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P10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所成就的善根布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的,就是人天的「勝果異熟」,殊勝的果報。若在《般若經》上的意思呢,也有個無相的意思,就是這麼多的善根也都是無相的,一切衆生也是無相的,那麼就是無相的回向了,那麼就名之爲「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勝果異熟,是名菩薩大志意樂」,廣大的意願,這是大慈悲心的活動。

  

  「又諸菩薩複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純善意樂。」

  這是第六「純善意樂」,純淨的善法,表示這裏面沒有其它的惡法、染汙法的夾雜。「又說菩薩複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成的「善根」,「共諸有情」,就是這個善根不是菩薩自己私有的,與一切衆生共有的。那麼這樣的善根做什麼用途呢?「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把它回轉過來,不求世間的人天果報,也不求二乘人的涅槃,去求什麼呢?「求無上正等菩提」,就是願與一切衆生齊成佛道,這樣的回向,「是名菩薩純善意樂」,就是清淨的善法。這是對比前面那個「大志意樂」說的,「大志意樂」是以「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回向一切有情令得可愛的果報,人天的果報;人天的果報雖然也是一切衆生所愛,但是不是清淨。這個衆生自己修學善法,或者由菩薩的加持修學善法,得到了人天的果報的時候,就是放逸,就會又引起來很多的煩惱,又去造作了很多的罪過,那麼雖然是得到了可愛的果報,但是並不理想,有很多的罪過。那麼現在菩薩呢,不!有這個純善的意樂,令他得無上菩提果,這樣子一點過失也沒有,所以叫做「純善意樂」。

  我們佛教徒也常常地會開導衆生修學善法,做種種功德,當然這是很好,不要做惡事,做惡事到叁惡道去是不好,我們勸他學善法,不要到叁惡道。但是你若不教導他般若波羅蜜,就是間接地到叁惡道去,因爲一般的衆生這個貪瞋癡這種煩惱,沒有佛法的般若波羅蜜是沒有辦法對治的。那麼他若做了功德的時候,他就是到人天裏面享受福報,人天的享受福報,多數的人還是在人間享受福報,生天的人還是比較少,所以人間享受福報的人,這種有些福德的人幹什麼?我們看看報紙就知道,這些有點能力的人,能力強一點,有點福報的人,他們就是那樣放逸,放逸將來幹什麼?將來就是到叁惡道去了,就是這麼回事。所以我們佛教徒是應該勸人學習善法,但是也應該勸導衆生學習般若波羅蜜,學習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勸他往生阿彌陀佛國也是好,這樣子才能夠離苦得樂。我們提倡人間淨土是對的,但是你若弄巧成拙的時候,人間還是穢土,並不是淨土,我看是有這種危險性。所以這上最後呢,就是「是名菩薩純善意樂」。

  

  「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

  前面說這六種意樂,這六種意樂說完了,這底下做一個結束。「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如是」就是前面這六段文,這六段文就是菩薩所修的六種意樂,這六種意樂在叁種作意裏面屬于哪一種呢?「所攝愛重作意」,是屬于這裏的。

  

  「又諸菩薩于余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深心隨喜,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作意。」

  我剛才說我們勸人修善很好,但是還有問題,應該勸他們持戒、勸他們修學般若波羅蜜。你勸他們修善還是容易,六波羅蜜裏邊第一個是布施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比較容易。你布施一點去造個醫院,造個學校,種種的這些社會上的事情順乎人情,能隨順人的心情,還比較容易做。但是你若讓他持戒、讓他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就難,讓他學習佛法難,這事不容易。那麼在菩薩教化衆生的觀點看,也還是要先勸他修布施,然後就有持戒的可能,逐漸地修學般若波羅蜜,所以這個布施波羅蜜還是很重要。

  「又諸菩薩于余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深心隨喜」,又這些諸大菩薩他們對于其他的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深心隨喜」,深深地隨順歡喜贊歎,能這樣。不像我們凡夫不行,凡夫這個發菩提心的菩薩因爲煩惱沒有斷,有的時候就有嫉妒心,障礙別人修學善法;這個善法若是我修可以,若別人修就有問題,這個凡夫就是這樣子。那麼若是自己相信因果的時候,若認真地來對待自己的話,自己有這種心情的時候,趕快忏悔,在佛前忏悔;自稱名字,我怎麼怎麼地,我妙境生嫉妒心了,願菩薩慈悲幫助我,消滅我的嫉妒心。你忏悔幾次,他就會好一點,這個嫉妒心就不起了,種子還是有的,嫉妒心不起了,他就自在的多。而那些大菩薩不是,大菩薩不是凡夫菩薩,對于其他菩薩所修的無量善根「深心隨喜」,真誠地發歡喜心。「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作意」,這樣子這是菩薩隨喜的作意,前面是愛重作意,這是隨喜作意,這個隨喜作意也包括那六種意樂的。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亦願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不相離,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這是第叁段,說明這個欣樂作意,什麼叫做「欣樂作意」?就是深深的意樂,「欣樂一切有情」,就是歡喜愛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歡喜一切有情也能具足六種意樂的去修這六波羅蜜,就是這樣意思。「亦願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不相離」,也希望自己,也深深地願自己「與此六種到彼岸修」,用六種意樂修到彼岸的六波羅蜜,「恒不相離」,常常時、恒恒時與這樣的善法不相舍離。「乃至安坐妙菩提座」,一直到成就無上菩提,這中間常不舍離善法。「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這是結束這段文,菩薩能夠有六種意樂所攝的欣樂作意。

