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设有一丈那么厚,也是一点一点地减少,损之又损之,也是要一点一点地减少。假设执着心薄,那可能他七天就毕业了;你执着心特别厚,可能要是结夏安居要三个月,也可能是三年也不一定,所以「彼无故此无」就是有这个意思,这个时间上有长短的不同。这个理论上是「彼无故此无」,但是你观的时候这个执着心去掉了,不是那么快,所以「彼无故此无」。
「是即入三性」,这个「实智观无义」是破除去遍计执了,「唯有分别三」就是悟入到唯识,这个「彼无故此无」就是入于圆成实性了,悟入了圆成实性,是这样子。这个「是即入三性」,前面我们讲那个有四个三摩地为「四寻思智」(疑为四种顺抉择分)的依止处,那个地方说是暖、顶、忍、世第一说得详细一点,这里和那里也是一致的。
第二项、引分别瑜伽论颂
「复有教授二颂,如分别瑜伽论说: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前面是「本论自颂」第一项,现在是第二项「引分别瑜伽论颂」,《分别瑜伽论》的颂,《分别瑜伽论》是弥勒菩萨造的,但是这个书没有翻译过来。这上面这个世亲菩萨解释呢:「为入真观授以正教」,就是这位善知识为了他的弟子能悟入无生法忍,就是入真观,所以教授他的正教,就是教授这个颂。
「复有教授」两个「颂」,「如分别瑜伽论说」的,怎么说的呢?「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这个「定」,就是学习这个奢摩他。这个奢摩他我们也讲过多少次了,最低限度要未到地定比较好,就是《俱舍论》、《大毗婆沙论》,这个《说一切有部》的意思呢,你最起码的你要成就未到地定,你这个观慧才有力量能断惑证真的。但是这个《成实论》上说呢,欲界定也可以,欲界定当然是浅一点。「菩萨于定位」,若是说菩萨呢,假设他准备的资粮特别的圆满的话,那应该是到禅,色界的四禅最好,「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这个「观影」,这个「影」是什么呢?这个名、义、自性、差别都是「影」,也可以说都是「影」。或者说你学习的圣教,这个法义,学习的佛法,有法就有义,法也就是名,那么这个名、义、自性、差别在你内心里面现出来,内心现出来嘛那就是「影」,就是「影」。「唯是心」,你观察这个影只是自己心的分别,离开了心的分别,那个影是不可得的。这也是很明显的事情,譬如说你背《金刚经》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背,就是心在分别嘛!你若是你心里不分别,那个字就没有了,字就不在心里面现出来。这个其他的一般的杂事也是一样,说是你在骂我,你心里这样想:「你在骂我」这四个字,四个字也就是心的分别,也是一样。这个佛的法语在心里面现出来也是分别,在道理上是一样,但是佛的法语当然是清净的。可是若明白了佛的法语之后呢,你通达了「观影唯是心」,都是一样,其他的杂事在心里面现出来也是心的分别,离开了心的分别之外另外没有事情。你认真地这样观察的时候,你就会肯定这件事,我心里不分别的时候,这件事没有。你常常这样想,你就会认识到这里,所以离开了心,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一切法即是心。「观影唯是心」,这样子观察,就是用心来破坏这个所缘境的执着,来破坏他。
「义相既灭除」,这个「义相既灭除」,就是离开了心,有影的自体,叫做「义相」。离开了心,有影的自体,那叫做「义相」,现在你观影就是心,离开了心没有影的自体,那个「义相」就没有了。虽然你心还在分别,这是我心的分别,那个所分别的境界是不可得的,所以那个「义相」就不存在了,那么这就是悟入遍计执性了嘛!
