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三增上学4
第一节、增上戒学3
第一项、出戒说处
「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
这是第七章,前面第六章说完了,现在说第七章,第七章印顺老法师的科叫作「三增上学」,第一节先说「增上戒学」,增上戒学里面第一科是「出戒说处」,这个戒是出于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说的。
「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前面这一大段文,其实这是说两大段,说彼入因果,这是一段,就是说的六波罗蜜;彼修差别,彼修差别就是十地,这两段都已经说过了。说过了呢,但是「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就在因果,彼入因果里面、彼修差别里面,这个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这个菩萨的这个戒,它是比小乘戒来得殊胜,在这个殊胜这一方面的相貌我们怎么能够看得明白呢?这样意思。这里面说这个戒就是说的菩萨戒,这个菩萨戒在十波罗蜜里面、六波罗蜜里面那个戒波罗蜜,就是指菩萨戒说的,就是菩萨戒。那么在十地里面呢,这个也还是有菩萨戒,十地是菩萨,菩萨一定是持戒的,第二地是戒波罗蜜成就了。那么这个戒在这里要重新的说明一下,要再说一下,是这样意思,其实前面已经是有了,但是需要再说一说。这个用意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在世亲释上看呢,就是要表示这三增上学是互相增上的,要表示这个意思。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脱,表明互相增上的意思,说这个意思,所以重新的要把它说出来,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呢,前面说这个六波罗蜜里面说戒,这个十地的位次里面说戒,只是没有明显的特别的介绍,所以又开出来三大段说这个戒定慧的殊胜的境界。
这个「增上戒」,这个「增上」这个字,这个王恩洋疏上他说到,这个「增上」是以顺益为胜因义,所以叫做增上。这个顺益,就是你修学圣道呢,它能随顺你修学圣道,使令你圣道能够增长,叫做顺益。益,是有一个增长的意思。随顺你修学圣道,能令你的圣道得增长,所以叫做顺益。为胜因呢,就是成为定的胜因,定又为慧的胜因,慧也为戒、也为定的胜因,互相为胜因,那么得解脱,是这样意思,所以叫做「增上」。
「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
这个菩萨戒是专有这样的经论介绍这个菩萨戒的,在什么地方呢?「如菩萨地」,就是《瑜伽师地论》,也名为《十七地论》,现在十七地里面有一个地叫做「菩萨地」,那菩萨地里面有一个〈戒波罗蜜多品〉,就是在那个「正受菩萨律仪中」那个戒波罗蜜多品里面说这个菩萨戒了,是说了很多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项、辨四殊胜6
甲、总标
「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
前面这第一项「出戒说处」,这里第二项「辨四殊胜」,说明这个菩萨戒是有四样是胜过声闻戒的。从这四方面来说,比声闻戒殊胜。「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简略地说,「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所以菩萨戒是殊胜于小乘戒的。哪四种呢?
「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有这四种。这是标出来这四种殊胜,这以下解释,先解释这个差别殊胜。
乙、差别殊膀
「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
就是有三类的不同,这个菩萨戒。
「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有这三种不同。这个「律仪戒」,这个「律仪」怎么讲呢?这个「律」,就是能息灭恶法的这一方面,叫做「律」。就是此法能灭恶法,就是佛制定出来一条一条的,这个法律能使令你灭除恶法,所以叫做「律」。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就名之为「仪」。合乎这个律的威仪,这叫「律仪」。这个「律仪戒」,譬如说是在家的佛教徒,有优婆塞戒、优婆夷戒、或者有八关斋戒,还有出家的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每一位佛教徒各有各的戒,这都名为律仪戒。而菩萨戒呢,譬如说这个《梵网经》,或者是《瑜伽菩萨戒本》,这是菩萨的律仪戒,但是发了菩提心的时候呢,你这个在家居士戒、出家的戒都名为菩萨戒。你就是受五戒了,你若发了无上菩提心,你这五戒也就是菩萨戒。但是这个《梵网经》和《瑜伽菩萨戒本》,这是为菩萨所制定的学习佛法的一种律仪戒,当然通于七众,大家都可以受菩萨戒。
第二是「摄善法戒」,「摄善法戒」就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多,或者说十波罗蜜,这就是「摄善法戒」。你能这样学习呢,你就能成就、能积集无量无边的善法的功德。或者说这个「摄善法戒」这个「摄」字,你能学习这个六波罗蜜的话呢,你就能成就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量无边佛的功德,那叫做「摄善法」,这么解释也是好。
