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通于杂染,那么那是谁?那是谁?但是这里面只是说通于二分,没有正式的指出来是谁,没有正式的指出来是谁,我们先看一看另外一件事,就在前边,前还有五个颂,有五个颂说这个五个位次: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无学道,究竟道,就这五个位次。每一位有一个颂那个地方,最后一个颂是说:「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那一段文,这个「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那个颂,是在那个卷二,第二卷的最后说的。「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那个颂的后面。如果那个《摄大乘论》的正文那个本子是八十五页,是入所知相分的最后,入所知相的最后。
「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安慧并根」的根指什么说的呢?在世亲释、无性释上说呢,就是出世间的清净心,出世间的清净心。那个「安慧」那个「慧」是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这个根本无分别智就和那个出世间的清净心安立在法界中,这样是三法,一个是清净法界,就是真如法性,还有一个出世间的无分别那个无分别心,出世间的清净心,加上无分别慧,那么这三法融合在一起,那么圆满了就是佛的境界,那若初得无生法忍当然也是这样子,也是这样子。说是我们通常说呢,只是说无分别慧和清净法界相契证,无分别智证悟清净法界,就是如如智如如理,没有提到那个出世间的无分别心,没有提到这个。但是从道理上说呢,慧是心所,有心所当然有心王,我们凡夫这个时候有心所、有心王,圣人的时候当然也是,他还是有心。在《成唯识论》也引到一个:「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那个如来无垢识就是这个安慧并根法界中的这个根,就是「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呢,就是一切清净功德的种子,界还是个种子,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是种子生现行,也是这样意思。就在修行的时候,你长时期地作种种的六波罗蜜的功德,熏习在清净法界里面的种子,是这样意思。
是在《仁王经》上,《仁王般若经》上:「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这个「初一念识异木石」,那么那个「初一念识异木石」,怎么叫作「初一念识」呢?就是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他和一个不熟悉的境界,不知道的事情,一开始接触的那个心,那一剎那心。「初一念识异木石」,那一剎那心是不同于木,也不同于石,不同于地水火风的;地水火风这是物质,它是冥顽不灵的东西,这个「初一念识」是有明了性的,是有明了性的。那么在这个《仁王经》那么多的注解里面说呢,那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初一念识」,那个时候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但是它能「生得善」能「生得恶」,它能生一切善也能生一切恶的,「初一念识异木石」。那么天台智者大师也有《仁王般若经疏》,他解释这个「初一念识」是什么呢?是正因佛性,智者大师这么讲,正因佛性。但是有的时候智者大师又说正因佛性就是诸法实相,解释又不一样了。那么这是说我们凡夫的时候,我们凡夫是这样子,凡夫的时候有的不是善也不是恶,那一念心,那一念分别心。这一念分别心它是非常微细的,我们自己不是太明白,自己不太觉知。
那么刚才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那么在《摄大乘论》上,前面那个颂上说是「安慧并根法界中」,那个根,这都是指佛的境界。佛的境界的时候,在如如智如如理那个地方,还有一个出世间的清净心在里面,还有那个。那么这个我们凡夫的时候有不是善也不是恶,于一切法初一念接触的那个剎那心,非常微细的,那么古德有解释说是阿赖耶识。那么同佛的境界里边,还有一个出世间的清净心,这两个心怎么回事?这两个心是剎那剎那连系,是相续的,是可以连起来的。流转生死的时候,就是那个「初一念识异木石」,一直到你发菩提心,修学六度万行,功德圆满到成佛的时候,这一念心就是那个清净的无分别心,也就是那个心。那么现在这说是「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他也是一切染污法的依此处,他也是一切清净法的依止处,所以他通于二分的。就是由生死到涅槃,由他来连续下去,但是他呢,在《成唯识论》上说,当然他是有生灭的,有剎那剎那生灭的。在我们现在学习《摄大乘论》前面也是说这个阿赖耶识是剎那生灭的,所以他才能受熏,有这样意思。
