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

  第五章、彼入因果2

  

  

  第一節、總明因果

  「如是已說入所知相,彼入因果雲何可見?」

  這是第五章「彼入因果」。前面的第四章「入所知相」,主要的是說修唯識觀得無生法忍的意義、方法,其中也提到「善備福智資糧」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單是修唯識觀悟入所知相,也要栽培無量的福德智慧的。這以下這個第五章「彼入因果」,就是詳細地說到「善備福智資糧」的這個意思,就是只是悟入所知相固然是最重要的要智慧,可是若沒有福智的資糧,也還是不能成功的,所以這底下說到六波羅蜜,就是福德智慧資糧的意思。

  「如是已說入所知相」,前面這樣地已經宣說了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就可以悟入所知相的平等法性。「彼入因果雲何可見」,彼悟入平等法性的因,悟入以後的果,就是六波羅蜜,那麼怎麼樣才能夠明白呢?先提出來這個問題,這以下就解釋。

  

  「謂由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六種波羅蜜多。」

  怎麼叫做「彼入因果」呢?就是佛陀所常說的有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靜慮、般若,這六種波羅蜜多就是「彼入因果」了,這是先標出來這一章的大意。

  

  「雲何由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複雲何六波羅蜜多成彼入果?」

  這以下就是一樣一樣地解釋,解釋中分兩個階級:一個階級就是在悟入法性之前的這個賢位,就是資糧位這個時候;一個是悟入法性之後的聖位,得入無生法忍以後登地的菩薩,分這麼兩個階級來說明六波羅蜜的差別。先提出這個問題,「雲何由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說是我們想要悟入平等法性、得無生法忍,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子修行六波羅蜜多才能夠悟入這個唯識性呢?「複雲何六波羅蜜多成彼入果」,又怎麼樣的情形,同樣的六波羅蜜多,可是得無生法忍以後就成爲入法性的果了呢?這個一個因一個果,他們有什麼不同呢?說這個意思。

  

  「謂此菩薩不著財位,不犯屍羅,于苦無動,于修無懈,于如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便能如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

  這是先說明悟無生忍之前的時候需要學習六波羅蜜多的相貌。「謂此菩薩」,謂這位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若想要得無生法忍,他一定要學習六波羅蜜多。第一呢,他要學習這個布施波羅蜜多,就是「不著財位」,他不愛著我們世間上的財富的這件事,不愛著這件事,他要能放得下。這個「位」就是名位、地位,他是總經理,或者是董事長,或者是省主席,或者是總統,世間上的這些名位你也要放下,當然這也就是財富。放下了,你才有時間有精神去學習佛法,才能悟入平等法性的,「不著財位」。「不犯屍羅」,你還需要不能夠毀犯所受的清淨戒法,你不能毀犯。你不毀犯的時候,身心清淨,你才能學習佛法,悟入法性的。

  「于苦無動」,這個苦,「于苦無動」這是說這個忍波羅蜜。前面一個施波羅蜜、一個戒波羅蜜,這是說忍波羅蜜,就是內心與種種的境界接觸的時候所感受到的這些苦惱的事情,這個事情你要能忍受得住,你不能夠因爲受到一點苦,你這一點的道心就動搖了,「我不相信佛法了!我不修行了」,受到一點苦的時候就這樣子,那你不能悟入唯識觀的,不能悟入平等法性的。你這個意志要堅定,有苦的時候你要容受得住,能受得了,所以叫「于苦無動」。這個下面的文就要詳細地會解釋怎麼叫做苦這些事情,或者是身體上的苦,有什麼病痛,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的糾紛的苦惱,這些病痛,或者大寒大熱這些問題,你要忍受得了。「于修無懈」,這個修唯識觀的時候,你要精進,不能懈怠,要有這個條件,你才能夠悟入法性的。

  「于如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這個「散動因」,使令心裏面散亂,向外去攀緣這些事情,這叫做「散動」。這個「散動」的各式各樣的情況是什麼呢?就是「著財位」,你要去想錢去,還想要把自己的地位要提高一點;還有你毀犯屍羅,或者有一點事情你就忍受不了,忍受不住;或者是懈怠,這都是「散動因」。這個散動的因,各式各樣的散動的因緣,「不現行時」,你能夠克服住,克服了這一切的事情,能「不著財位,不犯屍羅,于苦無動,于修無懈」,這就是「散動因中不現行」,沒有這些散亂的因緣了。然後你才能夠「心專一境」,你現前的這個明了性的心才能在一個境界上專注,專一地安住不動,你才能夠修習禅定,修習奢摩他的,就是這樣意思。「便能如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這個時候你心才能夠,你才能夠發出來智慧,在專一寂靜的奢摩他裏面才能發出來智慧,你才能簡擇,就是觀察,觀察諸法都是內心的分別,唯識無義,這樣子你才能契入一真法界的。這就是在悟無生忍之前,悟入唯識性之前,你要這樣學習六波羅蜜的,你才能夠有成就的。

  

