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说:「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有这句话,这可见由初地的时候也这样修习,但是不能和八地相比。「于地地中修」,是地地中都有这五种修,应该是这样意思。所以「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还有「炽盛修」,就是精进勇猛的修行,应该是这么说。
「无喜足修」,就是有多少成就的时候,还要不能知足,你不能「好了!我就到此为止了」,那你不能成就的,一定继续地要用功,达到无上菩提才能圆满。这是说这个五种修。
「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
能使令菩萨成办五种的成果,这五种成果是什么呢?
「谓念念中销融一切粗重依止,」
就是修这个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时候,是到了初欢喜地以后,就是达到圣位以后,达到圣位以后修奢摩他、毗钵舍那,那个奢摩他当然是像智者大师说那个体真止的境界,就止于第一义谛。当然这上面说是「集总修」是有相修,对无相来说「集总修」是有相修,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止,也不但是一个体真止,也可能有其他的止,也可以修这个数息观也是可以,有其他的「集总修」。因为这个初果圣人,初果圣人也修不净观,也是修不净观的,不要说我们一般的凡夫,初果、二果也修不净观的,所以也有事相的修行。那么初欢喜地也和初果圣人相比,当然是超过初果圣人,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所以这个「念念中销融一切粗重依止」,就是他与这个真如相应了的时候去修止观,不管是事相修,是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都是「念念中销融一切粗重依止」,这个每一念每一念,就是在止观中的时候念念分明的这样修行的时候,能「销融」,就是消灭了、融解了一切的烦恼种子。
这个「粗重」,就是烦恼的种子叫做「粗重」,粗劣沉重,他不是一个轻妙的东西,「粗重」。这个使令人会造出来种种的错误,使令人会有种种的过失,这种粗重的种子有这种功能。这个「依止」怎么讲呢?阿赖耶识就是粗重种子的依止处,叫「依止」;或者是种种的罪过都是以粗重的种子为依止。那么现在是说这位圣人他在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时候,念念中能破除去一切烦恼的种子,能破除烦恼种子。这个破烦恼种子这个地方在经论上也有很明白的一句话:一定要深入法性才能破除烦恼种子的,说是若是不能够深入法性是不能够破除烦恼种子的。所以这个非佛教徒的修行也可以成就四禅八定,但是烦恼种子不能动,你不能破坏烦恼的种子,所以怎么样的成就四禅八定,你有什么神通变化,在佛教徒的观察都是生死凡夫,还是生死凡夫,不是圣人。只有佛教徒,佛法里面修行才有圣人,当然这是佛教徒自己这样说,外道还是不承认这个,不过佛教是有道理的。
「谓念念中销融一切粗重依止」,这是第一个果。所以这上面的意思告诉我们修行,你有没有修行就是你有没有烦恼,问题在这里。你若有烦恼,怎么能说有修行呢?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破烦恼,你烦恼没有了,表示你有修行,这是第一个修行的相貌,第一个果。
「离种种相得法苑乐,」
这是第二个果。这个二个果这里边「离种种相」,这个「相」刚才我们解释过,你心里面有相的时候,你心就有分别。前面有相识和见识,这个相是见识所分别的境界,你有所分别就有能分别,他们两个是互为伴的,不可以有相而无见,也不能说有见而无相的。现在说「离种种相」,那就是到了无分别境界了。这个时候呢,「得法苑乐」,这个「法」是什么呢?「法」就是指诸法如说的。那么就是离了一切种种的戏论分别,你那无分别智安住在诸法如这里面的时候,有乐,有种种的法乐,种种的禅悦。佛教里面说到乐呢,两个乐:一个是法乐,一个是禅悦,这两种乐。这个「苑」这个字是个形容词,是形容这个法乐的。或者是这个「苑」,就是那个广大的地方有种种的花,有种种的树,也有种种的鸟,怎么怎么地,还有种种的兽,就是一个花苑,一个公园了,人到那里面去游览去,心情很自在、很快乐。现在说这个修行人的时候,离种种相的时候,证悟到真如境界的时候有乐,有广大不可思议的法乐,那么这就是真如三昧乐,得真如三昧。前面「销融一切粗重依止」是断除去这个烦恼的种子,现在这里是成就了真如三昧的乐。
「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
这是第三个果。「能正了知」,这个第三个果呢,「能正了知」,这个「正」就是你了知的没有错误,叫「正了知」。说了知是了知了,但是错了,那不能算是正知。「能正了知周遍无量」,这个「周遍」是一切,周遍一切处;其量周遍,其数无量。「无分限相」,没有分际也没有界限的隔碍,没有这种相貌。是「大法光明」,这个「大法光明」,我看就是佛所说的修多罗叫「大法」,就是文字的佛法,文字的佛法就是光明,所以叫做「大法光明」。我们说是太阳的光明,月亮的光明,日光灯的光明,或者是日月的光明,现在说佛说的法就是光明,佛说这个文字的修多罗这就是光明。那么这是「能正了如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这个「周遍无量」是一切的意思,很多的意思。「无分限相」,是说佛说的无量无边的修多罗是「无分限相」的,都是圆融无碍的,无障碍的境界。就是这位修行人他能够念念地消融一切烦恼,他还能得真如三昧乐,他还能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就是这样意思。这个通达佛法的智慧他增长了,我看这句话应该这么讲。
