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設有一丈那麼厚,也是一點一點地減少,損之又損之,也是要一點一點地減少。假設執著心薄,那可能他七天就畢業了;你執著心特別厚,可能要是結夏安居要叁個月,也可能是叁年也不一定,所以「彼無故此無」就是有這個意思,這個時間上有長短的不同。這個理論上是「彼無故此無」,但是你觀的時候這個執著心去掉了,不是那麼快,所以「彼無故此無」。
「是即入叁性」,這個「實智觀無義」是破除去遍計執了,「唯有分別叁」就是悟入到唯識,這個「彼無故此無」就是入于圓成實性了,悟入了圓成實性,是這樣子。這個「是即入叁性」,前面我們講那個有四個叁摩地爲「四尋思智」(疑爲四種順抉擇分)的依止處,那個地方說是暖、頂、忍、世第一說得詳細一點,這裏和那裏也是一致的。
第二項、引分別瑜伽論頌
「複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說: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前面是「本論自頌」第一項,現在是第二項「引分別瑜伽論頌」,《分別瑜伽論》的頌,《分別瑜伽論》是彌勒菩薩造的,但是這個書沒有翻譯過來。這上面這個世親菩薩解釋呢:「爲入真觀授以正教」,就是這位善知識爲了他的弟子能悟入無生法忍,就是入真觀,所以教授他的正教,就是教授這個頌。
「複有教授」兩個「頌」,「如分別瑜伽論說」的,怎麼說的呢?「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這個「定」,就是學習這個奢摩他。這個奢摩他我們也講過多少次了,最低限度要未到地定比較好,就是《俱舍論》、《大毗婆沙論》,這個《說一切有部》的意思呢,你最起碼的你要成就未到地定,你這個觀慧才有力量能斷惑證真的。但是這個《成實論》上說呢,欲界定也可以,欲界定當然是淺一點。「菩薩于定位」,若是說菩薩呢,假設他准備的資糧特別的圓滿的話,那應該是到禅,色界的四禅最好,「于定位」。
「觀影唯是心」,這個「觀影」,這個「影」是什麼呢?這個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影」,也可以說都是「影」。或者說你學習的聖教,這個法義,學習的佛法,有法就有義,法也就是名,那麼這個名、義、自性、差別在你內心裏面現出來,內心現出來嘛那就是「影」,就是「影」。「唯是心」,你觀察這個影只是自己心的分別,離開了心的分別,那個影是不可得的。這也是很明顯的事情,譬如說你背《金剛經》的時候,一個字一個字地背,就是心在分別嘛!你若是你心裏不分別,那個字就沒有了,字就不在心裏面現出來。這個其他的一般的雜事也是一樣,說是你在罵我,你心裏這樣想:「你在罵我」這四個字,四個字也就是心的分別,也是一樣。這個佛的法語在心裏面現出來也是分別,在道理上是一樣,但是佛的法語當然是清淨的。可是若明白了佛的法語之後呢,你通達了「觀影唯是心」,都是一樣,其他的雜事在心裏面現出來也是心的分別,離開了心的分別之外另外沒有事情。你認真地這樣觀察的時候,你就會肯定這件事,我心裏不分別的時候,這件事沒有。你常常這樣想,你就會認識到這裏,所以離開了心,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一切法即是心。「觀影唯是心」,這樣子觀察,就是用心來破壞這個所緣境的執著,來破壞他。
「義相既滅除」,這個「義相既滅除」,就是離開了心,有影的自體,叫做「義相」。離開了心,有影的自體,那叫做「義相」,現在你觀影就是心,離開了心沒有影的自體,那個「義相」就沒有了。雖然你心還在分別,這是我心的分別,那個所分別的境界是不可得的,所以那個「義相」就不存在了,那麼這就是悟入遍計執性了嘛!
