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P10

  ..續本文上一頁,這道理是一樣嘛,我有瞋心也是這樣慢慢創造的,無始劫來就老是動瞋心,把這個種子創造的很有力量。貪心也是,貪瞋癡慢疑,各式各樣的煩惱種子都是很有力量的。但是這個定的種子,我們沒有常常創造,沒有。所以你想要叫它定,不行,困難。可能有一點,有一點力量不夠,所以就困難。如果你前一生修過定,那今生就好一點,你就容易。你前生或者是從色界天、無色界天來的,你有那個剩余的氣氛在心裏面,也容易。你今生一坐禅,一坐禅就容易得定。所以從自己修行和凡夫的習性對比起來看,的確是有熏習的這件事。

  所以在這一段文就說到阿賴耶識的叁相,要明白這個叁相的意思,什麼叫做叁相,要把它弄清楚。假設若是考試的時候,你說一說這個阿賴耶識的叁相是什麼?你一定要把這個叁相的大意要記住。你能把它背下來固然是可以,我背下來,我就把它抄下來就好了。但是你若沒有明白還不行,你要明白那個義,用白話文,用語體文把它寫出來,就最好是這樣子。

  這個所知依這一章,就是「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個要記住它,把它這個義要明白。然後,阿賴耶識的名義,爲什麼叫攝藏,也把它搞清楚。然後阿賴耶識的叁相,你要把它弄清楚。就是一方面讀這個文,最好是背下來,然後多思惟,然後印象就深刻了。深刻了,你也能背這個文,也能說這個義,也能解釋這個道理,這樣子。這個,其中常常用的字就是「熏習」。雜染品類諸法它能熏習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受熏持種,怎麼它就受熏呢?我們午前講過了,就是「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這個是我們午前講過,受熏就是這樣子。

  像我們靜坐,這道理是一樣的。靜坐的時候,你用靜坐的方法使令這個心不亂,叫它明靜而住。哎呀,不錯,我有半小時心不動,這時候阿賴耶識受熏了,就把那個定的種子熏習了一下。有半小時的明靜而住,在阿賴耶識裏面受熏了,但是另半小時打妄想,阿賴耶識也是受熏了。你今天有半小時,明天有一小時,常常這樣熏習,慢慢地阿賴耶識裏面那個定的種子有力量了,你就成功了,你一生就得定了,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了。說我昨天靜坐很好,今天就坐不好,還是打妄想。但是你昨天坐得很好並沒有白坐,因爲阿賴耶識受熏了,給你保留在那裏,你不必害怕,說我白辛苦了,沒有,一點兒也沒有白辛苦。我們做功德也是,你做了什麼樣的功德,不會白辛苦的。阿賴耶識給你保留在那裏,你繼續熏習,它的力量強大了,有因緣的時候就得果報了。說是我做了什麼罪過的事情,誰也不知道。誰也不知道,你也沒占便宜,阿賴耶識也給你受熏,也給你保留在那裏,到時有因緣的時候,這個罪過發生作用的時候,就得果報了。

  這個佛法的理論,我們仔細想一想,要比世間上的法律好得多,比警察要好得多。任何人也不會吃虧,任何人也不能占便宜。就是你的阿賴耶識對你完全負責,完全是負責的。所以從這個阿賴耶識的名義、阿賴耶識的熏習,你把它弄得清清楚楚的,把這個文要注意讀,注意地去思惟,就可以了。

  

  問:所以這裏最重要就是要隨時隨地能夠觀察阿賴耶識的自相要照顧好,讓它種子生現行時都能夠了了分明,這個最重要,是嗎?

  師:現在的意思就是,佛法這樣的解釋這個緣起,我們就要重新的創造我們的生命。我們以前是用貪瞋癡來熏習阿賴耶識,就是在生死裏流轉,受了很多苦惱還不覺悟。現在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再那樣熏習了,要改變一下。改變,就是要聽聞佛法,正聞熏習、如理作意,用戒定慧、八正道、四念處,這樣熏習。這樣熏習,就是要把這個遍計執取消,把執著心取消。執著心取消了,就得大解脫了,就是聖人了,是這樣意思。我們知道這個生死的緣起是這樣子,我們改變一下,不要走以前的道路了,要重新走一條解脫道──成佛之道。

  問:這就是要轉這個自相?

