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P11

  ..續本文上一頁善是有功德的。或者是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那麼應該有這麼一個次第。如果說了一大堆的佛法,沒有勸人爲善的意思,沒有這個意思,那還是有點事情,也還是有一點事情的。

  第二就是「財施」。這個「法施」是思想上的事情,來糾正人思想上的錯誤,使令他得到正知正見,能解脫生死之苦,能得到涅槃的安樂,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財施」,這是枝末上的事情,就是這個衆生重要的錯誤是思想上的問題,但是生活上的困難也應該照顧,也應該照顧,所以菩薩也做財施,使令你生活上沒有困難,那麼身安再心安,然後學習佛法。如果只是財施而沒有法施呢,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爲財施只是暫時的,就像吃飯的時候,消化了以後,你早餐吃完了還要吃午餐,今天吃完飯明天還是要吃飯,不然的話不行。那麼這個法施,你若能夠在佛法上有所修學,得成聖道,那麼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決了,根本上解決了。所以財施是個臨時性的事情。

  「叁、無畏施」,「無畏施」,就是有什麼災難的事情,有什麼意外的災難,天災人禍,那麼衆生心情恐怖,那麼菩薩能予以安慰,使令他心得安隱,那麼就叫做「無畏施」。《普門品》上面前一段有水難、火難、盜賊難、鬼難,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能夠得到靈感,能消除這七種災難,種種的事情。後一段呢,「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那麼就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最重要的。那麼前面這七難也包括這無畏施在裏頭,所以這個《普門品》我們簡單地說,也可以說是就是叁種布施:法施、財施、無畏施。

  

  「戒叁品者,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

  這個「戒叁品」,這個戒的差別,戒是個總名,這裏邊有叁種不同。第一個就是「律儀戒」,這個「律儀戒」,這個「律儀」,就是沒有過失叫做「律儀」。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爲、發出來的語言都要清淨,不要有過失,那麼這一方面就叫做「律儀戒」。你能防護清淨,能遠離一切過失,那麼就叫做「律儀戒」,就是諸惡莫作了。五戒也好,八戒也好,乃至菩薩的比丘、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戒,都叫做「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這個只是沒有罪過固然是很好了,但是還是不足的,還應該「攝善法戒」。攝者積集也,積集一切善法,做種種利益人的功德,這上面有止善、有作善。「律儀戒」就是止善,止一切惡就是善;這個「攝善法戒」就是作善,做種種利益人的事情。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給人方便,善法多得很,隨時都有善法。那麼或者是六波羅蜜也就是善法,做種種利益人的事情,「攝善法戒」。這個就是在比丘戒裏面也是有,但是在菩薩戒裏面是最明顯了,譬如說我們受這個八關齋戒,八關齋戒那麼也就是止一切……表面上是止一切惡,但是他告訴你受八關齋戒的人這一天最好是在寺院裏面住,寺院裏面住就和出家的人一樣,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乃至念死,修止觀,修學止,修止修觀,這樣栽培無漏的善根。這樣說呢,一方面受戒止一切惡,同時也栽培了善根,就是生善。有的受了八關齋戒只是止惡,而沒有去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去栽培善根,那就是不具足,有一點不具足的。

  「叁、饒益有情戒」,這個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是自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饒益有情戒」,就是利益一切衆生了,或者用六波羅蜜去利益一切衆生,或者做種種善事利益一切衆生,那麼這樣子就是圓滿了。這是戒的叁品,叁種。

  

  「忍叁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叁、谛察法忍。」

  這是忍的叁品。這個忍的叁品是什麼呢?一是「耐怨害忍」,「耐」就是忍耐,「怨害」就是這個怨家來傷害你,你能忍得住。就是一切有情,這個有情方面,你菩薩度化衆生,而衆生還要傷害你,你要忍得住,你不要動怒,能夠這樣子,這是一個忍。

  「二、安受苦忍」,「安受苦忍」呢,就是菩薩在度化衆生的時候、修種種善法的時候,自己本身也會有疲苦,有疲勞的辛苦,也有這種事情。這個「安受苦忍」,我們這個肉身的菩薩,凡夫這個有漏業招感的這個果報當然有苦的,有疲苦,或者是老,或者是病,或者做種種事情會有辛苦、疲勞。就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第八地以上是法身菩薩,初地到七地還是肉身菩薩,這個肉身菩薩這個身體也還是有老病,也還是做事有疲勞,當然和凡夫菩薩不同。那麼或者饑寒,饑渴、寒熱各式各樣的事情,那麼你要能受得了,這法身菩薩沒有這回事,法身菩薩沒有這回事,沒有說辛苦了,沒有這回事情,但是他也從這個地方經過的。

