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10

  ..续本文上一页,这道理是一样嘛,我有瞋心也是这样慢慢创造的,无始劫来就老是动瞋心,把这个种子创造的很有力量。贪心也是,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烦恼种子都是很有力量的。但是这个定的种子,我们没有常常创造,没有。所以你想要叫它定,不行,困难。可能有一点,有一点力量不够,所以就困难。如果你前一生修过定,那今生就好一点,你就容易。你前生或者是从色界天、无色界天来的,你有那个剩余的气氛在心里面,也容易。你今生一坐禅,一坐禅就容易得定。所以从自己修行和凡夫的习性对比起来看,的确是有熏习的这件事。

  所以在这一段文就说到阿赖耶识的三相,要明白这个三相的意思,什么叫做三相,要把它弄清楚。假设若是考试的时候,你说一说这个阿赖耶识的三相是什么?你一定要把这个三相的大意要记住。你能把它背下来固然是可以,我背下来,我就把它抄下来就好了。但是你若没有明白还不行,你要明白那个义,用白话文,用语体文把它写出来,就最好是这样子。

  这个所知依这一章,就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个要记住它,把它这个义要明白。然后,阿赖耶识的名义,为什么叫摄藏,也把它搞清楚。然后阿赖耶识的三相,你要把它弄清楚。就是一方面读这个文,最好是背下来,然后多思惟,然后印象就深刻了。深刻了,你也能背这个文,也能说这个义,也能解释这个道理,这样子。这个,其中常常用的字就是「熏习」。杂染品类诸法它能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能受熏持种,怎么它就受熏呢?我们午前讲过了,就是「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这个是我们午前讲过,受熏就是这样子。

  像我们静坐,这道理是一样的。静坐的时候,你用静坐的方法使令这个心不乱,叫它明静而住。哎呀,不错,我有半小时心不动,这时候阿赖耶识受熏了,就把那个定的种子熏习了一下。有半小时的明静而住,在阿赖耶识里面受熏了,但是另半小时打妄想,阿赖耶识也是受熏了。你今天有半小时,明天有一小时,常常这样熏习,慢慢地阿赖耶识里面那个定的种子有力量了,你就成功了,你一生就得定了,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说我昨天静坐很好,今天就坐不好,还是打妄想。但是你昨天坐得很好并没有白坐,因为阿赖耶识受熏了,给你保留在那里,你不必害怕,说我白辛苦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白辛苦。我们做功德也是,你做了什么样的功德,不会白辛苦的。阿赖耶识给你保留在那里,你继续熏习,它的力量强大了,有因缘的时候就得果报了。说是我做了什么罪过的事情,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你也没占便宜,阿赖耶识也给你受熏,也给你保留在那里,到时有因缘的时候,这个罪过发生作用的时候,就得果报了。

  这个佛法的理论,我们仔细想一想,要比世间上的法律好得多,比警察要好得多。任何人也不会吃亏,任何人也不能占便宜。就是你的阿赖耶识对你完全负责,完全是负责的。所以从这个阿赖耶识的名义、阿赖耶识的熏习,你把它弄得清清楚楚的,把这个文要注意读,注意地去思惟,就可以了。

  

  问:所以这里最重要就是要随时随地能够观察阿赖耶识的自相要照顾好,让它种子生现行时都能够了了分明,这个最重要,是吗?

  师:现在的意思就是,佛法这样的解释这个缘起,我们就要重新的创造我们的生命。我们以前是用贪瞋痴来熏习阿赖耶识,就是在生死里流转,受了很多苦恼还不觉悟。现在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再那样熏习了,要改变一下。改变,就是要听闻佛法,正闻熏习、如理作意,用戒定慧、八正道、四念处,这样熏习。这样熏习,就是要把这个遍计执取消,把执着心取消。执着心取消了,就得大解脱了,就是圣人了,是这样意思。我们知道这个生死的缘起是这样子,我们改变一下,不要走以前的道路了,要重新走一条解脱道──成佛之道。

  问:这就是要转这个自相?

