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

  第九章、彼果智2

  

  

  第一节、出体性

  「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

  这是第九章「彼果智」,这一章第一节是「出体性」,出这个「彼果智」的体性。「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像前面这一段文就是已经宣说了彼果断的殊胜,不是小乘涅槃所能及。那么「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

  我们刚才说过这个转依这个依这个字,就是现前的一念分别心,他是一切法的依止处,他就是依。在这个依上面,从在佛法上的闻熏习如理作意,逐渐地进步,就弃舍了一切的杂染,到成佛的时候弃舍了一切的杂染,烦恼障、所知障都清除了,那么心清净了,这叫做「彼果断」。但是成就「彼果断」的时候,一定是成就了无分别智,成就了无分别智的,不然的话你不能清除烦恼障、所知障的。这个「彼果智」,这个无分别智就是无上菩提,就是无上菩提。这样说呢,这个在识上说,转依这个依就是识,在识上说弃舍了一切杂染的种子叫作「彼果断」,成就了无分别智就是「彼果智」。而这个彼果智呢,它一方面能断除去杂染种子,一方面与所证悟的真如理相应,那么就是无上菩提了!这样说呢还是三法:一个是这个识,识最后就叫无垢识,无垢识;一个无垢识,一个无分别智,一个是真如,三法融合为一,这就叫作法身,就是佛的自性身,或者说是法身,就是这个,那么总起来说就是法身。断除一切烦恼,那么就叫作断德;成就了无量的光明的智慧,叫作智德。或者说无量的智德就是般若德,断除一切烦恼是解脱德,总合起来嘛,在真如理上,真如理上有智慧,没有一切烦恼,那就叫作法身德。就是三德圆满,名之为佛。在三德圆满上说呢,一个彼果断,一个彼果智,是这样说。这是问,提出来问题:「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这是提出个问。

  

  「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

  什么叫作彼果智?就是「三种佛身」就是彼果智,「三种佛身」就是彼果智。在这上看呢,在《摄大乘论》上的这个理论上看,这个一切法的真如理,圆成实性是无为的功德,不是你创造的,不是,他是无为性,无为的一种理性,你是佛也好,你是众生也好,都是平等的。但是无分别智是来自你自己创造的,是有为的功德,是你自己努力创造的,是这样意思。那么逐渐地修行成就了无分别智呢,也就是逐渐地断除了烦恼的种子,那么就是如如智如如理,是名为佛。这里边说是这个「三种佛身」,第一个当然就是,这上面说一个自性身,一个受用身,一个变化身。这个自性身刚才说,就是无为的理性,你修行不修行都是成就的,但是你若没有无分别智的时候,这个自性身也不显现,所以还是智,这个无分别智,这个般若智是太重要了。有了般若智,就是才有自性身;有了般若智,你才能够有受用身和变化身的。这三种佛身,用以统名之为「彼果智殊胜」,是这样意思。这以上是标出来,底下才解释。

  

  「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

  先解释这个「自性身」。这个「自性」这句话呢,就是他不是由因缘有的,不是由因缘有的,他本身就是有的,本来就是有的。这个「身」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是依止义,为一切法的依止处,叫作「身」,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这个身呢,这也可以当依止讲,就是我们一切的作为、我们所有的活动都要以身体为依止,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你能作什么?什么都作不出来,所以身体是个依止处,这么讲。这个自性身就是以真如理为自性,他是一切功德法的依止处,是这样意思。我们凡夫也有这个自性,但是惑业苦依止在那里?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业障、无量无边的苦恼都在那个自性那里,就是这么一个苦恼境界。

  现在是成佛了,这个自性身是什么呢?「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为什么这个自性身又名之为法身呢?「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法,大功德法的依止处,依止在自性这里,所以叫作法身。无量的功德法所组成的身体,所以叫作法身,是一切法的依止处。一切法的依止,依止在那里?依止在这个自性这里,所以叫一切法依止故。「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就是在一切法上,他会发出来大自在的活动,无障碍的活动,也是依此自性为依止的。不过这里边有一个意思呢,就是要有这个无分别智,要有无分别智的时候,才能「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如果没有修成无分别智的时候,这个自性不能发出来自在转的作用,不能这样子。

