原来还是执着有我,这样子和经上说「无我故得解脱」,是没办法得解脱了,不能得解脱。我们原来的习惯,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这都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这句话就是我所,是我所有的,这是我所有的…,还有个我的主体,我、我所。我们小老百姓也是有我、我所,但是福德越大的人、权势越大的人,我、我所是更厉害。我们在历史上看,你看那皇帝,那个大福德人,这种人当然是那个神经都是特别强、厉害的人,他的心里一动就不得了,就要拿刀的。心里一动就是要拿刀,他感觉这个人对他有威胁了,他就是要拿刀。你看历史那皇帝就随时会杀人,就是这样子,不管你功劳有几大。这个是什么?就是我、我所在这里作祟。但是佛法的这些阿罗汉和大菩萨,无我、无我所的人,他的生命可以送给你,不要。为了你,他可以把他生命牺牲了,他不伤害一切人,这就是完全是相反的境界。所以无我的时候,真能发出来慈悲心;有我的时候,没有慈悲心的,不妨碍我的范围内可以利益别人。若是大菩萨的时候他没有界限,没有我作界限的,没有。所以要发慈悲心弘扬佛法,是的,但是那后面是有个无我作基础的,不然的话不能的,不行的。初果圣人,须陀洹圣人,他就能牺牲了自己去利益他人,能做这种事。因为他那个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一现前的时候,没有我可得的,没有我可保护的,所以能牺牲自己去为别人服务,是能的。初果须陀洹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无我了。但是我们在历史上看也有些人,他为了名,他也能做到这一点。我忠于一个皇帝,我可以把我的命不要了,我为皇帝做这件事,也是有的。我们读那个史记上,荆轲刺秦皇,还有很多的这些烈士,那种人我看那真是不得了,他为了忠于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是把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去刺杀一个人的时候,先把自己的胳膊砍掉了,有这种事。但是那种人究竟怎么回事情呢?要我看,按现在的心理学来看,我看多少有一点神经病,多少是有一点。

  所以这个染末那执着阿赖耶识是我,这个不是分别我执,这是俱生我执,这是与生俱来,不是从那里学来的,不是,从有生以来就是这样子。这上面说:『所以就叫它作阿赖耶识。这经中说『无我故得解脱」。并不是破除外道的我见就算完事。』不是的。这个《金刚经》上说是:「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的确要有无我的智慧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无我、无我所,那才可以的。『并不是破除外道的我见就算完事。这还是不能解脱的;不使第七识执着第八种识』这个第八是一切种子识,『为自内我,这才是破人我见最重要的地方了。』我们时常地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无我的,都是因缘所生,都是无我的,我不可得,深入地观察。慢慢地,我们不是大菩萨,但是我们会有个什么表现呢?能同别人合作,能向人让步,能做到这一点。不是说我和你有感情,不是这个意思,在理智上能做到这一点,我同人合作,能作到这一点。因为他就感觉到是无我的,他能这样做。尤其是有学问的人,有了学问、有了思想的人,他根本上若执着有我的时候,那是不可能同别人合作的,你同我合作可以,我同你是不合作的,他嘴可能是不说这句话,但是思想上决定是这样子的。我们佛教徒若是这样,那佛法不灭亡了吗?我看差不多要灭亡了。所以这上面说是,执着阿赖耶识是我,这是我们的烦恼,很重很重的一个烦恼。

  这一段文:「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这时候就把阿赖耶识这个名义,为什么叫做摄藏?这个名义解释了。

  

  问:师父,那个我执有人我跟法我,那我执跟法执不一样,人我跟法我都是属于我执的一部分,那么法执是不是……?

  师:这两个名词都一样。人我,人我执,现在这里就是说人我执。法我又不同。譬如说是我们这个身体,色受想行识组成的一个生命体,我们执着这是我,就是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色受想行识不是我,但是有个我在这里的。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有老病死的,剎那生剎那灭,必朽之物,是个臭皮囊。但是这里面有个不臭的,不是老病死的、常恒住不变异的体性,这个他是有主宰性的,这是「我」,这叫人我执。这个人我执,譬如说是我相信佛说的话,人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这个我,这个我是我的遍计执,是我的执着,没有这个我。你光这么说一句没有用的,你要长时期地修止观,你才能把这个执着去掉的,光说一句空话没有用的。但…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