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八章、彼果断

  第八章、彼果断2

  

  

  第一节、长行2

  第一项、出体相

  「如是已说增上慧殊胜,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

  前面这一段文这是已经宣说了增上慧的殊胜,不是小乘所能及。那么「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这个「彼果断」这以下就是说是果,前面都说的因。这个「所知依」、「所知相」这两章,这唯识学者的习惯上的用语是境,是境,境界的境,是境。从这个「入所知相」以后,修唯识观以后,一直到增上慧,这是属于行,修行;这以下这个「彼果断」、「彼果智」是果。这十文章呢,十种殊胜殊胜语言就是境、行、果,这样。但是若用我们一般的常用的话来说呢,「所知依」、「所知相」就是解,信解,是说信解这个唯识法门的意思,信解。等「入所知相」修唯识观以下是行,信解行。现在「彼果断」以后就是证,信解行证,也就是果,信解行证,用唯识的语言就是境行果。因为你对这个法门有信解的心,你又能发心修行,成功了,所以现在要提到你得到的功德,得到的涅槃的果,得到这菩提的果。这是第八章「彼果断」,彼戒定慧的修行所得的果,所得的涅槃果,叫作断。第一节是「长行」,第一项是「出体相」,出这个「彼果断」的体相,就是涅槃这里说的意思。「彼果断」的「殊胜云何可见」?

  

  「断谓菩萨无住涅槃,」

  这个「彼果断」这个「断」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菩萨的无住涅槃。普通说是有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菩萨的无住涅槃也就是无余涅槃。在阿罗汉入无余涅槃,那他就是休息了。若是在菩萨来说,无余涅槃也就是无住涅槃,这个「彼果断」就是这样的意思。这个「涅槃」翻到中国话,翻个不生不灭,就是这个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果报,色受想行识这个果报,前一剎那灭了,后一剎那不生,就是入无余涅槃了。若是前一剎那灭,后一剎那又生,你还没有入涅槃。前一剎那的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剎那的色受想行不生,那就是涅槃,就是修行成功了的人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些有漏的色受想行灭了以后不生就是涅槃。那么这叫作无余涅槃,翻到中国话叫作不生不灭,就是这样意思。

  但是在玄奘法师的翻译,翻个圆寂。这个圆寂,圆是圆满,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成就了,就叫作圆。这个寂呢,就是寂灭的寂,寂静的寂,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断掉了,都断灭了,那么就叫作寂静。为什么断了烦恼叫作寂静呢?这个烦恼是动乱为相,是动乱的;我们贪心来了,这个心就会动,心就乱,心就不安。瞋烦恼来了也是,所有的烦恼一出现的时候,他都是有这个动乱的相貌,就是心里不安,没有烦恼的时候心就寂静。你自己反省一下你会知道,没有烦恼的时候心里面平静,心平气和;烦恼一来了就不行,就坐不住。那么现在这个涅槃翻个圆寂就是这样,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圆满了,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息灭了,就是圆满寂静。但是这里说的不是阿罗汉所得的涅槃,是菩萨所成就的无住涅槃,看下面的解释。

  

  「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

  这几句话是总说的,以下就是解释。

  

  「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

  这以下就解释这一行文。「舍杂染不舍生死」,怎么叫作无住涅槃呢?这个无住涅槃,原来是我们凡夫是住在生死里面,住在这些烦恼、苦恼的境界里边,虽然是很苦恼,但是还不愿意放下,这个住有这样的意思,就是爱着,有爱着的意思,或者贪着的意思,或者被困在那里你不得解脱,叫作住。那么住在生死里面,这个凡夫是这样子,但是有的众生感觉到苦恼,那么他就要想办法得解脱,像阿罗汉修行成功了,他就不住在生死里边了,就入无余涅槃了。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呢,他就住在那里不出来了,他不出来了,虽然不是凡夫那样的困,困在那里,但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就是不出来了。

  这个我们中国的传统的佛教,传统的佛教这个话应该说从隋唐以后,唐宋元明,尤其是南宋以后,这个宋元明清,到这个时期的中国佛教多数就是真常唯心论,就是讲这个。对于这个唯识和三论不大……学习的不多,有少数的华严宗,华严宗也还是真常唯心论。那么这几部份的佛法,像天台宗、华严宗这些佛法都是说这个大菩萨境界,一切众生都是成佛,阿罗汉也成佛,都是这么讲。但是在《瑜伽师地论》里有多少不同,这个不同就在这里可以看出来。什么呢?这个《瑜伽师地论》的思想,唯识宗的思想,阿罗汉,有的阿罗汉他是能成佛的,他能发,虽然,这个说法也不同,有的说是在没有入忍位的时候,暖位、顶位,这个声闻乘的学者他在顶位以前,他有可能回小向大,有可能。若入了忍位以后,不可以变动,就是一定是得初果、得阿罗汉果入无余涅槃了,有这个说法。另外一种说法呢,就是这个阿罗汉他若是有佛性的,他得了阿罗汉以后,他随时有因缘他就能回小向大,没有佛性的那就不行,他就是要入无余涅槃了,那就叫作住涅槃,住在涅槃里头。