说「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那么前面说「以舍杂染不舍生死」,那么这已经成功了的圣人,但是从我们凡夫这一方面来开始说明这件事呢,那就要经过转依才行的,经过转依才能现出来这个「舍杂染不舍生死」的境界。那么「二所依」是转依为相,这个转依的时候要提到「二所依止」,提到这一件事。「二所依止」就是在所依止的这个明了性的,他是不间断地相续下去的这一念心来说转依的,就是把这一念心里面的这个杂染的遍计执去掉它;把这个转舍杂染分的遍计执,转得清净分的圆成实。那么这样说呢,都是在这一念心上来说这件事的,这样意思。所以「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只是这样讲,没有正式的说出来。在这个世亲释、无性释他也没有正式说,但是这个无性释是解释这个「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在这里才提到这心心所法,提到这个。
「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那么这个「二所依止」,只是说它通于依他起,也通于圆成实,这个「转依」怎么讲呢?「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这样说这个转依「谓即依他起性」,是在凡夫的时候这个依他起性,在凡夫的时候。凡夫这个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这个「对治起时」有两个时,一个就是在四加行的时候,在资粮位的时候当然也可能修止观,但是那个修的止观不及格,要到加行位的时候,四寻思、四如实智,这时候是够标准了,这时候修这个唯识观,这叫「对治起时」,这是第一个时。第二时呢?就是到得无生法忍,得初欢喜地的时候,这个无分别智现前了,无分别智的这个止观「起时」,现前的时候,「转舍杂染分」,他能对治,他有能力能灭除烦恼,能灭除烦去烦恼障、所知障,有这种能力了。
「转舍杂染分」,在初欢喜地的时候顿舍分别二执,分别所起的我执、法执,一下子就把这两种执着就灭除了。「转得清净分」,那么把杂染去掉了,有所舍也就会有所得,得到什么?得到清净的部份,清净的部份就是真如理了,真如理现前了,这个真如法性现前了,这叫「转得清净分」。但是这里边来说呢,说「转舍杂染分」就是舍掉这个遍计执,但是他也能灭除这个烦恼的种子,烦恼的种子。灭除烦恼种子,烦恼种子是依他起,就是染污的依他起,也是灭掉了。不但是转舍遍计执的杂染分,同时也弃舍了依他起的杂染分。「转得清净分」,「清净分」是指这个圆成实,但是也得到了一个清净心,得到了无分别智,无分智就是也是清净分,那么这就是清净的依他起。这可见依他起分两部分:一个是染污分,一个是清净分;一个是杂染分,一个是清净分。这样说杂染分有两种:一个是遍计执的执着,一个是烦恼的种子。这个清净分分两种:一个是清净的依他起,一个是清净的圆成实。那就叫作「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这就叫作无住涅槃,这叫作无住涅槃。舍了杂染,舍了杂染而不舍生死,所以他在生死里边他还是没有杂染的,但是因为有大悲心,所以他不弃舍一切众生,他也就不舍生死。但这里边也有一点事情的,若是到了法身的地位的时候,这个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到初地就是法身菩萨,另一种说法到第八地才是法身菩萨。那么这个法身菩萨的时候,这个法身他并不在生死的世界;他的化身,他在生死的世界教化众生,叫作不舍生死。那么这是解释这个无住涅槃。
第二项、办差别2
甲、正辨差别
「又此转依,略有六种:」
这是第二项「辨差别」,前面出这个「彼果断」的体相就是无住涅槃。这以下是辨这个得涅槃的差别,按后文看出来就是有深浅的次第,在所得的涅槃并不是一下子就得涅槃了,你还要初开始的情形,进一步又怎么怎么情形,有深浅的不同,也有大小乘的不同,所以合起来「略有六种」,有六种的转依相,这个无住涅槃是以转依为相的。那么有六种转依,什么叫六种呢?
「一、损力益能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
第一个叫「损力益能转」,这个就是胜解行力,也应该指这个加行位。这个时候当然还没能够成就无分别智,他还没能见到真如法性,他这时候就修这个四寻伺、四如实智,这样的修止观,修止观的时候是「损力益能」,能减损这个杂染分的力量,能减损我们的执着心,能灭除我们的执着心。我们的执着就是,一个重要的呢,不知道一切法是心的变现,总是认为那个高山是他有自体,不是我的分别心变现的;就是所分别的境界和能分别的心各有别体,而不是一体的。我们的心所分别的境界是另外有礼性的,不是与我们的心是一体,这就是执着,这是我们的执着。现在你修这个四寻伺、四如实智的时候,能去掉这个执着,能损减,能减少这个染污的力量,减少这一念的执着心。「益能」,能增益,能够建立、能增长清净的功能,清净的功能,那么就是无漏的戒定慧,能增长这个无漏的戒定慧,能栽培无漏的戒定慧,能栽培唯识无义的智慧,能增长这个清净的能力。但是这个时候还是带相观空,还是有所得,还没有证悟,还没能真是断烦恼的种子的。
「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损力益能转」是这个转依的名字,这是一开始的转依的名称,这底下解释这个名称。「谓由胜解力」,这是由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他对于唯识无义有胜解了,有深刻、有力量的信解,是唯识所现的,信解了。「闻熏习住故」,他这个胜解力是怎么来的?就是听闻大乘法教,听闻这个清净法界的等流正法,那么这样熏习了这个清净…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八章、彼果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