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P16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那個信是由智慧建立的,是智慧建立的,這個信心從智慧建立的,不然不能說是相信佛法,這個問題在這裏。那麼這地方有什麼問題呢?爲大衆僧做事福德太大了,福德太大了。譬如說我們打禅七,他到街上去買米、買面、買菜,回來就把菜燒好好的供養修行人,這個人的功德太大了。將來因爲他對于佛法沒有信心的關系,將來在人世間可能是大福德人,大福德人,這個事情因爲貪瞋癡沒有變動,他沒有修奢摩他、毗缽舍那,貪瞋癡原來多少還是那麼多,一點也不會受到影響的,還是那麼多的貪瞋癡。他的福德大,他的貪瞋癡也是大,他若想做皇帝就是做皇帝,因爲別人的福德沒有他大,你鬥不過他的,他做了皇帝的時候還是一樣不信佛,不信佛。那個朱元彰他還出過家,他做了皇帝的時候殺死一個出家人,對于這個出家人當然他們還是有點感情的,他常找他充充殼子談話的,這個出家人是有學問的人,不是平常人,就立刻寫出一句詩來贊歎這個朱元彰。而朱元彰一看這個詩,就有了疑惑心了,立刻下令把他殺死,殺死他,就會有這種事。所以我們出家人,我沒有這種根性,我不是這種根性,我就是修福,我不修慧,那就還是有問題,你就有問題。所以我們用功修行,在禅堂裏面「念佛是誰」,「誰」,「誰」,你對于這個文字的佛法你不用心,你在這個修行人的境界裏邊栽培了一點福德,加上一點定力,將來這個人就是不得了,這個人將來有可能會弘揚佛法,有可能他破壞佛法,就是有這個問題。所以這個「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所以要修福德也要修智慧,修智慧也要修福德,然後你才能夠悟無生法忍,才能入唯識性的,這樣子。「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這樣你才能入聖道,沒有福德也不行,沒有智慧也不行。

  我們看那個優波掬多尊者的傳記會看出來,有一個比丘執僧事,老是造房子,爲大衆僧造房子,造了很多僧房,今天也造明天也造,常常地做這些執僧事,做得厭煩了,聽說優波掬多尊者教人修禅,唉,我不要這麼辛苦,我去修禅,就到優波掬多尊者這裏來。優波掬多尊者問他:「你到我這來做什麼?」說:「我跟你老人家學禅。」「那麼,好!」優波掬多尊者說:「我有個條件,你到這來學禅要聽我話,我叫你怎麼地你就怎麼地,要聽我話才能教你禅。如果你不聽我話,那你就離開這裏,我不教你禅。」那麼這個比丘說:「好!我聽你的話。」好!就住下來。住下來,這個優波掬多尊者就問他:「你以前在大衆僧,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說:「我就是執僧事,給他們造房子,造了很多僧房,這些事情。」「好!你再給我造房子。」當然這個優波掬多尊者有很多的大護法,說是:「你去到某某大長者家去說,你要給我在什麼什麼地方造房子,叫他供給你所需的材料,怎麼怎麼地」,他心裏變得很煩這件事,還叫我做,但是已經說好了要聽話,還是要做,那麼只好照辦了,就做這個事。做這個事的時候,優波掬多尊者說:「好,現在不要做了,到此爲止」,然後教他禅,一下子得阿羅漢。其實優波掬多尊者是大阿羅漢了,六種神通都具足的,知道他不高興執僧事,不高興再做這種事,但是還要做,怎麼地?就是你的福德資糧不夠,福德資糧不夠,所以你還是要再栽培。

  這個羅侯羅尊者,佛在世的時候,他也是有一天看人家得阿羅漢果了,得禅定了,得初果,「啊!我也可以修行。」然後到佛那兒去就請求佛,請佛來教我修四念處,教我修現觀。佛說:「你沒有給人講這個五蘊?有居士來給他講什麼叫色受想行識,有沒有給他們講?」說:「沒有!」說:「你去給他們講,講這個色受想行識。」那麼他就給人講,過一個時期又來請求佛爲他說現觀,佛說:「你有沒有給人講十二處?」就是這樣子講五蘊、講十二處、講十八界,講了很多,爲在家居士講解佛法,然後再請求佛給他說現觀,佛就爲他解釋,說這修行的法門,這時候他是得阿羅漢。但是初開始得阿羅漢是慧解脫阿羅漢,沒有神通。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智慧資糧不夠,智慧的資糧不夠,這個法的資糧不夠。這個通常說從這個《阿含經》,你讀這個《阿含經》的時候、讀這個《顯揚聖教論》、讀這個《瑜伽師地論》,你會知道一件事:這個五蘊是什麼?是無我的意思。觀察色受想行識是沒有我的,意思是這樣,十二處、十八界都是這個意思。你去從這個文,這個蘊、處、界去思惟這個無我義,爲人講解,這也就是內心的分別,這樣深入地思惟。你的智慧資糧夠了才可以,這時候佛就爲他說四念處,他就得阿羅漢。所以這個福德智慧資糧要准備,要准備這個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這樣才能夠,你才能得聖道。說我靜坐的時候也不相應,修止觀修的不相應,你的資糧不夠,資糧不夠你要准備爲大衆僧服務,爲大衆僧服務修福德資糧;你常常地讀經去思惟,你准備智慧資糧,這個資糧圓滿了就成功了,所以「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