  「菩薩依六波羅蜜多入唯識已,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攝波羅蜜多。」

  這是得無生法忍之後,就是得入極喜地之後六波羅蜜的情況。這上面的意思呢,先要成就清淨的意樂,成就清淨的意樂,你這個六波羅蜜多你才能夠殊勝。「菩薩依六波羅蜜多」,這位悟入了唯識性以後的這位菩薩,他「依六波羅蜜多入唯識已」,就是在得無生忍之前,他修行這六波羅蜜多,對治了前面著財位、犯屍羅、于苦不能忍受、懈怠的這一切事情,這一切障礙都消滅了,他就悟入唯識性以後。「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攝波羅蜜多」,他就能夠證得了,就是成就了這個六種清淨的增上意樂所攝的波羅蜜多,這個清淨增上意樂所成就的波羅蜜多。這個「清淨」的「增上意樂」,這個「清淨」就是沒有煩惱,你若有煩惱就是染汙了;沒有愛煩惱、沒有見煩惱,簡單地說就是沒有執著心。這個「增上」,就是特別有力量的意思,特別地有力量。這個煩惱也是力量,我們發道心也是力量,現在只是這個發道心的清淨心有力量,叫做「增上」。這個「意樂」是什麼意思呢?後邊倒有詳細的解釋。「清淨增上意樂所攝」的「波羅蜜多」,就是六種波羅蜜多。這句話是標出來,標出來這六波羅蜜多由清淨增上意樂去推動的,那就是得無生法忍之後的六波羅蜜的相貌。

  

  「是故于此設離六種波羅蜜多現起加行,由于聖教得勝解故,及由愛重,隨喜,欣樂諸作意故,恒常無間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這個「是故」,就是承上面那個「清淨意樂」。因爲你成就了清淨的增上意樂的關系,所以「于此」六波羅蜜多,假設你離開了「現起加行」,于此六種波羅蜜多你沒有現起的加行,沒有現起六波羅蜜多的活動,你沒有這樣。譬如說我們若是修學六種波羅蜜多的時候,我們要努力提高我們的道心,我們要有一番努力,我們才能夠有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我們才能這樣。但是現在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已入唯識性的菩薩,他就沒有現起六波羅蜜的活動,他也一樣能成就、能圓滿六波羅蜜多。什麼原因呢?

  「由于聖教得勝解故,及由愛重,隨喜,欣樂諸作意故」,所以他能夠有這樣的境界。因爲得無生法忍、悟入唯識性的這位菩薩,他是「由于聖教得勝解故」,因爲他對于六波羅蜜多的聖教,佛開導菩薩修習六波羅蜜多的這個法門,他對這個法門「得勝解故」,他成就了特別有力量的信解心,特別有力量的信解。或是這個布施波羅蜜也得大功德,得什麼什麼功德,乃至般若波羅蜜有什麼什麼功德,佛這樣的開示,他有深刻的信解、有力量的信解心,這是一個原因,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譬如說我們感覺到自己愚蠢,才覺悟到智慧的重要,這時候就歡喜去求智慧;如果是我感覺我的智慧很大了,那再去求智慧這個心情就不多了。那麼也因爲聖人,得無生法忍以後是聖人,聖人對于佛的恭敬心是特別強的,和我們凡夫不同,我們凡夫也能夠對于佛菩薩有信心,但是不能和聖人比。那麼聖人對于佛陀的恭敬心特別強,所以佛所開導修行的法門他這個信心也特別強,這個特別強的心情是他圓滿六波羅蜜多的一個力量,一個動力,「得勝解故」。

  「及由愛重」,這個「愛重」,前面說愛重作意、隨喜作意、欣樂作意。這個愛重作意就是這個法門能夠成就這麼大的功德,他對這個法門這個愛敬,愛樂、恭敬、尊重的心情也特別強,這個人。他看見得無生法忍的聖人和我們凡夫很多的地方不同,這個聖人他能與大菩薩通消息,就是雖然他現在還在凡夫世界,但是他能同大菩薩隨時能有來往。初得無生法忍的聖人,雖然他現在還是有漏的身體,還是個苦惱的境界,但是他能和佛菩薩來往,他就感覺佛菩薩成就了六波羅蜜的功德,真是太好了!所以他就對這個法門非常的愛重,愛重這個六波羅蜜多。「隨喜」,「隨喜」是說別的人,十方世界的這些大菩薩,他們在修這六種波羅蜜多的時候,他心裏面歡喜、贊歎,能有這種心情。

  「欣樂諸作意」,還有「欣樂」,「欣樂」就是這位菩薩看見佛的境界,這個六波羅蜜多所成就的功德的偉大,看見這些大菩薩能這樣修行六波羅蜜多,他就特別地歡喜,希望自己和一切佛教徒大家都成就這種功德,這叫做「欣樂作意」。就是「愛重」作意、「隨喜」作意、「欣樂諸作意故,恒常無間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所以他就是不需要特別地力勵地勉強自己,他就能「恒常無間」,長時期地、不間斷地「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他就能這樣做。恒常不間斷地、長時期地「方便修習」,與修習「六種波羅蜜多」的方便常能夠相應不離。這個「方便」是個善巧的意思,善巧是什麼?其實就是智慧。方便善巧的智慧,他用這個智慧常常去修習這六波羅蜜多而不間斷,相應不離,所以他的六波羅蜜多「速得圓滿」,很快地就圓滿了。那麼這是說我們凡夫要修行六波羅蜜多就不是那麼樣的容易,要「現起加行」,自己勉強自己才能去做功德。若是入了聖位的…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