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七章、三增上学▪P9

  ..续本文上一页你也是凡夫,相差不太远,就忍不了,忍不住。现在说是菩萨,这都是十地菩萨,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能够不离不染,「不舍生死而不染」着,不染而又不舍,这是不容易,「不离不染难行」。

  

  「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我心里又有一个妄想,这个《高僧传》,好象道宣律师编的这个《高僧传》,有个圆通法师,这个圆通法师这个是在南北朝的时候的人,好象是北齐,这个时候一个地方的出家人。在夏天的时候,就是结夏安居的时候,来了一个出家人,来了一个出家人有病,这个身体就是有臭气发出来,但是他要在这里住,要在这里挂单要治病。你看这种境界,谁愿意留他?没有说庙里面主人没有提,就是提这个出家人都不高兴他,就是圆通法师收留他,请他到他的寮房去住,这两个人在一起住。你看这就是不容易,他身体有病,全身冒着臭气,他肯留他到房里住。到房里住呢,他就给他请医生,请医生给他看病,给他看病慢慢慢慢地就把病治好了。治好了,但是有一天晚间,这个圆通法师就是拿来一瓶酒,拿来一瓶酒就要给这个有病的这个法师,但是没说这个法师的名字,这个法师就是皱眉头,这不行。这时候就要到七月十五,就是要自恣,十五授筹,十六自恣。这个时候这个病法师就向他告假要走了,他说:不要,不要走,我们这里安居完了,皇帝和大众僧结缘,还有一个棉袍,每一个人给一个棉袍,你不要走,就是把他勉强留下来了。说:好好,不走。果然是有这个棉袍结缘,大家都很欢喜了。到时候要走了,这件事过去他要告假要走了,走了这个时候,临走的时候就对这个圆通法师说,说是我到鼓山竹林寺,我在那边住,你听说吗有这个地方?这个鼓山不是福州那个鼓山,不是,他是在河北的一个地方,在那边。他告诉他,说是你什么时候有时间,你若愿意去看我,你可以怎么怎么走这条路,就可以到那可以找到我。说:好!那么就走了。

  走了这里面还有一件事呢,就是大家在一起住,因为这个圆通法师,你看这是一个特别的地方,能够忍受得了这种境界,肯发心照顾,这是一个特别的一种功德。另外还有一种功德呢,这位圆通法师特别地欢喜《大般涅槃经》,他就学习《大般涅槃经》,学习里边这一段文可以看得懂,但是有的地方看不懂,看参考书,有的参考书它没有解释,你不懂他是也不懂。那么这时候就问这位有病的法师,哎呀!这位法师就能给他讲,你不懂的地方他能讲,他心里更欢喜,所以两个人很合得来,虽然有病但很合得来。说是走了分离了,分开了,他也常想念他,这个时候他就注意这件事,鼓山竹林寺,等到安居完了那位法师走了,他到一个安居之前就离开了那个地方,就想到那儿去看那位法师。可是离那个鼓山竹林寺有一个庙,他先到那儿去挂单,挂单就问那个庙上的法师,说是鼓山什么什么地方有一个竹林寺,是不是?我们也是听说,但是没有去过,只是听人传说而已,没有去过。那么这位圆通法师就说,某一年有位法有病这段话就说了,说这位法师约会我到那儿去,你们愿不愿意去?好啊!走一走好啊!就是约会了多少人就去了。就按他说的那条路就走,走到一个地方,一个山坡上面,就看见有一个人,有个年纪也不轻了,拿这锄头在那里耕地,种田。这么多的法师到那儿去的时候,那个耕田的人拿了锄头就打那些出家人,说是你们去年来这儿放马咬我,来践踏我的田,我不可以,今天不可以来,就把这些人统统都撵走了,只剩下圆通法师他不撵。

  圆通法师这就不管了,他就照那条路走,其实有的地方有路,有的地方也没有路,很不容易走,这个草也很深,但是这条路记得很清楚,他就走到那个地方。哦!就听见那个法师招呼他,是圆通法师吗?他就和他见面了,非常欢喜,见面了就领他向里面走,走到一个庙上,这个境界非常好,这个庙非常大,那么就走到里面去。哦!不,那位法师说是你在门口等一等,我到里面向大和尚报告一下,看他同意了可以进去。好!他就到里面去。不一会儿出来,说大和尚同意了,说可以进去。进去了就是先拜见大和尚,拜见大和尚,一看这个大和尚,不像我们汉族这个人的面貌,和我们不同。看着呢,有五、六十个年轻的出家人在周围站在那里,还有一个大的台,那么他就当然是顶礼了,拜见了。这个圆通法师说这里非常好,我是不是能有这种因缘可以在这里住,挂单呢?那位大和尚说好!你先去,不是很客气的样子。那么那位法师领他就是到别的地方去走一走,一看那些法师在那坐在那里读经,他要他恭敬表示有礼貌的,那人说去去去,也是不容气。不客气嘛,那么他就说是大家思想不同,你不要介意。他就各处领他走,这个境界非常殊胜,里边也有河流,也有楼阁,境界非常好。

