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

  第四章、入所知相2

  

  

  第一節、長行11

  第一項、能入觀體

  「如是已說所知相,入所知相雲何應見?」

  前叁章已經說過了,這是第四章「入所知相」。這一章的科第一節是「長行」,第二節是「偈頌」。這個第一節的「長行」裏邊分了十一科,第一科是「能入觀體」,能契入唯識觀的體相,就是怎麼樣修唯識觀契入平等法性的意思。「如是已說所知相」,「如是」就指前面第叁章,現在是第四章,前面第叁章這個「所知相」已經說過了。這個什麼叫做依他起相、遍計執相、圓成實相,在前面的第叁章可以說是講得很詳細,已經說過了。「入所知相」,這個「入」就是契入,也就是會合,與「所知相」能夠會合,能夠相應,那就是聖人了。前面只是口頭上說一說,遍計執是畢竟空的,依他起是如幻有的,圓成實性是聖人的真實境界,這是口頭上這樣子去講解,我們這樣子可以明白什麼是凡夫境界,什麼是聖人境界。那麼我們如果發起信心,想要轉凡成聖就需要修行,修行這裏來說呢,就是「入所知相」,與聖人的境界能夠契合,這件事「雲何應見」,我怎麼樣才能夠明白呢?是這樣意思。

  

  「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如阿賴耶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有見意言。」

  就是這樣修行。怎麼修行?就是這樣修行。這個修唯識觀這個名字也可能會常常的聽說過,但是他的內容若是具體地加以解釋還是不多見的,這裏就是正式的說明這件事。這裏這一段文,前面這個「如是已說所知相,入所知相雲何應見」,這是把前面的「所知相」結束了,來發起這個「入所知相」這一章,是這樣意思,這底下才正式地說出這個「入所知相」的事情,剛才說過這是「能入觀體」。這幾句話裏邊實在就是兩句話,就是「多聞熏習所依」、「如理作意」,就是這麼兩句話。怎麼樣才能夠契入這個平等法界?那麼第一條件就是「多聞熏習」,第二個條件就是「如理作意」,要這樣子學習、修行才可以。

  這個「多聞熏習」,當然是在大乘佛法裏面,「多聞」,從字面上說是博學多聞,但是這裏邊的意思就是對于叁自性你若能夠有深刻的信解就叫多聞了。簡單地說呢,你能通達,你能夠明了,從文字上你能明了諸法實相,明了圓成實性,那就叫做多聞。如果聞是聞,而沒能夠深刻地認識到叁自性的意義,那還不能算是多聞的。「多聞熏習」,這個「熏習」我們前面講過了,就是佛的這個最清淨法界等流的正法,你不斷地學習,那麼你就受他的熏染了,我們這個阿賴耶識就受他的熏染了,你就可以得到正知正見了,是這樣意思。這個「所依」怎麼講呢?就是「多聞熏習」他是所依,「如理作意」是能依;依止「多聞熏習」而發起「如理作意」,是這樣意思。就是你想要「如理作意」,你不能夠不學習佛法,由學習佛法而後才能「如理作意」的,所以叫做所依,也就是根據的意思。

  「非阿賴耶識所攝」,這個「多聞熏習」他不是阿賴耶識所攝,攝者屬也,就是不屬于阿賴耶識的,這個多聞熏習。我們日常生活見聞覺知的這些事情都是屬于阿賴耶識的,都是雜染的,都是染汙性質的,那叫做「阿賴耶識所攝」。現在這個多聞熏習呢,他是佛的最淨法界等流的正法,他不是雜染的,所以不屬于阿賴耶識,而他是能對治阿賴耶識的,能淨化阿賴耶識的,或者說能消滅阿賴耶識的,所以他不是阿賴耶識所攝。

  「如阿賴耶識成種子」,這底下是說一個譬喻。這個「阿賴耶識成種子」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我們日常,剛才說,日常生活的這些雜染的熏習,那阿賴耶識就成爲雜染種子,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法的種子。這個「多聞熏習」呢,「如阿賴耶識成種子」,就好象阿賴耶識成雜染種子,多聞熏習就成爲清淨的種子了,一切清淨的佛法的種子。我們「多聞熏習」就可以熏成清淨的種子,發生清淨的現行,就可以有無漏的戒定慧,得成聖道了。所以這個多聞熏習「如阿賴耶識成種子」,他能成爲清淨法的種子,這是說這個「多聞熏習」的作用,這樣意思。

  「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有見意言」,前面只說了一句話,就是「多聞熏習」,依據「多聞熏習」而發起如理作意,這個「如理作意」就是修唯識觀了,是這樣意思。「如理作意」,這個「如」是個隨順的意思,是個相同,彼此是一致的,而沒有矛盾,不是相違反的。所以「如理作意」,你隨順真理去思惟觀察,叫作「如理作意」。這個「如理作意」要以「多聞熏習」爲依止,就是以聖言量爲依止,以最清淨法界等流正法爲依據的,這樣子發起「如理作意」。這個「如理作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底下說,「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這叫「如理作意」。