  「叁、谛察法忍」,「谛察法忍」是前兩種忍的依止處。你爲什麼能「耐怨害忍」?爲什麼能「安受苦忍」呢?就因爲「谛察法」的關系,就是深刻地、審思地、認真地觀察諸法實相,這樣你安住不動,安住在第一義谛上不動,叫做「谛察法忍」。可是耐怨害的時候,這個怨家來傷害你的時候,你能谛察法的時候,你就能忍得住,你才能忍得住的。安受苦忍也是,你若是審谛地觀察諸法實相,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畢竟空寂的,心能安住在畢竟空寂上,你就安受苦,苦來的時候你心裏面沒有事。譬如說你打般舟七,或者打叁年的禅七,一直地這樣修行也是疲苦,如果你心住在第一義谛上就沒有事,這個心情就會好一點,心情會好一點的。譬如說是這個坐在那裏腿疼,腿疼你若能觀察照見五蘊皆空,心住在無住的境界上面,心無所住的時候,這個身體的痛,這個腿的痛就輕,就會輕一點,所以這個「谛察法忍」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的依止處。從這一方面來看呢,菩薩長時期地在生死裏流轉度化衆生能受苦,應該是斷煩惱的菩薩,應該是斷煩惱的菩薩,而不是說一點煩惱沒有斷而能有這麼大的忍力。這個《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是說過這件事的,說過這件事,一定是要斷煩惱。那若從這個地方看呢,所以凡夫發菩提心也是對的,但是你先努力修行,應該是對的。

  

  「精進叁品者,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叁、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

  這個「被甲精進」,這個「甲」是什麼呢?就是古代的時候這個軍隊同敵人做戰的時候,這個身體被上盔甲,古時代的那種,那麼是保護身體的安全的,叫被甲。這是一個譬喻,譬喻什麼呢?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你也要被上甲,什麼甲呢?就是願,堅定的意願,大願,大誓莊嚴,用這個偉大的願力來莊嚴你的菩提心。就是我願意修這個難行的苦行去度化衆生,我不怕難,要有這樣的願,那就叫做「被甲精進」,有堅定的意願。我發了這個願,我一定是要這樣做,我不怕難的,所以叫「被甲精進」,就是願。

  「二、加行精進」,「加行」是什麼呢?就是采取行動了。你發了願要行六波羅蜜廣度衆生,這時候就開始行動了,叫「加行」。這個「加」,就是一次又一次地、不斷地,叫做「加」,就是努力的意思。努力地而不懈怠去修這個六波羅蜜廣度衆生,叫「加行」,不懈怠,「加行精進」。

  「叁、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這叁句,最後這個精進有叁句。第一個是「無怯弱」精進,「無怯弱」什麼意思呢?你去修這個六波羅蜜去度化衆生的時候,本身有問題了,自己本身有問題,或者是來了病痛了,或者疲勞了,或者是怎麼樣,「無怯弱」,你心裏面還是不退怯的,不恐怖,我一定要做成功這件事,那麼叫做「無怯弱」。

  「無退轉」呢?你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遭遇到很大的困難,衆生怎麼樣的傷害你、逼惱你,就前面那個耐怨害忍、安受苦忍這有點相似。那這樣子的時候,而這個菩薩不退轉,他的這個強大的意願要去廣度衆生,還是不退下來的,他的行動還是繼續向前進,繼續做修六波羅蜜,不退轉。

  「無喜足精進」,如果你能常時期地「被甲精進」、「加行精進」「無怯弱」精進、「無退轉」精進,那你一定會有成就的,成就還沒有圓滿,沒有圓滿你不會得少爲足,「無喜足」,不要因爲小小的成就就滿意了,就停下來了,那就叫做「喜足精進」,現在「無喜足」,我不知足,我一定要得無上菩提,沒得無上菩提我不會停下來的,這叫「無喜足精進」。

  這個佛法,你看佛菩薩開導衆生的修行的法門,說得非常圓滿,「被甲精進」是願,這個「加行精進」是行,這個「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就是你遭遇到各式各樣的情況的時候,你心裏面不退轉,繼續地修行六波羅蜜,一直到無上菩提,這個精進波羅蜜是這樣的。

  

  「靜慮叁品者,一、安住靜慮,二、引發靜慮,叁、成所作事靜慮。」

  這個「靜慮」也有叁種差別,叁類,叁種品類。第一個是「安住靜慮」,「安住靜慮」就是學習這個奢摩他成功了,成功了達到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成功了。這個其他的《大毗婆沙論》,《俱舍論》也名之爲叫做現法樂住,就是現在的色受想行識有一個安樂住,一入了這個禅定,入了這個靜慮裏面非常地快樂,有輕安樂,入了第四禅就是去掉了輕安樂了,那麼安住在這個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裏面,這個靜慮。

  我們說這個六波羅蜜裏邊的這個禅波羅蜜,就是指色界四禅說的,就是指色界四禅說的。色界四禅,這個禅是通于世間的,但是在《大般若經》裏面有提到,這一切的佛菩薩這些無漏的殊勝的功德都是在禅定裏面成就的,都是在禅定裏面成就,而不是在散亂心裏面成就的,所以這個禅波羅蜜,這個禅是波羅蜜了,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多努力地學習禅,常常靜坐,學習禅,學習禅當然要有耐心煩,就是這個安受苦忍,你要忍耐一點,你長時期靜他慢慢慢慢他就會有成就。因爲我們久遠以來這個心裏面就是亂,你現在反其道而行,不要亂,當然是難的,當然是不容易,但是你慢慢地耐心地調,他還是可以的,他還是能調轉,因爲他本身都是不固定的,不是…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