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9

  ..续本文上一页是这个我执取消了,还有一个色受想行识还是有,你还执着有色受想行识,这叫法执,也叫法我执。所以有个人我执,还有个法我执。

  什么叫法我执?就是这样意思。色受想行识,色有内色,也有外色;我自己有色受想行识,他也有色受想行识,是宇宙万物这万有的差别,每一样事都有它的体性的,都是真实不虚的,这叫法执。譬如说我看见佛来了,真实有佛!当然我们这样生起恭敬心还是好的,但是若在大菩萨境界来看是法执,还是有执的。「可以身相见如来否?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就是佛也是,你看见有三十二相,看见佛相,这是你的执着,也是执着。你看这个佛法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境界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初发心的人,看见佛来了,生恭敬心,还是好的。但是在凡圣的分别来说,你有所执着,那都是凡夫境界。所以这个《金刚经》好的地方,《金刚经》重要的地方,就告诉这个修行人坐禅:「佛来了,哎呀,我的修行这么样感动了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以身相见如来否?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

  所以说是我把藏经放在藏经楼上,不要管,我就坐这里:「什么是佛?即心是佛。」你能知道这件事吗?能知道吗?

  

  问:师父,那这个法我执和其他几个识的关系是怎么样?是那个时期的执著称为法我执呢?

  师:当然这就是六识──意识,七识也是有。但是主要还是六识。因为七识我们自己不感觉到,这末那识我们自己不知道。但是六识我们自己是明了的,主要还是六识。所以《般若经》不可不读,《般若经》不可不学。说有我执,有法执。

  所以这上面说,印老法师,他因为《阿毗昙论》熟,《阿含经》也熟,《般若经》,他《大智度论》非常熟,所以他能说出这句话来:「无我故得解脱」,你破除外道的我见,那还没有完事,你内心的执着的我才是重要的,所以这还是不能解脱的,『不使第七识执着第八种识为自内我,这才是破人我见最重要的地方了。』要破除这个我见才可以。

  问:师父,这个俱生我执是因为第七识执着第八识为内自我,他是俱生我执,那么得要到了第八地以后才能够舍掉阿赖耶识,是不是那个时候才破…?

  师:这个阿罗汉也就可以。第八地是超过阿罗汉了,这个阿罗汉也能到这个程度,不执着我,无我,能无我的。本来初果圣人也是无我,但是这个俱生我执还没有破,初果圣人。「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不也世尊,须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须陀洹。」须陀洹没有这种想法,因为他自己观察色受想行识无我可得,谁得须陀恒果了?得者不可得。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须陀洹,圣人都是无我的,没这种想法。假名字也是可以说,假名字说:得须陀洹了,得阿罗汉,假名字是可以说,但是他真实、认真地观察,我不可得,得阿罗汉的人不可得,这个得者不可得。你看佛法是这样的想法──我不可得。