  那么各处参观完了,就到他寮房里住下来,住下来呢,因为看了欢喜,就向那位法师说,我希望你慈悲向大和尚为我要求,我在这儿挂单,我发心扫地,我看这个地方院子很大,各地方需要清理,我来扫地。那位法师说,等我向大和尚说一说再看看,恐怕不容易。这时候也照常的这样休息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也吃饭,吃早餐,但是那个饭看上去不一样,吃下去也是可以吃下去,就是有这种感觉。第二天,就是容许住一宿的,不可以多住,就得走。临走的时候拜见大和尚就要求慈悲,大和尚说你们在,那个地方是北齐的首都,那么那个地方皇帝很好很好的供养,我们这里是非常清淡的境界,你能放得下吗?说我能放得下,我愿意在这里住。说是这样子,你先回去在那里把你的名字取消,在那里登记了,把你的名字取消,然后你再来。但是他心里面就感觉到大和尚是不欢迎的意思,所以心里面不舒服,就和这位法师就拜别了,就到了山门口就走。走了这时候那位法师就不送了,就是停在那里,他向前走,走走他又回头看看,走走回头看看,一回头看呢,忽然间没有了,什么也没有,都是树啊,深草,看不见有庙,也看不见那位法师,有这么一件事。

  我们这上说「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这事不容易。你像那个圆通法师对那个有病的法师,身体冒臭气,若是我们,我们能发这个心吗?能不能发心?但是我想可能那个法师也不是凡夫人,一定是圣人,圣人他和这个圆通法师也可能是有点缘,可能是有缘,所以去和他结这个缘。他能结这个缘,所以也算是优待他一下,请他到这个圣人的地方来。那么这段事完了,这个作者不知道是道宣律师,是谁?这话谁说的不知道,就在评论这件事,说可能那个大和尚就是我们念供的时候宾头罗尊者,可能是宾头罗尊者,有可能是这样。另外在《高僧传》,另外有一些地方,那是又别的故事,和这个又不同了,也是不是平常的境界,也是很有意思,但是我们不说了!不说。

  「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加行难行」,这个「加」就是增加,把自己的功课增加,增加自己的功课,一段一段的功课一直地增加,就是要努力精进勇猛的修行的意思。这个我们平平常常的一天做两个钟头的功课,那可能还不难,若是做十个钟头的功课,做十四个钟头的功课,若做十八个钟头的功课,那可能就不容易,可能不容易,所以努力地修行就是难了。现在这是说什么呢?「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这是不容易的。这个「诸佛安住解脱」,现在是说这个入了圣位的十地菩萨,他能修行成佛的这种大行,这种不可思议的修行境界。因为这位菩萨现在若初得欢喜地,一般的情形来说呢,还是有很多烦恼的,所以他若努力修行当然是和我们凡夫是不同了,但是修成佛的大行也不是容易,所以叫难行。这个「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这个佛已经成佛了的境界,安住在解脱一切障碍的境界里面,就是一切的烦恼、所知障都清除了,那种清净;这个安住在大解脱、大清净,特别清净的境界里边。「穷生死际」,就是到生死的边际;佛自己本身没有生死了,就是众生。众生,这个众生了脱生死了,那个众生还没有,一直到所有的众生都了脱生死了,这叫「穷生死际」。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到那个时候是非常的长远了。从现在开始一直到「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就不需要身心动念,不需要努力的,这样子。他能够「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这样去度化众生去。这就是由法身现起受用身、现起变化身去度化众生的,这都是在佛的境界都是无分别的境界,无功用的境界。而这位菩萨呢,他还没有成佛,他能修这个成佛的这些大行,又能够尽未来际的普度众生,这也是不容易,也是不容易的,「一切义利行故」。这是十种难行的境界。

  

  2、广辨随觉难行3

  A、约六度释

  「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

  将才讲这个第八「随觉难行」,这里就是第二科「广辨随觉难行」,前面是「十种难行」第一科,这是第二科「广辨随觉难行」,这一科里面又分了三科,第一科「约六度释」。这先提出个问题「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

  

  「谓如经言:」

  这底下约六度解释,先说施波罗蜜。「谓如经言」,这就像修多罗里面说的。

  

  「云何菩萨能行惠施?」

  经上这样问,说是菩萨怎么样他能够修行这个布施波罗蜜呢?

  

  「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

  这就叫作「能行惠施」。「若诸菩萨无少所施」,他一点儿都没有布施,然而呢,那就等于是,那就是,不要说等于,那就是在十方无量的世界广行布施波罗蜜了。本来是譬如说财布施,有接受者,你要有财物,菩萨方能布施利益众生,那才能算是「能行惠施」。然而这是「无少所施」,一点儿也没有布施,那就是布施了,而且…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七章、三增上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