  师:是的,要转。就是午前曾经说过:「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如所执不有,如现非一种。」如所执不有,就是这一句话。我们所执着的,在那个似义显现上是没有的,没有我们所执着的那件事。我们欢喜的也好,我们讨厌的也好,那个所执着的境界是没有的,没有我们贪瞋痴的所缘境的,要观察那个所缘境是毕竟空的,贪心也不起,瞋心也不起,就是这样意思。

  ************************

  第17页上,「本识与染法更互为缘」,这个在印老法师的讲记上是82页:「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就是那个灯心,你点着了,那个灯炷生出这个烧。「同时更互」,你生出这个火焰,火焰又去烧这个炷,炷又生出来火焰,火焰又烧炷,这两件事是同时的,「同时更互」。这个「阿赖耶识与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亦复如是。「又如卢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就是这样意思。这个在前面那个三相里面也表示了,不过这里又重新说,让它更清楚一点。

  在84页,「本识与杂异诸法为因」。这件事没有前面那么重要,但是我们也念一念。「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因为各式各样的杂染诸法和阿赖耶识熏习,熏习完了以后,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都是无记性的种子。不管是善的种子,是恶的种子,是什么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都是无记的,就都是无分别的,无异地无杂。但是而能与彼有异有杂的一切法作因,这就是一个问题。「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现在这个染衣服,把这个布染成各种各样的花纹,这个进步的办法我是不知道,我不知道是怎么做。但以前的办法,这个印老法师讲记上有说,旧时代的这个办法。那么在这个制造花纹的那个过程,一开始的时候,它看不出来什么花纹的,但是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这个种子一生现行的时候,就是各式各样的果报都出来了,就有差别。在种子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就是说明这件事。

  再看二种缘起,86页,「二种缘起」,这个应该注意,应该注意这两种缘起。「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特别微细,特别深奥。「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就是名言种子,名言种子;眼识的种子生眼识,耳识的种子生耳识,乃至意识的种子生意识。「自性」其实就是别性的意思,每一法都有它本身特别的种子生起现行的,叫「分别自性缘起」。这个「分别」的意思就是不混乱,不会混乱的。善法的种子生善法的现行,恶法的种子生恶法的现行,就是果报,而不会混乱的,这叫做「分别自性缘起」。所以「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就是依止阿赖耶识的种子,一切杂染法才现起的,「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就是阿赖耶识它能有这种能力,使令各式各样的种子不错乱,生出来各式各样的果报。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这个就是业力,分别爱非爱就是业力。这个业力的种子,它还是令前面的分别自性缘起,帮助它去得果报,也叫做有支种子。「于善趣恶趣」,善趣是人天,恶趣就是三恶道。能够分别的、能够不错乱的,就现出来「爱非爱种种自体」,种种的果报能现出来。这就是分别爱非爱缘起的体相,是这样意思。说是两种缘起,实在就是一种缘起。一种缘起,以名言种子为主,以分别爱非爱缘起这个是增上缘,是帮助那个名言种子去得果报的,这么意思。譬如说这个稻种,种在土里面,土能够去帮助这个种去生芽,但是也要有水的力量。这个芽是由种生的,但是那个土、那个水、乃至阳光、乃至是风,其他的这些,帮助这个种子去生芽的。所以这个两种缘起,实在就是一种缘起。就是从自性上看,稻种生稻芽,麦种生麦芽,麦种不生稻芽,稻种不生麦芽的,谷生壳芽而不生稻芽。就是各有各的自性,而不会混乱的。但是也要其他的力量来帮助它,在帮助那一方面,叫做「分别爱非爱缘起」。在它本身来说,叫「分别自性缘起」,是这样意思。〔第二堂复习课结束〕

  ************************〔以下第三堂复习课〕

  我们现在从第三章所知相,从这里复习。第二章所知依,什么是阿赖耶识?如果是注意地读《摄大乘论》的正文,再加上看参考书,应该会得到一个具体的认识了。现在第三章的所知相,主要就是三自性,什么叫做依他起、遍计执、和圆成实。这三自性在唯识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义。在《摄大乘论》里面,这个第三章所知相主要就是介绍这三自性。我们就从印老的科「略释三相」,从这开始。

  「已说所知依,所知相复云何应见?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这个「圆成实相」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真如的理性,这个真如的理性是自性有法,它不是因缘有的,就是本来有的这种理性。这个「依他起相」是因缘生法。这个因缘生法里面,主要就是现前的一念明了性的心,主要是这一个,它就是依他起性。这个「遍计所执相」,它不是种子所生法,不是种子所生。就是虚妄分别的一种法,虚妄分别的法。也就是一念明了性的心,在一切所缘境上所执着的这一切,都是遍计所执性。印老的注解上也把它说得很清楚。我们看《摄大乘论》本身的解释。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