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所成就的善根布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的,就是人天的「胜果异熟」,殊胜的果报。若在《般若经》上的意思呢,也有个无相的意思,就是这么多的善根也都是无相的,一切众生也是无相的,那么就是无相的回向了,那么就名之为「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广大的意愿,这是大慈悲心的活动。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
这是第六「纯善意乐」,纯净的善法,表示这里面没有其它的恶法、染污法的夹杂。「又说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成的「善根」,「共诸有情」,就是这个善根不是菩萨自己私有的,与一切众生共有的。那么这样的善根做什么用途呢?「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把它回转过来,不求世间的人天果报,也不求二乘人的涅槃,去求什么呢?「求无上正等菩提」,就是愿与一切众生齐成佛道,这样的回向,「是名菩萨纯善意乐」,就是清净的善法。这是对比前面那个「大志意乐」说的,「大志意乐」是以「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回向一切有情令得可爱的果报,人天的果报;人天的果报虽然也是一切众生所爱,但是不是清净。这个众生自己修学善法,或者由菩萨的加持修学善法,得到了人天的果报的时候,就是放逸,就会又引起来很多的烦恼,又去造作了很多的罪过,那么虽然是得到了可爱的果报,但是并不理想,有很多的罪过。那么现在菩萨呢,不!有这个纯善的意乐,令他得无上菩提果,这样子一点过失也没有,所以叫做「纯善意乐」。
我们佛教徒也常常地会开导众生修学善法,做种种功德,当然这是很好,不要做恶事,做恶事到三恶道去是不好,我们劝他学善法,不要到三恶道。但是你若不教导他般若波罗蜜,就是间接地到三恶道去,因为一般的众生这个贪瞋痴这种烦恼,没有佛法的般若波罗蜜是没有办法对治的。那么他若做了功德的时候,他就是到人天里面享受福报,人天的享受福报,多数的人还是在人间享受福报,生天的人还是比较少,所以人间享受福报的人,这种有些福德的人干什么?我们看看报纸就知道,这些有点能力的人,能力强一点,有点福报的人,他们就是那样放逸,放逸将来干什么?将来就是到三恶道去了,就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佛教徒是应该劝人学习善法,但是也应该劝导众生学习般若波罗蜜,学习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劝他往生阿弥陀佛国也是好,这样子才能够离苦得乐。我们提倡人间净土是对的,但是你若弄巧成拙的时候,人间还是秽土,并不是净土,我看是有这种危险性。所以这上最后呢,就是「是名菩萨纯善意乐」。
「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
前面说这六种意乐,这六种意乐说完了,这底下做一个结束。「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如是」就是前面这六段文,这六段文就是菩萨所修的六种意乐,这六种意乐在三种作意里面属于哪一种呢?「所摄爱重作意」,是属于这里的。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作意。」
我刚才说我们劝人修善很好,但是还有问题,应该劝他们持戒、劝他们修学般若波罗蜜。你劝他们修善还是容易,六波罗蜜里边第一个是布施波罗蜜,修布施波罗蜜比较容易。你布施一点去造个医院,造个学校,种种的这些社会上的事情顺乎人情,能随顺人的心情,还比较容易做。但是你若让他持戒、让他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难,让他学习佛法难,这事不容易。那么在菩萨教化众生的观点看,也还是要先劝他修布施,然后就有持戒的可能,逐渐地修学般若波罗蜜,所以这个布施波罗蜜还是很重要。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又这些诸大菩萨他们对于其他的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深深地随顺欢喜赞叹,能这样。不像我们凡夫不行,凡夫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因为烦恼没有断,有的时候就有嫉妒心,障碍别人修学善法;这个善法若是我修可以,若别人修就有问题,这个凡夫就是这样子。那么若是自己相信因果的时候,若认真地来对待自己的话,自己有这种心情的时候,赶快忏悔,在佛前忏悔;自称名字,我怎么怎么地,我妙境生嫉妒心了,愿菩萨慈悲帮助我,消灭我的嫉妒心。你忏悔几次,他就会好一点,这个嫉妒心就不起了,种子还是有的,嫉妒心不起了,他就自在的多。而那些大菩萨不是,大菩萨不是凡夫菩萨,对于其他菩萨所修的无量善根「深心随喜」,真诚地发欢喜心。