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彼修差別5
第一節、建立十地
「如是已說彼入因果,彼修差別雲何可見?」
前面已經說到「彼入因果」,說完了,這個「彼入因果」說到這個六波羅蜜,在《解深密經》上也有說到六波羅蜜也說得很詳細的,可以參考的。
這個「彼修差別」,前面說到這個六波羅蜜只分兩個階級:就是一個因中的六波羅蜜,一個果上的波羅蜜。這個因中修六波羅蜜才能夠悟入唯識性,悟入唯識性之後,就是得無生法忍之後,又有殊勝的六波羅蜜的修行,這就是到了十地,包括了十地的修六波羅蜜多,但是沒有一樣一樣地詳細說出來。現在這裏「彼修差別」,就是彼菩薩登歡喜地以後修六波羅蜜多經過十地的差別相,「雲何可見?」怎麼樣才明白呢?
「由菩薩十地。」
這個果上修六波羅蜜多的相貌,就是由菩薩入聖位之後經過十地的差別,就可以知道六波羅蜜的相貌了,就可以知道差別的相貌了。
「何等爲十?」
這底下就解釋,解釋這個十地,這以下一共是分了五科,第一節就是「建立十地」,建立這個十地的。這個十地怎麼樣安立的呢?說出他的原因來,這底下先說出十地的名字。
「一、極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那麼這是十個地,十個地,這個「地」字怎麼解釋呢?這個無性菩薩釋上面說,法無我智的分位名之爲地,法無我智的分位。這個觀一切法無我的智慧,這個智慧到初極喜地就成就了,一直到佛地才圓滿,這樣子由淺而深,他就是有了階級了,從他的淺深的次第上就分別出來十地的不同。那麼那個真如理,這個法無我智所通達的真如、所通達的法界,這個法界的理性猶如虛空是沒有分位的,不能說有深淺的不同,但是通達真如理的智慧可以有深淺,就是有明暗的不同。譬如說這個光,這個燈光它有度數,不同,燈光所照的虛空就沒有度數的不同。從這個智慧方面的深淺來建立十地的差別,那麼這是一個說法。但是在這個《瑜伽師地論》上解釋呢,「能持菩薩義,名之爲地」能持菩薩義,就是能攝持菩薩的功德;能持菩薩義,能攝持菩薩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能持者,能攝持者,就受持讀誦那個持,那就叫做地。這樣說呢,不但是能證悟真如智,能證悟法界的智慧,也包括了真如在裏邊,也包括了真如在裏邊的。因爲有能證悟真如的智,一定有所證悟真如的理的,這個如如智和如如理相應了,他就能生一切功德,能長一切功德,能持一切功德,所以叫做地,這麼講也有道理。
而在這個《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宗喀巴大師真是大智慧,他講這個「地」呢,他說是大悲心和無分別智,大悲心和無分別智和合,名之爲地;那麼就是加上一個大悲心,這話也有道理。那麼菩薩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就學習大悲心和無分別智的,一直到初歡喜地的時候,他無相的、無漏的無分別智大悲心成就了。由此無相的、無分別的根本智和大悲心再行菩薩道弘揚佛法,又生出來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菩薩所有的功德都是建立在大悲心和無分別智上面,所以叫做地。地是能生的,能生一切萬物,名之爲地。可是若加上真如也是對的,真如是一切法的依止處,這麼樣講也有道理。譬如說是我們凡夫也有這個真如的法身,但是不莊嚴,我們都是惑業苦在那染汙了這個真如理。若到成佛的時候,佛的這個真如理性有萬德莊嚴,那麼這樣說呢,這個真如也包括在內名之爲地,也是對的。那麼這個「地」是個總名字,極喜地、離垢地……這是別的名字。
「如是諸地安立爲十,雲何可見?」
說這麼多的地安立成爲十個數,他的原因怎麼能知道呢?我想知道知道,這是問。
「爲欲對治十種無明所爲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
這底下來回答這個十地的安立的一個理由。「爲欲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說是這個安立十地這是佛爲一切菩薩安立的一個位次,佛爲什麼這樣安立呢?「爲欲對治」,爲了使令菩薩修行的時候能夠消滅十種無明的障礙的關系。這個十種無明就是所對治的障,他能障礙菩薩入于法界證悟真如理的,那麼對治了,把他消滅了呢,就是證悟法界了。他是個障礙,消滅了就是沒有障礙,那麼圓滿的時候就得無上菩提了。這個「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所以要安立十地,這是簡單地這樣說,底下又問。
「所以者何」呢?「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因爲在這個有十種相貌的所知法界,就是無分別智所證悟的法界有十種相貌,在這個十相所證悟的法界上面有十種無明所治障住在那裏,在那裏依止,依止在這個法界上面,有十種無明所治障。那麼菩薩經過長期的修行,修行來斷除這個十種無明的障礙,就自然地當然就是深入地證悟了「十相所知法界」,因此建立十地,建立這個十地的。
