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P7

  ..續本文上一頁面說:「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有這句話,這可見由初地的時候也這樣修習,但是不能和八地相比。「于地地中修」,是地地中都有這五種修,應該是這樣意思。所以「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還有「熾盛修」,就是精進勇猛的修行,應該是這麼說。

  「無喜足修」,就是有多少成就的時候,還要不能知足,你不能「好了!我就到此爲止了」,那你不能成就的,一定繼續地要用功,達到無上菩提才能圓滿。這是說這個五種修。

  

  「如是五修,令諸菩薩成辦五果:」

  能使令菩薩成辦五種的成果,這五種成果是什麼呢?

  

  「謂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

  就是修這個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時候,是到了初歡喜地以後,就是達到聖位以後,達到聖位以後修奢摩他、毗缽舍那,那個奢摩他當然是像智者大師說那個體真止的境界,就止于第一義谛。當然這上面說是「集總修」是有相修,對無相來說「集總修」是有相修,當然也可以有其他的止,也不但是一個體真止,也可能有其他的止,也可以修這個數息觀也是可以,有其他的「集總修」。因爲這個初果聖人,初果聖人也修不淨觀,也是修不淨觀的,不要說我們一般的凡夫,初果、二果也修不淨觀的,所以也有事相的修行。那麼初歡喜地也和初果聖人相比,當然是超過初果聖人,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所以這個「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就是他與這個真如相應了的時候去修止觀,不管是事相修,是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都是「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這個每一念每一念,就是在止觀中的時候念念分明的這樣修行的時候,能「銷融」,就是消滅了、融解了一切的煩惱種子。

  這個「粗重」,就是煩惱的種子叫做「粗重」,粗劣沈重,他不是一個輕妙的東西,「粗重」。這個使令人會造出來種種的錯誤,使令人會有種種的過失,這種粗重的種子有這種功能。這個「依止」怎麼講呢?阿賴耶識就是粗重種子的依止處,叫「依止」;或者是種種的罪過都是以粗重的種子爲依止。那麼現在是說這位聖人他在地地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時候,念念中能破除去一切煩惱的種子,能破除煩惱種子。這個破煩惱種子這個地方在經論上也有很明白的一句話:一定要深入法性才能破除煩惱種子的,說是若是不能夠深入法性是不能夠破除煩惱種子的。所以這個非佛教徒的修行也可以成就四禅八定,但是煩惱種子不能動,你不能破壞煩惱的種子,所以怎麼樣的成就四禅八定,你有什麼神通變化,在佛教徒的觀察都是生死凡夫,還是生死凡夫,不是聖人。只有佛教徒,佛法裏面修行才有聖人,當然這是佛教徒自己這樣說,外道還是不承認這個,不過佛教是有道理的。

  「謂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這是第一個果。所以這上面的意思告訴我們修行,你有沒有修行就是你有沒有煩惱,問題在這裏。你若有煩惱,怎麼能說有修行呢?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破煩惱,你煩惱沒有了,表示你有修行,這是第一個修行的相貌,第一個果。

  

  「離種種相得法苑樂,」

  這是第二個果。這個二個果這裏邊「離種種相」,這個「相」剛才我們解釋過,你心裏面有相的時候,你心就有分別。前面有相識和見識,這個相是見識所分別的境界,你有所分別就有能分別,他們兩個是互爲伴的,不可以有相而無見,也不能說有見而無相的。現在說「離種種相」,那就是到了無分別境界了。這個時候呢,「得法苑樂」,這個「法」是什麼呢?「法」就是指諸法如說的。那麼就是離了一切種種的戲論分別,你那無分別智安住在諸法如這裏面的時候,有樂,有種種的法樂,種種的禅悅。佛教裏面說到樂呢,兩個樂:一個是法樂,一個是禅悅,這兩種樂。這個「苑」這個字是個形容詞,是形容這個法樂的。或者是這個「苑」,就是那個廣大的地方有種種的花,有種種的樹,也有種種的鳥,怎麼怎麼地,還有種種的獸,就是一個花苑,一個公園了,人到那裏面去遊覽去,心情很自在、很快樂。現在說這個修行人的時候,離種種相的時候,證悟到真如境界的時候有樂,有廣大不可思議的法樂,那麼這就是真如叁昧樂,得真如叁昧。前面「銷融一切粗重依止」是斷除去這個煩惱的種子,現在這裏是成就了真如叁昧的樂。

  

