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7

  ..续本文上一页名,由多少个名连起来就成为句。这个「身」这个字是一个众多的意思,名也是很多,句也是很多,文也是很多的。「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就是佛的法身,法身佛他为一切众生说法的时候,他也能辩说。他在为众生说法在辩说的时候,也是有名句文的,假借这个名句文来表达一切的佛法的。这样的辩说是大自在的境界,是大自在的,那就是无量无边的陀罗尼了。

  「由转想蕴依故」,这个「想蕴」,佛的这个「想蕴」当然是无漏,无漏的。现在「转想蕴」,就是以前在因地的时候的想蕴,想蕴,因地的想蕴就是有漏的,有漏的这个想蕴他是作什么事情呢?他有什么功能呢?这个「想」是取相的意思,就是去攀缘、思惟这一切法的相貌,给他安立种种的名字,这个想蕴就是有这种功能;就是有这种知识、智慧,观察一切法的时候说出来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安立了很多的名句文来形容这一切的事情。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学问的人他长于这件事,他能用文字来表达种种种种的事情。我们凡夫这个想蕴是有漏的,现在成佛了,佛的法身的想蕴呢,也还是能「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的,也是假借这个来表达真如的,但是那是大自在的境界,和这个有漏的境界是不相同的。

  

  「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

  「由现化」,就是佛由于内心的自在能现出来种种的变化,无障无碍的境界。「变易」,就是能转变一切境界,譬如说黄金能转变成粪土,粪土能转变成黄金,水能转变成火,火能转变成水,能转变成大地,大地又能转变成水火,就一切的境界佛能够有这种转变的自在。「引摄大众」,就是佛在大众里说法的时候,佛能够引导众生的思想向于无上菩提,有这种自在的力量,能引导他。「引摄白法」,佛也能够引摄出来无量无边的清净的功德法,有这种自在力。「现化」自在、「变易」自在、「引摄大众」自在、「引摄白法自在」,那么现出了这种种都是自在的,这种自在是怎么有的呢?「由转行蕴依故」,就是佛到成佛了的时候,转变了这个有漏的行蕴的关系,所以成就了无漏的行蕴,这个无漏的行蕴有这样大自在的境界。

  

  「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

  第五个,这个「由圆镜」智,就是转这个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末那识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这个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而这是一种大自在的境界。

  这个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这个世亲释上解释,世亲菩萨,《摄大乘论》世亲释上说,就是佛的无忘失法,佛的无忘失法。这个我们平常用我们的凡夫心来讲话的话,我们常说的话,常说的语言,我们常使用、常作的事情我们都会比较容易记得住,但是虽然是我所有,但是我们不常使用呢,我就不一定记得住,不一定那么清楚。但这个佛的境界不是这样子,佛不管是他常用,他教化众生也好,不用也好,都是很分明的能记得住,所以无忘失,没有忘失的时候。所以这个佛教化众生的时候,佛那个无分别智,或者有分别后得智,观察一切众生的根性的时候,这一念之间很急速的、很迅速的知道哪一个众生什么时候应该去度化他。知道了以后,佛就不会忘,到那个时候就会去度化他,不会忘了,到时候应该度了没去,忘了!佛没有这件事。所以佛这个大圆镜智就是无忘失法。另外一种解释呢,就是这个第八识,这个阿赖耶识在我们凡夫的时候,他是能够缘这个根身器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个根,根身,和这个世界,都是由第八识现出来的,他也能缘,能缘这个根身器界,这是一样,能缘。他还能够现出来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他也能现,就是见识,能现出见识、能现出一个相识;就是以阿赖耶识为意识能现出来一些相识,又能现出来一些见识,是这样子。为现出来的识之所依处,识的依处。

  那么现在转这个八识成大圆镜智的时候呢,他这个大圆镜智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依止处,这三智也是他变现出来,由他现出来,但是也是由他来,依大圆镜智为依止现出来这前三个智,前三个智慧的。也能现出来无量无边的世界,根身器界,佛的这个受用身、变化身实在就是大圆镜智所现,也是依大圆镜智为所现的。前面说以自性身为依止,而现出来受用身和变化身,而这里说以第八识,凡夫的时候根身器界是由第八识现的,那么成佛的时候就是由大圆镜智现出来的,这样大圆镜智就是自性身,合起来等于他们两个是一回事情了,有这个意思。在凡夫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还有一种作用,就是一切的惑业苦的种子都摄持在阿赖耶识里面,在阿赖耶识里面摄持。那么成佛的时候呢,就是一切无漏的闻熏习的种子也都是在这个大圆镜智里面,那么大圆镜智也就是自性身了,自性身里面包括真如的。所以你仔细想一想这个事情,他和《起信论》有点相似,有些地方有点相似的,有的相通着的,那么就是他能摄藏一切清净法的种子,清净无漏的种子,能变现佛的一切的根身器界,变现无量无边的清净的世界,也能够现出来前三种智慧,这可见这个大圆镜智在佛的这个无量功德里面的重要了,这个大圆镜智。