  现在这里说是菩萨他不住生死,但是也不住涅槃,所以叫作…他得了涅槃,他也不住在涅槃。那个无住涅槃是什么样子呢?「以舍杂染不舍生死」,这叫作无住涅槃。「舍杂染」,就是他成就了般若波罗蜜,他成就了无漏的戒定慧,他成就了的时候,他这个贪瞋痴的烦恼没有了,遍计执没有了,没有遍计执的杂染了。没有这种杂染,他是可以入涅槃的,但是他不,他还不弃舍生死,因为有大悲心,「舍杂染」是因为有这个般若才能舍杂染,有大悲心所以不弃舍生死,他不弃舍生死,他还是在生死里边度化众生的。他在生死里度化众生,但是不杂染,和凡夫不同。「舍杂染」是不住生死,「不舍生死」是不住涅槃,他还是大悲心来教化众生的,所以叫作无住涅槃,是这样意思。

  「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这个「二」说是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也是可以,但是说是涅槃和生死也是可以;涅槃就是圆成实性,生死就是遍计执,有遍计执你才有生死嘛。「二所依止」,遍计执和圆成实所依止的是什么?就是依他起,就是依他起性。什么是依他起?「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是依他起。这个依他起呢,这个后面我们再多说,现在就说到这里。「转依为相」,就是把,转变了,把这依他起转变一下,就是把这个遍计执弃舍了,「转舍遍计执,转得圆成实」,成功了,这就是无住涅槃,这就是无住涅槃的相貌。这一段文是略标无住涅槃的相貌,以下就解释。

  「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不舍生死」就是杂染的,这个「生死」是指什么说的呢?「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这个杂染呢,有杂染的种子,这一切烦恼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他一活动出来就是种种的执着,我执、法执,那么在似义显现上执着是真实的,不知道这个十八界都是虚妄的,都是如幻如化的,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离开了心没有一切法可得;一切法以心为体性的,我心若不分别的时候,一切法都不可得。但是不明白这件事,也不相信这件事,于是乎你就有生死流转了。所以什么叫作生死,就是依他起性的杂染那一部份,杂染那一部份,就是遍计所执了。什么是遍计所执?就是似义显现,似义显现是所遍计,能遍计的就是有无量行相的第六识。那么能遍计,遍计所遍计的时候,是名为遍计所执。所遍计也是依他起,能遍计的也是依他起,这两个能、所到一起的时候就是遍计所执了,遍计所执是毕竟空的,是无所有的。所以「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的杂染的那一部份,就叫作生死,就叫作生死的。就是我们虚妄分别有执着的时候,这一执着的时候呢,虽然是毕竟空,但是你心一动就熏成了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那么这时候就是依他起了,熏成了种子,就是由遍计执造成了一个依他起,那么你无量无边的杂染的种子一动,又出来了一个遍计执,遍计执又出来了,是这么意思,所以遍计执和依他起是互为因缘的,互为因缘的。现在这里说生死就是指这个在依他起性这个杂染分说的,杂染分说,也就是那个杂染种子一变出来,这还是依他起,可是我们在这上面虚妄分别,这才是生死,才成为生死的。

  

  「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

  这无住涅槃这个涅槃,这个无住先不要讲,先说这个涅槃,涅槃是指什么说的呢?是「依他起性」上面那个「清净分」。「清净分」是什么呢?就是圆成实性,就是似义显现是毕竟空的,「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所以似义是毕竟空,也就是那个相识,见识也就不生起了。没有能取,也没有所取,没有一切戏论,那就是涅槃的境界了,就是圆成实性了;也就是把这个遍计所执毕竟空了,把他彻底的消除了,那么这就是成为圆成实了,那就是涅槃,这样解释。

  

  「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

  「以舍杂染不舍生死」,这个「舍杂染」,什么叫作「杂染」解释了,什么叫作涅槃清净分也解释了,那么也就应该明白了「舍杂染不舍生死」是怎么回事,也应该明白了。但这下面这「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还要再加解释。「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这个「二所依止」,这个生死的依止处和涅槃的依止处,也就是他是通于生死,也通于涅槃的,那么叫作「二所依止」。也就是「通二分」,也是通于遍计执,也通于圆成实的,通二分。谁是「通二分」?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通二分的。这个「二所依止」为遍计执的依止处,又为圆成实的依止处,依他起是二分的依止处,这个依他起究竟指谁说的?是指谁说的?这个前面说「谓依他起性杂染分」,这个杂染分就是我们的虚妄执着的心,虚妄分别的执着心。虚妄分别的执着心当然他是杂染,你若不执着就是清净,无着是圣人的境界,那么执着就染污了,那么这里边就有能遍计,指这个能遍计说的,所以叫作杂染分。

  现在这里说通于二分的依他起,也通于清净,…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八章、彼果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