「審觀唯自想」,這可見觀察的時候是非常認真地觀察,叫做「審觀」,不是浮泛的,不是,要是心真實是靜下來認真地去觀察,認真地去觀察。我們的心還有一種情況呢,就是容易有妄想,容易有雜念。譬如說背經,背背經忽然間打妄想,有這種事情。靜坐的時候,修奢摩他的時候,不,一下子就來了妄想,這個問題就是不審。這個「審」這個字就是……你就是不審的關系。若是「審觀」的時候呢,這個雜念它不起,雜念不起。所以若是認真地去觀察的時候,能分別的心在所分別的境界上在活動的時候,你認真地觀察呢,所分別的境界是沒有的,只是自己心在分別,你認真地這樣觀察,你就會通達到這裏,那麼就是「義相」就滅除了,唯是你的心,那麼這是破除去這個所緣境的執著。
「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如是住內心」這句話怎麼講?在文字上、字面上說,就是把這個「義相」滅除了,我就安住在內心,這樣講。這樣講我認爲還需要再解釋。「住內心」這句話什麼意思?就是你內心你的智慧知道一切法是心的分別,你這樣的智慧穩定下來了,叫做「住」,穩定了。若是有人說不是,所分別的一切法是有真實性的,你說是唯心是不對,你的心不受影響,叫「住內心」。就是你通達了一切法是唯識,你這個心是很堅固的,叫做「住內心」,這麼解釋。「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也是很堅定地知道所分別的境界,這個「所取」就是那個「義相」,「義相既滅除」那個「義相」,「義相」是沒有的,「義相」是沒有。這個在禅師的語錄上有一句話,說是這個你怎麼樣用功修行呢?這個禅師說這一句話:「如賊入空室」。這個賊,來偷人家財物的這個賊,到了一個空房子裏面去,什麼也沒有,想要偷東西沒有東西可偷,「如賊入空室」,那麼在這裏也正好表示這個意思。「知所取非有」,知道所取的一切境界都是沒有自性的,空無所有的。
這個沩山禅師,他有一個跟他學禅的一個弟子,我忘記他的名字,人家問他怎麼修行?他說出一句話來,他說:「去年貧不算貧,今年貧才算貧」,貧者,窮也,貧窮。我去年窮還不算窮,今年窮才算窮。說怎麼原因呢?「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今年貧窮錐也無」,立錐之地,這個錐,立錐之地,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立這個錐子,這話什麼意思呢?這個錐字就譬喻能觀的智慧,立錐之地就是所觀察的境界。那麼這個我去年貧窮,就是觀察一切法空還沒觀好,還沒能觀到空的境界,還有一個所緣境,這個所緣境還不能觀察他是空,還有一個能觀、還有一個所觀,所以有立錐之地。今年貧呢,錐也無,連能觀察的智慧都不可得了。那麼這個時候還是沩山禅師的學生,就是叫仰山禅師,仰山禅師就對那個人……,剛才說這幾句話的那個禅師他和仰山禅師是同學,仰山禅師說:「你對如來禅許你有幾分,祖師禅未夢見在」,祖師禅你還不懂,這個意思是說祖師禅是高過如來禅的。好象是誰呀,在Berkeley住現在不在了,叫陳健明上師,他的一本書上說:「你若不懂得祖師禅高過如來禅,你還沒開悟」,他這麼說。那麼這個說今年貧錐也無,那麼正好是這個意思,就「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就是能分別的心也不可得。這個古代的禅師他是學習經論的,學習經論的時候,他每天去讀經論,多思惟多靜坐,他就有所悟入。有所悟入的時候,他不用原來的文句,他另外用一句話來說出來,那麼其實還是經論上的話,就是「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也就是這樣意思。那麼這就是如來禅,如果說這種話是祖師禅也可以,因爲這個話是祖師說的,可實在還是經論上的話,只是把字換一換而已。
「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和前面那個文一樣,就是「彼無故此無」這句話一樣,「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你常能這樣子觀察,「菩薩于定位」,在禅定裏面這麼長時期地觀察,這個次第就是先觀察所觀境不可得,這樣子,就是慢慢地,先觀所觀境不可得。然後,你看這句話:「審觀唯自想」,你還是一直地,這可見在這個階段裏面,這個「審觀唯自想」一個很長一個時期,這個四加行位,暖位、頂位都是觀所觀境不可得,觀察這個名、義、自性、差別不可得,這兩個位一直都是這樣觀察。到了這個暖位這個下忍的時候,就是確定了所觀境是不可得的。等到中忍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觀察能觀的也不可得,能觀心也不可得。能觀心不可得,這個中忍是兩剎那,這兩剎那過去了呢,就到上忍,上忍位的時候就是印可心不可得,就是決定心也不可得,上忍是一剎那過去了,就到了世第一。世第一還是一剎那,這一剎那是雙印二空;所觀境不可得,能觀心也不可得。這時候「後觸無所得」,觸者證也,就是證悟了離一切相的平等法界了,是這樣意思。
「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從這個文上看,從佛菩薩給我們凡夫說明修行的位次上看,所緣境不可得要長時期地觀察,要長時期地觀察的,而後「審觀唯自想」,這時候「義相」才滅除,「義相」滅除了,「審觀唯自想」,在這個地方要用很長的時間的,觀察他是空無所有,要特別地努力的。這個「觀影唯是心」,在這個文義上說呢,當然我們學習的佛法和佛說的,和經論上說的法,經論上說的法是本質,我們學習由內心的記憶把它顯現在心裏面,顯現在心裏面的這一個佛法就是名字,是經論的「影」,經論的本質所現的影。這表示你不能自作聰明,你一定要依據經論去修止觀的,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第二個解釋呢,這個「影」,也可以說觀一切法都是影。就像這一棵樹,太陽從東方出來了的時候,這個樹就出來一個影,這個影和樹是相似的,但是這個影是不真實的;觀一切法都是影,都是不真實的。我看見一個人來,心裏想;這是一個影,不是真實有體性的,也可以這樣觀察。那麼這個影是什麼呢?影是我的分別心,只是我的心,並不是真實有所觀察的影的,就把影也破了。常常這樣觀察,這樣子去觀察,若是用名、義、自性、差別去更詳細地分類,這是名,…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