第三是「饶益有情戒」,前面这个「律仪戒」是自己不做一切有错误的事情,「摄善法戒」是做一切有功德的事情,这都是属于自己这一方面的,这个「饶益有情戒」就是利益一切众生了。分这么三方面,这个菩萨戒有这三种差别。而这个小乘佛教只有一个「律仪戒」,没有那个「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所以菩萨或是特别殊胜的。
「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
前面是标出来这个菩萨戒有三品别,这底下解释。「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应该知道它是「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的建立的依止处,依律仪戒才能建立摄善法戒、建立饶益有情戒,这样意思。这个意思是说,你本身能够远离一切罪过,三业清净,你才能够修学无量无边的善法,你才能够做很多很多的善法,那个善法才是清净的。如果你本身不持这个律仪戒,你做什么功德都不清净,所以叫做「建立义」。也就是以律仪戒为基础,才能够去栽培,才能去修行摄善法戒的。你有律仪戒的基础,你本身清净了,你才能去利益众生,众生才能容易接受你的教化的。不然的话,你自己不清净,你想饶益众生是很难的。所以是「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
「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
这个「摄善法戒」怎么叫做「建立义」呢?这个「摄善法戒」是「修集一切佛法」,你这样修学、栽培,能积集无量无边的佛法;也就是十力、四无所畏的这一切佛的功德,就可以修成功了。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是由自己修学六波罗蜜成就的,就是这样意思。这个「建立义故」,你修学这个善法呢,你才能建立一切佛法;在修集一切佛法上面建立的摄善法戒,是这样意思。
「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这个「饶益有情戒」怎么讲呢?就是你要成熟一切有情,要发大悲心。前面两个「律仪戒」、「摄善法戒」是属于般若的智慧。你有般若的智慧了,再发大悲心去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善根成熟得解脱,这就名之为「饶益有情戒」,就在这上建立「饶益有情戒」。成熟一切有情的善根,来建立「饶益有情戒」的,是这样意思。这可以知道菩萨戒的确是比声闻戒是来得殊胜,声闻人他不去饶益有情,没有饶益有情戒。他也不去修十波罗蜜多这种成佛的法门,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所以也没有摄善法戒,也没有饶益有情戒。但是他要求得涅槃,他希望得涅槃,所以有一个摄律仪戒。
这是第一个差别殊胜,差别殊胜这个解释完了。这第二个呢,「共不共学处殊胜」。
丙、共不共学处殊胜
「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
这底下说这个共不共的殊胜。这个「学处」就指戒说,戒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这个清净的地方应该学习,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可以做,这叫做「学处」。这个里面有共不共的不同,在这上面也显示出来菩萨戒的殊胜。「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这里面约这个性罪和遮罪,约这两种罪来辨别菩萨戒和声闻戒的不同。菩萨是「一切性罪不现行故」,这个「性罪」,你受戒也好,你不受戒也好,你若做这种事情就有罪,所以叫做「性罪」。就是它本身就是染污的,这种罪过的事情本身就是染污的,所以叫做「性罪」。这就指这个杀、盗、淫、妄这一切的事情,这些事情它本身的体性上就是罪过。「不现行故」,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是不做这种事情的,没有这种行为;在他的身口意上面不显现出来这种行为,没有这种行为的显现。「与声闻共」,这个「性罪不现行」和发出离心的声闻人是相同的,是共有的,是共通的。声闻人也是不做这种事情,那么菩萨也是不做,所以叫做「共」。
「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被不共」,这个受菩萨戒的人,这个遮罪他有现行,这个和声闻人是不共的;声闻人也是不现行,但是菩萨是现行的。这个「相似」这个字,在别的翻译的本子上面,其他的翻译本子上面,是没有这个字的。那么这个玄奘法师他的译本上有这两个字,有个「相似」。印顺老法师就说是翻错了,说不应该有这个「相似」这两个字。那么没有这两个字的确容易讲一点,就是「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这个「遮罪」怎么讲呢?这个「遮罪」,就这件事本身没有罪过,但是佛按照当时的情况,不应该做这种事情。你若做,对于你的修行还是有妨碍,或者会遭惹来人家的讥嫌,对于佛法在世问上的流行有妨碍,所以佛就制定这条戒,你不可做。你不可以做,如果你做,你做就有罪,是这样意思,这叫「遮罪」。这个「遮罪」里面呢,菩萨「有现行」,那么和声闻人不一样,「与彼不共」。那么这看出来,菩萨他是学习这个性戒,这个性罪决定不现行,遮罪有的时候是有现行的,这和声闻人不同。这底下就解释这个遮罪为什么有现行?
「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
在这个遮罪上有这个不同,有这样的事情不同。「于此学处」,于此遮罪的学处上面。「有声闻…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七章、三增上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