「雲何十相所知法界?」
這個十相的所證悟的十相法界是怎麼回事情呢?這底下就提出這個問題加以解釋。
「謂初地中由遍行義;」
這底下列出來十相法界的名稱。這個「初地中」,這個初極喜地他所證悟的法界叫做「遍行」法界,或者是「遍行」真如。這個「遍行」真如上面有異生性的無明障礙,有異生性的無明作障礙,要斷除去、要遠離了異生性的無明,這個「遍行」法界才顯示出來的。這個異生性的無明,這個異生是什麼呢?在《華嚴經.十地品》,在《十地經論》上那個〈十地品〉,翻一個叫做凡夫我相障,凡夫聖人「凡夫」,我相障,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相」,但是在玄奘法師翻譯的就是翻一個異生性障。異生相對的就是凡夫,凡夫性的無明,這是什麼呢?就是執著有我,這就是無明;執著有法,那麼也叫做無明。執著有個實體性的我在這個五蘊身裏面,或者說五蘊就是我,或者是離開了五蘊才是我,那麼執著五蘊,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都有真實性,那麼這叫做法執。執著我有真實的體性,執著每一法有真實的體性,這都叫做凡夫性,這就是凡夫的我相障。而這個凡夫的我執、法執這個無明是分別生起的,分別起。
這個佛菩薩的智慧觀察衆生的煩惱就是分這麼兩大類:一個是俱生的,一個是分別起的。這個俱生的這話就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學習的,也不是聽別人講來,也不是書本上看見的,他任運地自然地就有這種煩惱,生起的這種方式就是任運地就生起了,也有所謂說是本能的,就是本能的,用這句話來解釋也可以。這個分別起的呢,那就不同,分別起的或者是聽人家講解的,或者自己從書本上學習來的,這個心裏面這樣想:「喔,這個我是這樣子,常恒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這叫做我,他有真實性的這叫我,怎麼怎麼的」,各式各樣的執著。這是由分別心,由自己主動地去觀察思惟而有這樣的執著的,這樣的我,這叫做分別我執、分別法執。現在說這個異生性無明就指這個分別性的無明說的,不是那個俱生的,不是任運而生起的那種無明。
那麼這個菩薩修這個四尋伺、四如實智,觀察名、義、自性、差別,觀察一切法唯識無義,「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那麼這個異生性障滅掉了,我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這時候也就顯示出來這個遍行的法性,遍行的法界,遍行的真如。這個遍行真如是什麼呢?這個「行」,就是一切有爲法名之爲「行」,一切的有爲法;一切有爲法都是剎那剎那變動的,所以叫做「行」。這個「遍」是普遍的意思。說是這個離一切相的這個不生不滅的法界是普遍一切有爲法的,遍在一切法,一切法都有這個真如的。就是菩薩修這個四尋伺、四如實智登地的時候,他覺悟了一切有爲法都是真如,都是法界,是這樣意思。這個「十相所知法界」,這個初地所覺悟、所證悟的就叫做遍行法界,是這樣意思。
「第二地中由最勝義;」
這個「由最勝義」,「第二地中由最勝義」,這個「最勝義」的法界是由斷除去這個邪行障而顯示的。這個十種無明,這個邪行無明,第一個無明是異生性無明,這第二個就是邪行無明。邪行無明這以下的九種無明都是屬于俱生的了,前面那個異生性的無明那是分別起的,以下的九種無明都是俱生的,任運而起的,任運而起的這個無明這是聖人的煩惱,我們凡夫雖然也有但是不太明顯,因爲分別煩惱太強了。那麼聖人,證悟初地極喜地的菩薩他還有邪行障,這個邪行障,邪行的無明是什麼呢?就是他不自覺地他的身口意叁業還有犯戒的事情,還有犯戒的事情,那就叫做邪行,就是染汙的。這個粗重的毀犯戒律的事情,當然初地菩薩都清淨了,不會毀犯,但是還有微細的犯戒的事情,是任運而起的,那叫做邪行障。而這個邪行障,邪行的無明障礙這個二地的菩薩持戒的清淨,障礙他持戒清淨,障礙他證悟這個最勝的法界,障礙他。他若繼續地修學聖道,他就斷除去這個邪行障了,那麼就成就了戒波羅蜜,戒波羅蜜多圓滿了,圓滿了他就通達這個最清淨的法界是最殊勝的,在一切法中是最殊勝的,所以叫做「由勝流義」,這個法界。由于他這位菩薩斷除去邪行無明,而證悟了最勝義的法界,所以這個名字是叫這樣子。
「第叁地中由勝流義;」
這個就是「勝流」法界,這個「勝流」法界是由第叁地菩薩他斷除去遲鈍性的無明而證悟的。遲鈍性的無明,遲鈍,這個遲鈍怎麼講呢?這位菩薩他聞思修的這一切法門,修行的法門,有的時候會忘記了。我們凡夫有這個問題,這個記憶力有時候不靈光了,本來很熟的要用的時候忽然間忘記了。現在說是這個第叁地菩薩這個聖人,這個初地菩薩、二地菩薩還有這種事情,他所聞思的法門會忘記了,就不能明記所修行的法門,有這個事情。那麼他現在由于有遲鈍性的無明,就是障礙了他去證悟這個勝流法界,…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