  这个佛法还有一个,我以前说过多少次,不讲人情,佛法是不讲人情的。我们初来到佛教的人,可能感觉到很惊异,「哎呀,不讲人情,这怎么可以,不讲人情怎么可以。」不过释迦牟尼佛似乎也有一点讲人情,怎么知道呢?这个琉璃大王要去毁灭迦毗罗卫国的时候,迦毗罗卫国是佛的祖国,我们看见佛的传可以知道这个事。琉璃大王就是波斯匿王的儿子,按现在来说就是发动政变了,就是把波斯匿王推倒了,推倒了实在就是那些大臣,所以世间上这个有漏法实在是令人寒心,那些大臣本来都是波斯匿王的大臣,但是看见波斯匿王年纪大了,看见琉璃大王他是要继承王位的,年纪轻,他想要做皇帝,大臣一想终究他要做皇帝,我现在若反对他,将来我不得了。于是乎就支持这个琉璃太子,就不支持这个波斯匿王了。你看这世界上就是这样子。这一不支持,当然这个力量完全集中到琉璃王,他就是就职了,就登位了。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完全无可奈何,他就跑到王舍城去了。跑到王舍城,那时候就徒步走了,你看,立刻地不是王了这个苦恼的境界就来了。就徒步走,天气热,口渴,在河边上有水就喝水,好象还吃点什么东西,立刻发了霍乱症就死掉了。而琉璃大王,这时候名之为琉璃大王了,他以前和释种姓有一点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权力到手了就要报复。他就领着军队就向迦毗罗卫国来,走到一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在那里坐着。这个琉璃太子也是知道佛的,一看佛在那坐着,他就下车或者下马,过来了。说:「世尊!那边有好的树,很荫凉。这大太阳,你在那好的树下坐不是很好?这个树已经枯萎了,怎么在这坐呢?」问这么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就回答他说:「亲族荫凉」,他就这么说这句话。「亲族」,就是我的父亲母亲那个「亲」,「族」宗族的族,族姓的族。「亲族荫凉」。这个「荫凉」,在大太阳之下要清凉一点,但是我感觉我的亲族荫是凉,是好的、这话的意思就是我俗家的这些亲属还对我有保护,就是这么意思。这意思表示,我还是爱护我的亲族的,这个含蓄在里面有这个意思。这意思,你来毁灭我的亲族,我是不同意的,有这个意思在里面。佛就说出这么一句话。琉璃大王也聪明,一听这句话,喔!下令撤退,就回去了。回去了,过一个时期,琉璃大王一想起来过去的事情,这恨又来了。下令,又是再领军队,又要去迦毗罗卫国杀释种姓。又走到那个地方,又是看是佛在那里,他还是问这句话,佛还是说这句话:「亲族阴凉」。琉璃大王想了,好,又下令撤退。过了一个时期,琉璃大王又是下令,又是要出这口气,要去杀释种姓。这时候看,佛不再来了,佛没有再来。那么这表示什么意思?我推测这个意思就是,如果琉璃大王去杀释种姓,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点也不表示,恐怕有问题。释种姓也感觉到,怎么佛陀都对我们一点也不照顾?可能会说出这句话来。佛的确是来了两次,第三次是不来了,有这种事情。这也可以看出来佛还是有一点人情,还是有一点的。但是这件事还是不能扭转的,所以终究是琉璃大王是灭释种,杀了很多的释种姓,有这种事情。

  所以这个佛法无我,这也是逆人性的,与人性是不相顺的。佛法不讲人情,讲慈悲、智慧。若讲慈悲、智慧,就是完全理智上的行动,完全是理智的,佛法是这样的。你若读这个《阿含经》、读这个《般若经》,像这个《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那种大慈悲的精神也是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

  ************************

  这一段解释阿赖耶识的名义。前面一段也应该注意,前面那个,就是33页:「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个也是应该注意。这把这个阿赖耶识的大意说出来了,要注意这件事。但阿赖耶识的名义你也应该注意,为什么叫做「藏」?一个摄藏,一个执藏,故名为阿赖耶识。

  这个「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一个因,一个果。但是这里说这个果和下面文说到三相又不同,下面还有一个地方说到三相,不一样的。就是在第15页《摄大乘论本》那第二段:「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见?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这个果相和前面说的不一样,不一标的。这个解释阿赖耶识的名义,是一切杂染品法是果,阿赖耶识是因。但是这里说的果不同了。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这个叫做果相。「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这个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阿赖耶识是怎么有的?怎么会有了阿赖耶识呢?这地方告诉我们,「依彼杂染品法」,无始以来去熏习它,熏习,就这样子阿赖耶识就出现了,就这样子后后地相续地生下去,相续而生,相续地生存下去。这阿赖耶识是这么有的。这就叫做果相,这样解释。前面说这个「自相」,就是因相和果相统一起来。

  (Tape.33)「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这就是现行熏种子这句话的意思。「为彼生因」,就是种子生现行。此所熏习的种子,为彼杂染品法生起的因,就是种子生现行。前面说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就是现行熏种子。这样合起来,名之为自相。为什么阿赖耶识有这种能力呢?「由能摄持种子相应。」因为阿赖耶识就是有这种能力,它能摄持种子。能摄,能受熏。杂染品法熏它的时候,它能接受熏习,所以叫做「摄」。熏习好了以后,它能保持种子不失坏,所以叫做持。这样的功能与阿赖耶识是相应的,阿赖耶识因为有这种能力,所以它就能够有因相也有果相,统一起来叫做「自相」。所以你学习了一回这个《摄大乘论》,就是这个所知依这里面,这个三相你要搞清楚。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这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是一切杂染品法的现前的一个因,杂染品法能现前,就是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的关系,没有种子它不能现前的。我们这个瞋心一动就来了,很容易瞋心就来,就是因为无始劫来常常地动瞋心,那个阿赖耶识的种子很有力量,一下子它就很现成地。但是我们要静坐,叫心里不动,不行!你就是很难叫它不要有杂念,叫它明静而住就困难。因为什么呢?因为你以前没有熏习过,你没有那个种子。所以我现在开始来创造这个种子呢,你就是要辛苦一点。是可以的…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