  

  「于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

  我們凡夫,不要說是沒有學習佛法的人,不相信佛教的人不提,就是來到佛法裏邊來,你不用心地去學習佛法,也還是一無所知。我們學習佛法之後,原來是這樣子,那麼我們就會歡歡喜喜地爲大衆僧服務。爲大衆僧服務,結果就是爲自己服務,結果就是這樣子。說我不願意看經,不可以,我不願意爲大衆僧服務,不可以,真的不容易有很多的出家人在一起用功,現在的佛教是這樣子,不容易的!不容易,不容易有很多出家人在一起用功修行的,這正是自己栽培自己的好機會,要知道。

  「于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這一段印順老法師也把他劃歸這個資糧位裏邊。印老法師的意思,這五個頌,每一個頌就是一個位:第一個頌是資糧位,第二個頌就是加行位,第叁個頌是見道位,第四個頌是修道位,第五個頌就是究竟道的位次,他是這樣意思。「于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就是在資糧位的時候,他修福德智慧資糧的時候,他也是學習佛法,所以「于法思量善決已」,他也是修止觀的,也是修禅定的,這樣意思。「于法思量」,這個名、義、自性,或者是思惟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經論上說的法、說的義,你靜坐的時候在禅定裏面,或者在欲界定裏面這樣思惟、觀察。思惟觀察呢,「善決」,就是能決定,沒有疑問了,是無我的,這個法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內心的變現,能夠這樣決定。這是在禅定裏邊才能夠這樣子,如果不在禅定裏面是不能決定的,散亂的分別心是不行的,散亂的分別心不能決定。心要靜下來修奢摩他,你才可以。「于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所以你就能夠通達一切的義趣,一切的名、義、自性、差別都是意言。「唯言類」,唯是意言所安立的,這是內心的分別,就是唯識無義的意思。這個「類」這個字,印順老法師說是生起的意思,唯是意言所生起的。一切義趣,就是種種的所分別的義相都是內心的分別所現起的,不是真實的,不是有真實自性的。那麼這樣說呢,就是在資糧位的時候就有了這樣的修行了,就有這樣修行了。如果說是「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這兩句是資糧位;「于法思量善決已」,這以下是加行位,那也應該是可以。

  

  「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那麼這還是解釋加行位。你若能夠通達這個似義顯現,無量無邊的似義顯現的境界,「唯是言」,他決定,這個「唯」有個決定的意思,決定是意言的分別;一切的似義顯現都是內心的分別。「即住似彼唯心理」那你就能安住在似彼義相顯現唯是心性的正理,那麼這就是悟入了依他起性的意思。安住在「似彼唯心」的道理,安住在就是唯識無義的道理上面了,這樣就是在加行位的時候這樣修行。

  

  「便出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印順老法師的意思,這兩句話也是屬于加行位。屬于加行位嘛,就是前面那個四依止,四種叁摩地那個四依止,那個入真義一分叁摩地。印順老法師根據那句話叫做「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二相悉蠲除」,這一句話就勉強一點,因爲入真義一分而不是「二相悉蠲除」,就勉強了。如果說這一句話是屬于見道位,前面是加行位,那麼這一句話「便能現證真法界」,若見道位呢,就從世第一那一剎那就是再進一步,這一剎那向前進一步就是「現證真法界」,就是成就了無分別智就證悟了一真法界了,就是圓成實性,諸法實相的真理了。「是故二相悉蠲除」,真法界是離一切相的,沒有能所分別的,所以能取相、所取相就是全部地「蠲除」淨盡,完全都棄舍了,沒有能所的分別了。這若說是見道位就是很現成,如果說是加行就勉強了一點。

  

  「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

  這底下這一句是解釋那個「二相悉蠲除」的。爲什麼在見道位的時候「二相悉蠲除」呢?「體知離心無別物」,這個體者達也,就是通達,就是那個「知」,「知」得意思。通達了離開了我們的分別心以外,更沒有其他少法可得的,所以這個所取相蠲除了。「由此即會心非有」,由于所取相不可得,所以能取的分別心也不可得了,「由此即會心非有」。

  

  「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

  這個「智者」是指菩薩說。菩薩通達了能取、所取這兩種法都不可得了,就會平等地安住在「二無」的真法界,就是見到第一義谛了,離一切戲論相。那麼這是一頌半,六句話,是見道位,這樣子講應該是可以。

  