「审观唯自想」,这可见观察的时候是非常认真地观察,叫做「审观」,不是浮泛的,不是,要是心真实是静下来认真地去观察,认真地去观察。我们的心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容易有妄想,容易有杂念。譬如说背经,背背经忽然间打妄想,有这种事情。静坐的时候,修奢摩他的时候,不,一下子就来了妄想,这个问题就是不审。这个「审」这个字就是……你就是不审的关系。若是「审观」的时候呢,这个杂念它不起,杂念不起。所以若是认真地去观察的时候,能分别的心在所分别的境界上在活动的时候,你认真地观察呢,所分别的境界是没有的,只是自己心在分别,你认真地这样观察,你就会通达到这里,那么就是「义相」就灭除了,唯是你的心,那么这是破除去这个所缘境的执着。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如是住内心」这句话怎么讲?在文字上、字面上说,就是把这个「义相」灭除了,我就安住在内心,这样讲。这样讲我认为还需要再解释。「住内心」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你内心你的智慧知道一切法是心的分别,你这样的智慧稳定下来了,叫做「住」,稳定了。若是有人说不是,所分别的一切法是有真实性的,你说是唯心是不对,你的心不受影响,叫「住内心」。就是你通达了一切法是唯识,你这个心是很坚固的,叫做「住内心」,这么解释。「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也是很坚定地知道所分别的境界,这个「所取」就是那个「义相」,「义相既灭除」那个「义相」,「义相」是没有的,「义相」是没有。这个在禅师的语录上有一句话,说是这个你怎么样用功修行呢?这个禅师说这一句话:「如贼入空室」。这个贼,来偷人家财物的这个贼,到了一个空房子里面去,什么也没有,想要偷东西没有东西可偷,「如贼入空室」,那么在这里也正好表示这个意思。「知所取非有」,知道所取的一切境界都是没有自性的,空无所有的。
这个沩山禅师,他有一个跟他学禅的一个弟子,我忘记他的名字,人家问他怎么修行?他说出一句话来,他说:「去年贫不算贫,今年贫才算贫」,贫者,穷也,贫穷。我去年穷还不算穷,今年穷才算穷。说怎么原因呢?「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穷锥也无」,立锥之地,这个锥,立锥之地,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立这个锥子,这话什么意思呢?这个锥字就譬喻能观的智慧,立锥之地就是所观察的境界。那么这个我去年贫穷,就是观察一切法空还没观好,还没能观到空的境界,还有一个所缘境,这个所缘境还不能观察他是空,还有一个能观、还有一个所观,所以有立锥之地。今年贫呢,锥也无,连能观察的智慧都不可得了。那么这个时候还是沩山禅师的学生,就是叫仰山禅师,仰山禅师就对那个人……,刚才说这几句话的那个禅师他和仰山禅师是同学,仰山禅师说:「你对如来禅许你有几分,祖师禅未梦见在」,祖师禅你还不懂,这个意思是说祖师禅是高过如来禅的。好象是谁呀,在Berkeley住现在不在了,叫陈健明上师,他的一本书上说:「你若不懂得祖师禅高过如来禅,你还没开悟」,他这么说。那么这个说今年贫锥也无,那么正好是这个意思,就「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就是能分别的心也不可得。这个古代的禅师他是学习经论的,学习经论的时候,他每天去读经论,多思惟多静坐,他就有所悟入。有所悟入的时候,他不用原来的文句,他另外用一句话来说出来,那么其实还是经论上的话,就是「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也就是这样意思。那么这就是如来禅,如果说这种话是祖师禅也可以,因为这个话是祖师说的,可实在还是经论上的话,只是把字换一换而已。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和前面那个文一样,就是「彼无故此无」这句话一样,「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你常能这样子观察,「菩萨于定位」,在禅定里面这么长时期地观察,这个次第就是先观察所观境不可得,这样子,就是慢慢地,先观所观境不可得。然后,你看这句话:「审观唯自想」,你还是一直地,这可见在这个阶段里面,这个「审观唯自想」一个很长一个时期,这个四加行位,暖位、顶位都是观所观境不可得,观察这个名、义、自性、差别不可得,这两个位一直都是这样观察。到了这个暖位这个下忍的时候,就是确定了所观境是不可得的。等到中忍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观察能观的也不可得,能观心也不可得。能观心不可得,这个中忍是两剎那,这两剎那过去了呢,就到上忍,上忍位的时候就是印可心不可得,就是决定心也不可得,上忍是一剎那过去了,就到了世第一。世第一还是一剎那,这一剎那是双印二空;所观境不可得,能观心也不可得。这时候「后触无所得」,触者证也,就是证悟了离一切相的平等法界了,是这样意思。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从这个文上看,从佛菩萨给我们凡夫说明修行的位次上看,所缘境不可得要长时期地观察,要长时期地观察的,而后「审观唯自想」,这时候「义相」才灭除,「义相」灭除了,「审观唯自想」,在这个地方要用很长的时间的,观察他是空无所有,要特别地努力的。这个「观影唯是心」,在这个文义上说呢,当然我们学习的佛法和佛说的,和经论上说的法,经论上说的法是本质,我们学习由内心的记忆把它显现在心里面,显现在心里面的这一个佛法就是名字,是经论的「影」,经论的本质所现的影。这表示你不能自作聪明,你一定要依据经论去修止观的,是这个意思,这是一。第二个解释呢,这个「影」,也可以说观一切法都是影。就像这一棵树,太阳从东方出来了的时候,这个树就出来一个影,这个影和树是相似的,但是这个影是不真实的;观一切法都是影,都是不真实的。我看见一个人来,心里想;这是一个影,不是真实有体性的,也可以这样观察。那么这个影是什么呢?影是我的分别心,只是我的心,并不是真实有所观察的影的,就把影也破了。常常这样观察,这样子去观察,若是用名、义、自性、差别去更详细地分类,这是名,…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