  

  (Tape56)

  「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这是第九章「彼果智」,「彼果智」里边有十门分别,十门分别里边现在是第三,甲乙丙,第三是「自在」,「自在」里面就是五种自在,现在是第五种。「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就是转八识生成四智,这一段文正好是说这件事。就是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个大圆镜智,这个大圆镜是一个譬喻,这个大圆满的镜子它能够现出来众多的色相,分明的照了。譬喻所成就的智慧也是非常圆满的,能圆一切法分明照了而不忘失,所以在佛的功德里面有个无忘失法,就是大圆镜智的作用,无忘失。下边也有解释,这个阿赖耶识在凡夫位的时候他摄持一切杂染法的种子,他能现根身器界,能现出来一切世界,能现出来这个身体,也能现前七识,现这个转识;以阿赖耶识为种子,现第六意识,现第七末那识,现出来前五识。那么现在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到成佛的时候呢,他也是一样,也是能够摄持一切清净法的种子,也能够显现前三种智慧,就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现出来一切的清净的佛土,现出来受用身、变化身这些事情。在成佛的时候,和在因地在凡夫的时候,只是有染净之别,他那功能作用有点相似。

  「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转第七末那识成平等性智,第七末那识在因位的时候执着我,有我见,有四种烦恼是染污的,执着有我的关系,所以是不平等;等到相信了佛法,修唯识无义的止观呢,到初欢喜地的时候,就出现了平等性智了。他得到一切众生的平等心性,通达了一切众生的平等心性,通达于一切菩萨平等心性,通达一切佛的平等心性,大慈大悲相应的。这个平等性智既然是通达平等的一真法界了,所以应该是在二智里边,根本无分别智和这个后得智来说呢,应该是重于无分别智;但是大慈大悲相应呢,也应该有后得智了。这个大圆镜智应该说是根本无分别智,应该是这样说。到平等性智,初欢喜地的时候就出现了,但是在修道位的时候,就由二地乃至第十地展转地清净殊胜,到佛地的时候才圆满,还是应该这样说。

  「观察」,就是妙观察智,妙观察智这是转第六意识所成就的智慧。妙观察智是什么呢?就是成佛的时候,他有无量的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他随心的作意就能现出来种种的陀罗尼,现出来种种的三昧,现种种的智慧辩才,为一切众生宣说妙法,那就是妙观察智的作用。这样子妙观察智应该是偏于后得智了。

  「成所作智」,妙观察智看经论上的说法呢,经论上的解释,他就是后得智为一切众生说法,重于这一方面。那么成所作智就是成满所愿的事情,完全成功了,完全出现了,成满了所作的事情,成就了所应该作的事情,就是教化一切众生。但是这里是偏于出现在人世间,八相成道的佛去度化众生,属于这一方面的事情。也说到,这个八相成道当然有生,也有土,也有世界。那么平等性智呢就是属于受用土,受用身这一方面,这个成所作智就属于变化身这一面,而妙观察智是通于这两方面的,而这一切一切都是以圆镜智为依止的,为依止而成就的。「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到成佛的时候,一切都是大自在无障无碍的境界。若有障碍呢,就是不自在,这里面是无障碍的意思。

  「由转识蕴依故」,为什么有这四种智慧的自在境界呢?就是因为转变了在因地的识的依止的关系,在因地的时候一切的作用都是由识发出来的,所以叫「识蕴依」。在因地的时候,因为是惑业苦的障碍境界,现在转变成佛的时候呢,才有这无障碍的大自在的境界出现了。这个转识成智这个话呢,当然是因为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修行的时候主要是希望成就清净的智慧,主要是这样子,所以说转识成智。成功了的时候就是智慧成就了,其实成就并不只是智慧,其他的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是成就了,但是以智慧为首,为最重要的,所以叫转识成智。而在转识成智的时候,他没有识吗?也是有识的。

  头些日子讲的时候也提到,就是在《成唯识论》上引一个颂:「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如来无垢识」,就是佛的识是没有垢染的,没有烦恼障、没有所知障的污染,是清净识。这可见转识成智实在就是转有漏识成无漏的识,成功了的时候,其中的转变主要是由智慧来转变的。最初栽培无量的福德智慧资粮,修唯识无义的观察,唯识无义就是智慧。由这个由智慧的观察逐渐地增长,这个智慧成就了,智慧成就了才有无垢识…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