  一個是愛重作意,一個是隨喜作意,一個欣樂作意,我們也這樣子學習。這個其他的文上有所謂善法欲,就是歡喜學習善法,這樣的歡喜心要常常有。雖然我現在沒有做,但是有歡喜心,我願意去做善法,要養成這樣的心理。那麼別人修學善法的時候,自己生歡喜心,自己常願意大家都能有善法功德,常常的在佛前發願,我願意有這樣的作意,也是很好。

  

  「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己,但當能起一念信心,尚當發生無量福聚,諸惡業障亦當消滅,何況菩薩!」

  「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已」,前面這幾段文是說這個叁種作意的六種意樂,能這樣修的一種相貌,這底下表示得到好處,但是分兩種人。「若有聞此」,假設有一個衆生聽到了「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已」,聽到了這樣的法門,聽到了菩薩有這樣的功德以後。「但當能起一念信心」,他只是,他應當,他只是發起了一念清淨的信心,相信有這件事,相信大菩薩能這樣做,他們是能這樣修行,相信凡夫的菩薩也能發心修習,你能夠有這樣清淨的信心。「尚當發生無量福聚」,還能夠,就這個人,這個凡夫他有這一念信心,他就能發生無量無邊的福德聚,能得大福德,能有這種好處。「諸惡業障亦當消滅」,至于以前造了很多的罪過,用嫉妒心造的罪過,或者是其他的貪瞋癡的煩惱造的罪過,這些罪過還沒有得果報,那麼你現在能有信心的時候,「亦當消滅」,也就把那個諸惡業當消滅了,就是不得果報了。「何況菩薩」,何況真實修行這叁種作意的六種意樂呢?那個菩薩的功德有多大呢?這功德是更大了。

  

  己、差別

  「此諸波羅蜜多差別雲何可見?」

  這是第六段,甲乙丙丁戊己,「差別」,我們有的時候也可能會打妄想,就是思惟我們凡夫日常生活表現于身語的,或者藏于內心的這種情況,凡夫自己能知道自己。對于聖人,對于阿羅漢、對于大菩薩他們一天都做什麼事情,是怎麼個情形?我們不知道,但是你若讀這個經論的時候才知道,喔,這個大菩薩是這樣子的,他們是這樣子大慈大悲大智慧修學六波羅蜜,是這樣的相貌。那麼我們能這樣子去學習,從經論上的學習,知道這些聖人的事情,發歡喜心,就有很多功德了。這以下是第六段,說到「差別」。

  「此諸波羅蜜多差別雲何可見」,就是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是個總說的,就是「名、義、自性」這時候是自性。還有「差別」呢,是什麼樣子呢?乃至到般若波羅蜜多他有什麼差別呢?我們怎麼可以知道呢?這是問,底下回答。

  

  「應知一一各有叁品。」

  這是總說。我們應該知道每一個波羅蜜,個個的波羅蜜都是有叁類差別的。底下別說。

  

  「施叁品者,一、法施,二、財施,叁、無畏施。」

  就是有這叁種差別。這個「法施」,就是用清淨心爲人宣說正法,宣說佛法,那麼叫做「法施」。這個「法施」,就是哀愍衆生的愚癡,不明白善惡果報,不明白世間、出世間的緣起,迷惑顛倒流轉生死的這種境界,那麼用佛法來開導他。我有一次聽見一個法師也等于說是批評另一個法師,爲人講開示的情況。當然他也沒有說名字,沒有說名字,可是我也是明白了是說誰。那麼他的意見是說什麼呢?譬如說是我們爲人說法,我們是正面的介紹佛法,也可能會提到孔夫子,老莊,也可能提到耶稣,或者是提到其他的宗教,怎麼怎麼說。說完了就完了,沒有再加以分別,那麼這個法師就表示意見,說這樣子你是宣傳佛教呢,你是宣傳耶稣教呢?你穿著出家人的衣服,以佛教法師的面目爲人介紹佛法的時候,你不能表示出來你的正面的宗旨,就是這位法師來評論另一位法師爲人說法的這個情形。我聽見了這句話,我同意,我同意這個態度。我們介紹佛法的時候,一定是贊歎佛法,一定是贊歎佛法是最殊勝的,那麼使令聽開示的人有一個目標,有一個一定的方向,「我要信佛,我要相信佛教」,應該這樣說,這樣說才是對。所以這個「法施」,我們做法的布施的時候,這個法的布施呢,這個應該還是可以這樣說,勸人爲善,勸人知道你做種種惡事是有罪過的,你若做…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