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义,这是自性,这是差别,那是更微细了。如果我们先不要那么样微细地观察,就先观察影也是可以,观察一切法都是影,也是可以的。等到自己的定力,这个奢摩他定力深了一点,智慧高了一点,你就可以微细地观察,也是可以。「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这是《分别瑜伽论》上所说的这个现观的次第,现观的次第。
这个我们从《摄大乘论》上看,我们发觉一件事,我们发现了一件事。假设你若欢喜读禅师语录的时候,你一读这个《摄大乘论》的文,你发现一件事。这个读了禅师语录,他就重视无分别的境界,心里面要离一切分别,你一有分别就是犯了祖师规矩,就不对了!现在《摄大乘论》告诉我们这个修行方法不是这样子,他就是叫你如理作意,叫你分别,不过这个分别与其他的妄想分别不同,内容是改变了,还是分别,而且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去分别。这个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容易做到,我们容易做,你容易做。先观察这个所观境不可得,观察都是心的分别,就是这样修,这比较我们容易做得到的,不是难,不是那么难。你若读禅师语录,我们一个生死凡夫,贪瞋痴活动的很厉害的人,一下子就无分别,这事情能做到吗?我认为不是那么容易,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多学习经论,反倒使令我们知道怎么修行,而且还是容易,不是难。说我不学习经论,我欢喜祖师禅,就光是看话头,看话头「念佛是谁」,也是可以。但是如果不学习经论,「念佛是谁」这样参话头,我看那个虚云老和尚开示「念佛是谁」这句话的时候,开始念这个话头的时候,「念佛是谁」,然后把「念佛」两个字不要,「是谁」,最后这个「是」也不要,就是「谁」,心里面是「谁,谁」这样子。不需要思惟,不要去思惟,只是念这个字,提起你这个正念,避免一切杂念,这样子用功的话是什么境界呢?那我看就是心里面,如果用功用得好,没有一切妄想,只是心里倒是清净;心里清净呢,没有妄想,心里面清净,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嘛,还怎么的呢?
我好象也是讲过,这个《维摩经》上〈入不二法门品〉有句话:「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六祖坛经》上说那个道明禅师,道明禅师好象要去找六祖惠能禅师,离开了五祖向南边来,那个人就追来了怎么地,后来见面的时候,「我为法来的」,六祖给他讲这几句话:「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我看这虚云老和尚就解释这一段文,就似乎是感觉这个话说得不圆满,说得有点不圆满,给他再圆满一下。但是若读这个《维摩诘经》:「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就圆满了,就圆满了!那么佛菩萨,维摩居士是法身菩萨,他也可以现居士身,也可以现比丘身,也可以现佛身,我们不能够用其他的分别心去比量,这不应该的!那么这样子去观察,观察「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这是要观察思惟的,用观察、去思惟。佛告诉你这样是入平等法界,而这还是由有名言入于无名言的境界,这明明白白地就是得无生法忍了!说是:「不要,你不要想,不要思惟。念佛是谁,是谁,谁,谁。不要想」,那就是往好说就是修个止嘛!就是修个止而已,你怎么能够说是开悟了、通达第一义谛呢?怎么能呢?就是我们学习经论,按经论上这么修,我们能够得到正见-出世间的正见都不容易,完全是不依据经论,就是谁、谁,能够通达第一义谛啊?我认为很难,很不容易。我们就学习还有世亲菩萨的解释,也有无性菩萨的解释,也有印顺菩萨的解释,也有王恩洋菩萨的解释,我们就是一遍又一遍的看还不是容易,还不容易通达这个「唯心无义」这个道理,还不容易,我们还用功了,用功的时候还不是容易。就是坐那里谁谁,就能开悟?我认为很难,我认为很难。所以我认为就是要学习经论,学习这个《摄大乘论》我认为很好,他的确是,他给你一个次第,给你迈一步台阶,迈两步,迈三步,一直到最高的地方去。
你读《大智度论》也是一样,他也是告诉你怎么是空,一切法是空无自性的,他也是从文字上叫你明白怎么样是空的,也告诉你怎么样思惟、正意念。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你读一读,也是《大般若经》也是一样,他告诉你如理作意、告诉你正意念,就是正思惟,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样的方法修行。我们读这个《金刚经》呢,只是受持读诵,鸠摩罗什法师翻的《金刚经》就是赞叹你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但是没有「正意念」这三个字,是不是?那么谁背《金刚经》了?但实在是包括这三个字的,是要正意念的。你读《大智度论》、读《大般若经》就知道,是有正意念的。我们用这样明明白白地,释迦牟尼佛出世了,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怎么样修行,不说隐语。