  「慧者無分別智力,周遍平等常順行,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消衆毒。」

  這一個頌是修道位。「慧者無分別智力」,前面說智者,這裏說「慧者」,還是這位菩薩,已經見道的這位菩薩。這位菩薩他已經具足了無分別的根本智和後得智,都具足了,現在這個時候他入于真如叁昧的時候,就是無分別智慧的力量,無分別智慧的功能。「周遍平等常順行」,「周遍」就是遍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平等的,都是真如,一切法都是真如。不管色法也好,心法也好,內六根、外六處也好,乃至凡夫也好,聖人也好,都是平等的,遍一切法平等地觀察他都是真如。「常順行」,要常時地隨順這樣修行,就是隨順真如法界這樣修行,這就是所謂真修的境界,無分別的境界;無分別的境界,他能斷惑證真,能有這種力量。

  「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消衆毒」,這個前面說是無分別智周遍平等,這是這個修道的這位菩薩證真,證悟真如的意思。這底下是斷惑,斷煩惱的意思。「滅依榛梗」,滅除了這個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裏邊的雜染種子譬如是「榛梗」。這個「榛」,就是這個草木叢集的樣子,草木叢生的那個樣子。這個「梗」是阻礙的意思,就是那個境界裏邊處處都是障礙。那麼這個阿賴耶識裏面的雜染種子,雜染種子就好象那個草木叢集的那個樣子,這個雜染種子就使令我們有很多的苦惱境界,很多的苦惱境界都是雜染種子發生出來的作用。現在由于這個無分別智與真如相應的時候,就能滅除去阿賴耶識裏面的「榛梗」,滅除這個雜染種子。「過失聚」,這個阿賴耶識裏面的雜染種子是我們無始劫來這個執著心造出來種種的罪過的一個大總聚,這個聚會的地方,都是在阿賴耶識裏面。現在由無分別智契會真如的時候,能夠把他消滅了,剎那剎那地消滅這些種子,這樣子我們才能得大自在、得大解脫。如果不消滅這個雜染的種子,也不消滅這個過患的熏習,我們沒有辦法得大解脫、得大自由的。一方面不能夠再繼續地熏習,一方面要消除過去所熏習的雜染種子,是這樣意思,「滅依榛梗過失聚」。

  「如大良藥消衆毒」,就像人身體中毒了,你能夠服這個阿伽陀藥,這個最好的藥,把身體裏面所有的毒都消除了。說是你能夠用這個無分別智入于真如叁昧的時候,就像大良藥消除這個阿賴耶識裏面的雜染種子,就像消毒似的,那這要長時期地修行,不是短時期的事情。

  

  「佛說妙法善成立,安慧並根法界中,了知念趣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岸。」

  這是究竟道的位次,究竟道的位次。「佛說妙法善成立」,佛爲我們所說的這個大乘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善成立」,是佛的後得智善巧地成立的。因爲根本智是無分別,但是佛的根本無分別智和後得智是不分離的,能並用。

  「安慧並根法界中」,我們這些修行人學習佛所說的這些妙法,得無生法忍之後,繼續修學聖道的時候,「安慧並根法界中」,能夠安立你的無分別慧在真如法界裏面,安慧在法界之中。「並根」,不只是慧,並且還有根,「根」是什麼呢?就是心,根本心。根本心前面說是……我們在流轉生死的時候,阿賴耶識是所知依,就是根本的意思,根本識。現在修這個無分別智的真修,「如大良藥消衆毒」的時候,把所有的雜染種子都清出去了,阿賴耶識就是無垢識了,變成無垢識了。無垢識呢,他也是還是根本,他的一切功德。這個無垢識是心王,無分別智是心所,那麼這個根就是這個無垢,沒有汙垢的清淨的這個識,也住在法界中。這樣說呢,就是叁樣事:一個無分別智,一個無垢識,一個清淨法界,這叁樣融合一味,這叫做「佛說妙法善成立,安慧並根法界中」,是這樣意思。

  「了知念趣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岸」,這個「了知」,就是這位菩薩他有無分別智、有後得智,這個後得智,這是說後得智是有分別,他能夠通達「念趣唯分別」,通達我們所念的種種的義趣,各式各樣的分別,種種的義趣所分別的境界,都是能分別心,就是唯識無義。這個後得智是通達一切法是唯識無義的,都是如幻如化的。「勇猛疾歸德海岸」,你因爲有這樣的無分別智斷惑證真,有這個後得智通達一切法是內心的分別,如幻如化,所以你就能夠勇猛精進地修學聖道,「疾歸德海岸」,很迅速地就歸到無量功德大海的彼岸,就是圓滿無上菩提佛果了,這樣意思。那麼這是說由修道而到究竟位得無上菩提了,這個頌。

  這一共是五個頌,頌這五個位次,就是由修學現觀,假設是由資糧位就開始修現觀,一直到無上菩提現觀圓滿了,就是由始至終,現觀的始終都包括在內了。

  現在這個「入所知相」講完了。這個「入所知相」看印老法師那個科文就可知道他的綱要,就可以知道了。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