「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作意」,这样子这是菩萨随喜的作意,前面是爱重作意,这是随喜作意,这个随喜作意也包括那六种意乐的。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这是第三段,说明这个欣乐作意,什么叫做「欣乐作意」?就是深深的意乐,「欣乐一切有情」,就是欢喜爱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欢喜一切有情也能具足六种意乐的去修这六波罗蜜,就是这样意思。「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也希望自己,也深深地愿自己「与此六种到彼岸修」,用六种意乐修到彼岸的六波罗蜜,「恒不相离」,常常时、恒恒时与这样的善法不相舍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这中间常不舍离善法。「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这是结束这段文,菩萨能够有六种意乐所摄的欣乐作意。
一个是爱重作意,一个是随喜作意,一个欣乐作意,我们也这样子学习。这个其他的文上有所谓善法欲,就是欢喜学习善法,这样的欢喜心要常常有。虽然我现在没有做,但是有欢喜心,我愿意去做善法,要养成这样的心理。那么别人修学善法的时候,自己生欢喜心,自己常愿意大家都能有善法功德,常常的在佛前发愿,我愿意有这样的作意,也是很好。
「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己,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前面这几段文是说这个三种作意的六种意乐,能这样修的一种相貌,这底下表示得到好处,但是分两种人。「若有闻此」,假设有一个众生听到了「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听到了这样的法门,听到了菩萨有这样的功德以后。「但当能起一念信心」,他只是,他应当,他只是发起了一念清净的信心,相信有这件事,相信大菩萨能这样做,他们是能这样修行,相信凡夫的菩萨也能发心修习,你能够有这样清净的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还能够,就这个人,这个凡夫他有这一念信心,他就能发生无量无边的福德聚,能得大福德,能有这种好处。「诸恶业障亦当消灭」,至于以前造了很多的罪过,用嫉妒心造的罪过,或者是其他的贪瞋痴的烦恼造的罪过,这些罪过还没有得果报,那么你现在能有信心的时候,「亦当消灭」,也就把那个诸恶业当消灭了,就是不得果报了。「何况菩萨」,何况真实修行这三种作意的六种意乐呢?那个菩萨的功德有多大呢?这功德是更大了。
己、差别
「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
这是第六段,甲乙丙丁戊己,「差别」,我们有的时候也可能会打妄想,就是思惟我们凡夫日常生活表现于身语的,或者藏于内心的这种情况,凡夫自己能知道自己。对于圣人,对于阿罗汉、对于大菩萨他们一天都做什么事情,是怎么个情形?我们不知道,但是你若读这个经论的时候才知道,喔,这个大菩萨是这样子的,他们是这样子大慈大悲大智慧修学六波罗蜜,是这样的相貌。那么我们能这样子去学习,从经论上的学习,知道这些圣人的事情,发欢喜心,就有很多功德了。这以下是第六段,说到「差别」。
「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就是布施波罗蜜多,布施是个总说的,就是「名、义、自性」这时候是自性。还有「差别」呢,是什么样子呢?乃至到般若波罗蜜多他有什么差别呢?我们怎么可以知道呢?这是问,底下回答。
「应知一一各有三品。」
这是总说。我们应该知道每一个波罗蜜,个个的波罗蜜都是有三类差别的。底下别说。
「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
就是有这三种差别。这个「法施」,就是用清净心为人宣说正法,宣说佛法,那么叫做「法施」。这个「法施」,就是哀愍众生的愚痴,不明白善恶果报,不明白世间、出世间的缘起,迷惑颠倒流转生死的这种境界,那么用佛法来开导他。我有一次听见一个法师也等于说是批评另一个法师,为人讲开示的情况。当然他也没有说名字,没有说名字,可是我也是明白了是说谁。那么他的意见是说什么呢?譬如说是我们为人说法,我们是正面的介绍佛法,也可能会提到孔夫子,老庄,也可能提到耶稣,或者是提到其他的宗教,怎么怎么说。说完了就完了,没有再加以分别,那么这个法师就表示意见,说这样子你是宣传佛教呢,你是宣传耶稣教呢?你穿著出家人的衣服,以佛教法师的面目为人介绍佛法的时候,你不能表示出来你的正面的宗旨,就是这位法师来评论另一位法师为人说法的这个情形。我听见了这句话,我同意,我同意这个态度。我们介绍佛法的时候,一定是赞叹佛法,一定是赞叹佛法是最殊胜的,那么使令听开示的人有一个目标,有一个一定的方向,「我要信佛,我要相信佛教」,应该这样说,这样说才是对。所以这个「法施」,我们做法的布施的时候,这个法的布施呢,这个应该还是可以这样说,劝人为善,劝人知道你做种种恶事是有罪过的,你若做…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