好象印顺老法师也说过一句话:佛当初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时候就这么讲的吗?说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这么讲的吗?这样讲谁能听得懂啊?就是这样讲吗?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出来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你若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我就感觉到比读《金刚经》更详细了一点,使令你容易懂一点,容易懂。这个《阿含经》我以前也说过,孙陀罗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说了两次,五百比丘尼得阿罗汉,这个经要读,在《杂阿含经》里面。他说的这个诸法空的义,你从他那话里上看得懂,你能看得懂,能看明白。义都是一样,但是有的那个话说出来你不容易懂,而那一段文你容易懂。经上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你用功修行,你心里明白了,你依止他去学习、修行。那个经你读不懂,不了义,不明白,不明白这个是不可以,不能作依止,这是一个解释,这是一种解释。
这一个颂我认为说的很明白,就是「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但是「定位」这个地方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就是常常要修奢摩他,修奢摩他让心里面安住在所缘境,不要乱,不要妄想,明静而住,这要是长时期地下功夫才可以,长时期下功夫。少数人呢,那是特别有善根,他静坐时间并不多,他就成就了,也有这种人。「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第三项、引大乘庄严经论颂
「复有别五现观伽陀,如大乘庄严经论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
这以下是第三项「引」这个「大乘庄严经论颂」,引这里。这部论我们藏经里边有,这个别行本不多见,但是在那个支那内学院他印的那个藏要里面有,这个《大乘庄严经论》。「复有别」,除前面引的之外,还有「五现观伽陀」,这是有五个颂,是颂的这个现观的次第。这个「伽陀」就是颂,五个现观颂。这个「现观」,由开始修现观,就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道,一共五个位次,这里有五个颂,是那五的呢?「如大乘庄严经论说」的,说这五个颂。《大乘庄严经论》,在《成唯识论述记》上,窥基大师说:这个论的名字应该是《庄严大乘经论》,这个名字应该这么说。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这一个颂就是资粮位,也就是胜解行地。胜解行地,印顺老法师的解释,这一个颂就是资粮位,这样解释。但是有的解释呢,就这两句是资粮位。「福德智慧二资粮」,福德和智慧这两种善法,他能帮助我们得入圣道,能帮助我们得入圣道,所以叫做资粮,这个资粮是这样意思。六波罗蜜里边:布施、持戒、忍辱,这是福德资粮。精进,是通于福德、通于智慧的,你精进地修福、精进地修智慧,所以这个精进是通于两种。这个禅波罗蜜也是通于两种,如果你在禅定里面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就是能得大福德,能得梵天王的福德,大福;若是在禅定里面修毗钵舍那,观一切法空,那就是属于智慧了,所以禅也是通于两种的。这般若波罗蜜,当然是属于智慧资粮。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这个发菩提心的人,他能够准备很多很多的福德智慧资粮,像「无边际」那么多。这个「无边际」,实在来说是有边际,准备的福德智慧资粮是有边际,但是准备得很多就名之为「无边际」,是这样意思。准备福德智慧资粮:一方面能不到三恶道去,有这个好处。第二,在人间能帮助你得入圣道。若到天上去,就不容易入圣道,到天上不容易,因为天上这个欲界天的欲乐太强,人都迷惑颠倒,他不能够修学圣道。若是在人间,在佛法里面有点栽培,你信仰三宝,在人间栽培的时候,你对于佛法有兴趣,有信心,那么生到天上去,这个信心没有失掉,还有可能入圣道,不然的话就很难。你若是说是我对于佛法我没有兴趣,但是我欢喜做善法,做医院,或者办学校,为社会服务,做些好事,是佛教徒提倡的或者非佛教徒提倡的,他都能去随喜功德,但佛法没有兴趣。这种人当然做善法就有善报,生到人间或者生到天上,生到天上他很难信佛的,不容易信佛。若是这个人欢喜修禅定,你让我听经闻法我头疼,但是静坐打禅七我欢喜参加静坐,佛法不接受,这种人若生到色界天上去,他若成功了的话,生到色界天也不一定信佛,还是不信佛,还是不相信的。
所以我们在人世间,就是我们出家人也要注意这件事,说我这个人的根性不适合去学习教义,我就是做功德,执僧事,为大众僧做事,佛法没有兴趣学,这个地方有点问题,有什么问题呢?你没有兴趣学,你对于佛法的信心很难建立,很难建立起来。但是可以在佛教里也可能是出家人,也还可能是出家人,他这时候可能是不谤毁佛法,但是对于佛法不能说有信心。你没有明白什么是佛法,你能说你信佛吗?佛教里面说是相信…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