「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
这个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这种智慧是有分别的智慧,也就是后得智,也叫做如量智,如来的如,无量无边的量,如量智就是后得智;这个「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这就是根本智,这两个都属于智慧。「离种种相得法苑乐」是禅定,是禅,是定。这底下这两个果,这个第三、第四是属于智慧,前面那个「能正了知大法光明」那是后得智,「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这是根本智,就是如理智。
这个「顺清净分」,这个「清净」就是圆成实性那个离垢清净,也就是平等法界也叫做清净,他能顺于这个清净分。譬如说初地有这个顺清净分,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十地都有这个顺清净分。「无所分别」,顺于真如,顺于平等法界的那个智慧是无分别的。「无相现行」,那个智慧是离一切相的。这样的智慧现行了,成就了,这个时候就是根本智。这两种智慧,这是第四个果。
「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这个修行,我们若是静坐的时候,心里面懒,不愿意修毗钵舍那,就愿意修奢摩他的时候呢,有可能,如果是正念没有失掉的话,目的是希望得禅定。我们不修毗钵舍那,就修奢摩他的话,心里面老想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目的是在那里,所以修这个无分别,心里面无分别住,明静无分别住。但是若修毗钵舍那的话呢,他的目的就想要见到法性理,见到真如理,见到诸法如。「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见那个诸相的非相,即见如来;那个就是法身,就是法身的境界。这样子呢,修奢摩他是帮助毗钵舍那的,所以修毗钵舍那的目的是为见到法身的真如理,是这样意思。可是初地也有这种境界,初地、二地乃至到第十地都是有这个境界,但是他修的时候呢,目的是「为令法身圆满成办」,就是希望自己的修行能够有进步,能令这个诸法如能圆满地成办,而不是一部份,不是的,不是一部份。这个世亲释上面说,圆满是第十地,到佛地的时候成办。这两个字这个界限是这样的。
这样说呢,这个第三个「能正了如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第四个「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这两个属于智慧。「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这是理,这是如如理,这是理性的果。第五个果是「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这是第五个果。第五个果那么就是法身,第三、第四就是般若,那么「念念中销融一切粗重依止,离种种相得法苑乐」这就是解脱;一个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这个天台智者大师常好用三德来配合的,这也可以这么说。
「能正摄受后后胜因」,这是总结这一段文。你由初地乃至到第十地,前前诸地所修行的能证摄受后后诸地的胜因。这个「摄受」也就是成就的意思,前前的修因就是证得后后诸地的胜因。初地就是二地的因,二地就是三地的因,乃至九地就是第十地的因,第十地就是佛地的因,所以「能正摄受后后胜因」,前前能够摄受后后,那么逐渐地你就功德圆满了。所以叫做「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能够成办这么多的功德。这是第四节「办修习」,「修此诸地,云何可见?」第一项这是「修止观」。地地中修止观呢,这里有五修和五果的不同,这样子。
第二项、修十度
「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
前面第一项是「修止观」,有五修、五果。现在第二项「修十度」,修十波罗蜜。
「由增胜故」,这个「增胜」这个意思呢,就是你所修的功德很多很多,但是某一种功德特别强盛,特别殊胜,那么这个「增胜」就是这样意思。「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初地修布施波罗蜜多特别增胜,特别殊胜,特别多,特别殊胜,修布施波罗蜜多修得特别多,也特别殊胜。二地修戒波罗蜜多,三地就修忍波罗蜜多,乃至到第十地是修智波罗蜜多。那么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这是约增胜说的。若是约他所修的,只要他修了,由总相来说呢,每一地都修六波罗蜜多,每一地都修十波罗蜜多的,不只是一种。但是约增胜说呢,就说一种,这样意思。
「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
这底下要解释这个十波罗蜜,先简别一下。在前六地,初欢喜地到第六现前地,他所修的六波罗蜜多「如先已说」,如前面「彼入因果」分里面已经说过了,那个「十门分…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六章、彼修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