  这个天台宗就是很强调这个都是本来俱有的,他常是这样讲。但是《摄大乘论》不是这么说,《摄大乘论》是重视你……,一切都是……,除了自性,法性的真如以外,都是自己修成的,不强调是本俱的,这样讲。这个「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这有两个意思,一切法依止在自性这里,所以叫作法身,所以叫作自性身。他能发出来自在转的作用,也是以自性为依止,那么这个地方包括无分别智在里边的,不然的话不能有自在转的作用,这是解释这个法身。这样说这个法身呢,也包括了我们平常所说这个报身。这个「报」这个字就是果报,无量劫来的修因,现在得到果报了,就是微尘相海身,无量无边无漏的果报,那个身体叫作报身。现在这个若说无分别智呢,也就包括了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一切法都是依止在自性这里,其中主要的一法就是无分别智,是这样意思。如果只说一切法真如为身,这个就不包括这个圆满报身,那个报身不在内的,只是一个清净法身而已。所以现在这里的意思,「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有圆满报身的意思在内了,是这个意思。

  

  「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

  前面说这个法身,「一切法自在转」这里面就包括受用身和变化身在内的,这个受用身和变化身就是这个法身的一种作用。前边说是「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的法身,这是成佛了以后他自己的一种清净的境界,他自己的功德的境界。下面受用身和变化身是他的大慈悲心广度众生的境界,这就是利他的功德。前面说这个法身是自利的功德果,后面受用身和变化身是佛的大悲心普度众生的作用,是这样的不同。

  「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这个「受用身」在《成唯识论》上有自受用、有他受用。那个自受用就是在前面这个自性身这里了,他自己的境界。这里说这个受用身呢,是他受用了,是他受用境界。「谓依法身」,这个受用身怎么来的呢?「谓依法身」,就是以前面那个法身为他的依止,依止法身而生起这个受用身的,受用身是由法身生起的,是这样意思,所以叫作「依法身」,以法身为所依而现出来的这个受用身。

  「种种诸佛众会所显」,这个诸佛的众会,就是无量无边的佛,每一位佛都有种种的大法会,而这里说的这个法会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听佛说法的人是法身的菩萨,不是我们这个肉身的境界,那么就是断了无明烦恼的入大地的大菩萨,这些菩萨他所见的佛就是受用身。这个受用身的佛就是度化这个法身菩萨所现出来的境界,就是法身佛为了度化法身菩萨所现出来那个身相就叫作受用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这个「种种诸佛众会所显」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每一位佛都有各式各样的法会来教导一切法身菩萨的,这是一种。第二种是很多很多的集会在一起度化众生的,也有这种情形。像《法华经》的〈见宝塔品〉那就是有很多很多的佛来集会,还有《诸法集要经》上也提到很多的佛集会在一起,那也叫作「诸佛众会」,也是这样情形。还有第三种情形呢,就是这个法身菩萨,譬如说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到第十地,他本身的功德也逐渐地增长,他所见到的佛也就不一样。初地的菩萨所见到的佛,二地的菩萨所见到的佛都不一样的,乃至到第十地也是不一样,所以「种种诸佛众会所显」,那就显示出来的那是受用身佛,是这样意思。

  「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这解释这个受用身这个名字,怎么叫作受用呢?就是这个法身佛为了度化法身菩萨,他会有几样事:一个是现身,就是现出受用身的身相,一个是还现出来清净的佛土,又能够说种种的微妙的佛法,这些事情。那么这些菩萨就是见到这么样的佛,听佛说法,有种种的法乐,所以叫作受。又,在那个清净佛土里边,也有种种的受用,受乐,像阿弥陀佛国那种微妙的境界,有这么多的大法乐的享受,所以叫作受用。就是发出来广大的作用,使令这些大菩萨,这些法身菩萨能受到法乐,这样意思。这样说呢,这个受用身就是法身菩萨所见到的佛,名之为受用身。 「变化身者,亦依法身,从睹史多天宫现没、受生、受欲、逾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诸苦行、证大菩提、转大*轮、入大涅槃故。」

  这是八相成道的佛。这个变化身的佛是怎么一回事呢?也是「亦依法身」,也是以法身为依止而现出来的佛相,现出来的佛身,那么这个佛身是有种种的变化的。这个主要是说就是在三乘的圣人,没得法身的时候,没得法身。你就是菩萨也好,你还没得法身的时候,你所见到的佛就是变化身佛。这个二乘的圣人他得阿罗汉了,他还是见到这个变化身的佛。不过这个在《法华经》的〈信解品〉上讲到的境界呢,就是阿罗汉有的时候也会看见到受用身的佛,有的时候也会看见。就是这样说呢,这个肉身的得忍的菩萨有的时候也应该能看见。就是这个阿罗汉有的时候他有一点欢喜大乘佛法,有一点回小向大的意思的时候,就会看见这个受用身的佛。等到又退大取小了呢,唉呀!我这个大乘佛法教化众生太难,我还是入无余涅槃吧!他这个心情一现呢,所看见的佛就是老比丘,有这种情形。那这可以看出来,这个菩萨也是,这个菩萨要到这个从《华严经.十地品》上看,到八…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