  這個「法、義」,這個「法」就是剛才說的法界等流正法,這個「義」就是法所诠顯的道理;能诠的叫「法」,所诠的叫「義」。這個加一個「似」字,「似法似義」是怎麼回事情呢?就是你聽聞佛法的法義,在你修止觀的時候,修唯識觀的時候,在你的第六意識上面現出來你所學習的法義,你心裏面第六意識現出來這個法義和你所學習的法義是相似的,不能夠說是有違反的,彼此是應該是一致的。那個「如理作意」那個「如」,這裏就是這個「似」;這個「似」和那個「如」的意思應該是一樣的。就是依據你「多聞熏習」的法義,在你第六意識裏面現出來,這叫做「似法似義而生」,就是在你心裏面發起來。

  這個「似法似義」是「如理作意所攝」,是屬于「如理作意」的。這裏邊有一個什麼差別呢?譬如說是我對于佛法或者是沒有學過,或者是學習過,但是不大明了,可是我能夠把法義都能背下來,我把《金剛經》背下來,我把《華嚴經》背下來,我把《解深密經》背下來,我把《楞伽經》背下來,背下來我在心裏面就現出來這個法義,那不行,那不算數。因爲你只是有一個名,一個字一個字,名裏邊的義是現不出來的,因爲你不明白,那個義是現不出來的。所以這個地方「如理作意所攝」,就表示你對于這個法義要通達,「如理作意所攝」的「似法似義而生」,這裏面有智慧的,就是聞思修的智慧去觀察這個「似法似義」的,這裏面有這樣意思。不只是有文,而不明白義,那不能算是「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的。

  「似所取事」,這個又是舉一個譬喻,就像我們平常這個分別心,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取所緣境那種樣子。我們的第六意識去分別這些塵勞的事情,這些塵勞的事情在心裏面現出來,那麼第六意識是能取,這個塵勞的境界是所取,叫做「所取事」。現在你修唯識觀的如理作意呢,也與那件事也是相似的,就是「似法似義而生」,這個法義就是你所取的,在心裏面現出來。

  「有見意言」,我們前面講過,有見識、有相識;相是所見的,見是能見的。在這裏說呢,這個「似法似義」就是所見的相,但這個相是如理作意,是多聞熏習所依而來的。這個能見的就是唯識觀的智慧,這個能觀的智慧與所觀的法義和合起來去如理作意,這就叫做唯識觀。而這些事情呢,這個法也好,義也好,都是「意言」而已,都是你第六意識的分別,第六意識這樣分別、這樣去觀察,叫做「有見意言」。這個「意言」我們前面也講過的,這個「意言」就是第六意識這樣思惟觀察就叫做「意言」。這個「言」就指名句說的,你要明白無量無邊的名句你才會說話,所以名句就是「言」。若是這個「言」呢,是第六意識才會說話,前五識不會說話,所以只是意才是言,叫「意言」,就是他會分別的意思。現在這裏的分別是指「如理作意」說的。

  那麼這一段文就是兩句話:一個「多聞熏習所依」、「如理作意」,這樣去修唯識觀,修唯識觀就能契入平等法性了。這個契入平等法性是無分別的智慧,或者我們平常說叫做正見,出世間的正見,這個八正道,叁十七道品那個八正道的第一個是正見,正見是聖人的無分別智慧,這個無分別智慧才能契入平等法性的。現在這裏說的修唯識觀,修唯識觀要成就了無分別智,而後才能契入平等法性的。那麼因爲你若不修唯識觀,你不能得到無分別智,不得無分別智就不能入所知相,這個次第是這樣子。修唯識觀得無分別智,得無分別智契入平等法性,這樣的次第。現在從我們凡夫開始來說明這件事呢,先應該多聞熏習,而後發動如理作意,就是修唯識觀,而後才能夠得無分別智,而後契入平等法性,是這樣的次第。那麼這一段文這個科文是「能入觀體」,就是能契入平等法性的唯識觀的一個大概的相貌,這是一個粗略的說明,後面是越來越詳細說明了,說明這件事的。

  

  第二項、誰能悟入

  「此中此誰能悟入所應知相?」

  這是第二科「誰能悟入」。誰能夠悟入這個「所應知相」,「所應知」的平等法性呢?其實還是指這個修唯識觀,但是這裏邊說的更多了,說的更全面的,更全面的說明這件事了。

  

  「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已得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備福智資糧菩薩。」

  這就是更全面的說明這件事,前面說修唯識觀當然是主要的一件事,主要的一件事。「大乘多聞熏習相續」,你說誰能夠悟入平等法界,平等法性?這底下說出來幾件事,第一個條件呢,這一個人他在大乘佛法裏邊要是多聞熏習相續的,他一定要對于大乘的叁自性在唯識的經論上的觀點,就是對于叁自性的道理你要多聞熏習。這個「相續」呢,這個印順老法師解釋是心相續,那麼就指阿賴耶識說。這個「大乘多聞熏習相續」,這個「相續」可以作叁種解釋:像印老這是一種解釋,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邊。若是第二種解釋就指五蘊說,指色受想行識的五蘊,這五蘊也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你在這個眼耳鼻舌身意裏邊來學習佛法,就是這…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