  師:是的,要轉。就是午前曾經說過:「于非義中,起義顛倒,如所執不有,如現非一種。」如所執不有,就是這一句話。我們所執著的,在那個似義顯現上是沒有的,沒有我們所執著的那件事。我們歡喜的也好,我們討厭的也好,那個所執著的境界是沒有的,沒有我們貪瞋癡的所緣境的,要觀察那個所緣境是畢竟空的,貪心也不起,瞋心也不起,就是這樣意思。

  ************************

  第17頁上,「本識與染法更互爲緣」,這個在印老法師的講記上是82頁:「複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雲何可見?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就是那個燈心,你點著了,那個燈炷生出這個燒。「同時更互」,你生出這個火焰,火焰又去燒這個炷,炷又生出來火焰,火焰又燒炷,這兩件事是同時的,「同時更互」。這個「阿賴耶識與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亦複如是。「又如盧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爲因道理亦爾。如阿賴耶識爲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爲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余因緣不可得故。」就是這樣意思。這個在前面那個叁相裏面也表示了,不過這裏又重新說,讓它更清楚一點。

  在84頁,「本識與雜異諸法爲因」。這件事沒有前面那麼重要,但是我們也念一念。「雲何熏習無異無雜,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爲因?」因爲各式各樣的雜染諸法和阿賴耶識熏習,熏習完了以後,在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都是無記性的種子。不管是善的種子,是惡的種子,是什麼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面都是無記的,就都是無分別的,無異地無雜。但是而能與彼有異有雜的一切法作因,這就是一個問題。「如衆缬具缬所缬衣,當缬之時,雖複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染色絞絡文像顯現。」現在這個染衣服,把這個布染成各種各樣的花紋,這個進步的辦法我是不知道,我不知道是怎麼做。但以前的辦法,這個印老法師講記上有說,舊時代的這個辦法。那麼在這個製造花紋的那個過程,一開始的時候,它看不出來什麼花紋的,但是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染色絞絡文像顯現。阿賴耶識亦複如是,異雜能熏之所熏習,于熏習時雖複未有異雜可得,果生染器現前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這個種子一生現行的時候,就是各式各樣的果報都出來了,就有差別。在種子的時候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就是說明這件事。

  再看二種緣起,86頁,「二種緣起」,這個應該注意,應該注意這兩種緣起。「如是緣起于大乘中極細甚深。」特別微細,特別深奧。「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就是名言種子,名言種子;眼識的種子生眼識,耳識的種子生耳識,乃至意識的種子生意識。「自性」其實就是別性的意思,每一法都有它本身特別的種子生起現行的,叫「分別自性緣起」。這個「分別」的意思就是不混亂,不會混亂的。善法的種子生善法的現行,惡法的種子生惡法的現行,就是果報,而不會混亂的,這叫做「分別自性緣起」。所以「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就是依止阿賴耶識的種子,一切雜染法才現起的,「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就是阿賴耶識它能有這種能力,使令各式各樣的種子不錯亂,生出來各式各樣的果報。

  「複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這個就是業力,分別愛非愛就是業力。這個業力的種子,它還是令前面的分別自性緣起,幫助它去得果報,也叫做有支種子。「于善趣惡趣」,善趣是人天,惡趣就是叁惡道。能夠分別的、能夠不錯亂的,就現出來「愛非愛種種自體」,種種的果報能現出來。這就是分別愛非愛緣起的體相,是這樣意思。說是兩種緣起,實在就是一種緣起。一種緣起,以名言種子爲主,以分別愛非愛緣起這個是增上緣,是幫助那個名言種子去得果報的,這麼意思。譬如說這個稻種,種在土裏面,土能夠去幫助這個種去生芽,但是也要有水的力量。這個芽是由種生的,但是那個土、那個水、乃至陽光、乃至是風,其他的這些,幫助這個種子去生芽的。所以這個兩種緣起,實在就是一種緣起。就是從自性上看,稻種生稻芽,麥種生麥芽,麥種不生稻芽,稻種不生麥芽的,谷生殼芽而不生稻芽。就是各有各的自性,而不會混亂的。但是也要其他的力量來幫助它,在幫助那一方面,叫做「分別愛非愛緣起」。在它本身來說,叫「分別自性緣起」,是這樣意思。〔第二堂複習課結束〕

  ************************〔以下第叁堂複習課〕

  我們現在從第叁章所知相,從這裏複習。第二章所知依,什麼是阿賴耶識?如果是注意地讀《攝大乘論》的正文,再加上看參考書,應該會得到一個具體的認識了。現在第叁章的所知相,主要就是叁自性,什麼叫做依他起、遍計執、和圓成實。這叁自性在唯識裏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義。在《攝大乘論》裏面,這個第叁章所知相主要就是介紹這叁自性。我們就從印老的科「略釋叁相」,從這開始。

  「已說所知依,所知相複雲何應見?略有叁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這個「圓成實相」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真如的理性,這個真如的理性是自性有法,它不是因緣有的,就是本來有的這種理性。這個「依他起相」是因緣生法。這個因緣生法裏面,主要就是現前的一念明了性的心,主要是這一個,它就是依他起性。這個「遍計所執相」,它不是種子所生法,不是種子所生。就是虛妄分別的一種法,虛妄分別的法。也就是一念明了性的心,在一切所緣境上所執著的這一切,都是遍計所執性。印老的注解上也把它說得很清楚。我們看《攝大乘論》本身的解釋。

  …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