  「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

  這是第叁個果。「能正了知」,這個第叁個果呢,「能正了知」,這個「正」就是你了知的沒有錯誤,叫「正了知」。說了知是了知了,但是錯了,那不能算是正知。「能正了知周遍無量」,這個「周遍」是一切,周遍一切處;其量周遍,其數無量。「無分限相」,沒有分際也沒有界限的隔礙,沒有這種相貌。是「大法光明」,這個「大法光明」,我看就是佛所說的修多羅叫「大法」,就是文字的佛法,文字的佛法就是光明,所以叫做「大法光明」。我們說是太陽的光明,月亮的光明,日光燈的光明,或者是日月的光明,現在說佛說的法就是光明,佛說這個文字的修多羅這就是光明。那麼這是「能正了如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這個「周遍無量」是一切的意思,很多的意思。「無分限相」,是說佛說的無量無邊的修多羅是「無分限相」的,都是圓融無礙的,無障礙的境界。就是這位修行人他能夠念念地消融一切煩惱,他還能得真如叁昧樂,他還能通達無量無邊的佛法,就是這樣意思。這個通達佛法的智慧他增長了,我看這句話應該這麼講。

  

  「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

  這個通達無量無邊的佛法這種智慧是有分別的智慧,也就是後得智,也叫做如量智,如來的如,無量無邊的量,如量智就是後得智;這個「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這就是根本智,這兩個都屬于智慧。「離種種相得法苑樂」是禅定,是禅,是定。這底下這兩個果,這個第叁、第四是屬于智慧,前面那個「能正了知大法光明」那是後得智,「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這是根本智,就是如理智。

  這個「順清淨分」,這個「清淨」就是圓成實性那個離垢清淨,也就是平等法界也叫做清淨,他能順于這個清淨分。譬如說初地有這個順清淨分,二地、叁地、四地乃至到十地都有這個順清淨分。「無所分別」,順于真如,順于平等法界的那個智慧是無分別的。「無相現行」,那個智慧是離一切相的。這樣的智慧現行了,成就了,這個時候就是根本智。這兩種智慧,這是第四個果。

  

  「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這個修行,我們若是靜坐的時候,心裏面懶,不願意修毗缽舍那,就願意修奢摩他的時候呢,有可能,如果是正念沒有失掉的話,目的是希望得禅定。我們不修毗缽舍那,就修奢摩他的話,心裏面老想要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目的是在那裏,所以修這個無分別,心裏面無分別住,明靜無分別住。但是若修毗缽舍那的話呢,他的目的就想要見到法性理,見到真如理,見到諸法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見那個諸相的非相,即見如來;那個就是法身,就是法身的境界。這樣子呢,修奢摩他是幫助毗缽舍那的,所以修毗缽舍那的目的是爲見到法身的真如理,是這樣意思。可是初地也有這種境界,初地、二地乃至到第十地都是有這個境界,但是他修的時候呢,目的是「爲令法身圓滿成辦」,就是希望自己的修行能夠有進步,能令這個諸法如能圓滿地成辦,而不是一部份,不是的,不是一部份。這個世親釋上面說,圓滿是第十地,到佛地的時候成辦。這兩個字這個界限是這樣的。

  這樣說呢,這個第叁個「能正了如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第四個「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這兩個屬于智慧。「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爲令法身圓滿成辦」這是理,這是如如理,這是理性的果。第五個果是「爲令法身圓滿成辦」,這是第五個果。第五個果那麼就是法身,第叁、第四就是般若,那麼「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離種種相得法苑樂」這就是解脫;一個解脫德,般若德,法身德。這個天臺智者大師常好用叁德來配合的,這也可以這麼說。

  「能正攝受後後勝因」,這是總結這一段文。你由初地乃至到第十地,前前諸地所修行的能證攝受後後諸地的勝因。這個「攝受」也就是成就的意思,前前的修因就是證得後後諸地的勝因。初地就是二地的因,二地就是叁地的因,乃至九地就是第十地的因,第十地就是佛地的因,所以「能正攝受後後勝因」,前前能夠攝受後後,那麼逐漸地你就功德圓滿了。所以叫做「如是五修,令諸菩薩成辦五果」,能夠成辦這麼多的功德。這是第四節「辦修習」,「修此諸地,雲何可見?」第一項這是「修止觀」。地地中修止觀呢,這裏有五修和五果的不同,這樣子。

  

  第二項、修十度

  「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

  前面第一項是「修止觀」,有五修、五果。現在第二項「修十度」,修十波羅蜜。

  「由增勝故」,這個「增勝」這個意思呢,就是你所修的功德很多很多,但是某一種功德特別強盛,特別殊勝,那麼這個「增勝」就是這樣意思。「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初地修布施波羅蜜多特別增勝,特別殊勝,特別多,特別殊勝,修布施波羅蜜多修得特別多,也特別殊勝。二地修戒波羅蜜多,叁地就修忍波羅蜜多,乃至到第十地是修智波羅蜜多。那麼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這是約增勝說的。若是約他所修的,只要他修了,由總相來說呢,每一地都修六波羅蜜多,每一地都修十波羅蜜多的,不只是一種。但是約增勝說呢,就說一種,這樣意思。

  

  「于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先已說。」

  這底下要解釋這個十波羅蜜,先簡別一下。在前六地,初歡喜地到第六現前地,他所修的六波羅蜜多「如先已說」,如前面「彼入因果」分裏面已經說過了,那個「十門分…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