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7

  ..續本文上一頁名,由多少個名連起來就成爲句。這個「身」這個字是一個衆多的意思,名也是很多,句也是很多,文也是很多的。「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就是佛的法身,法身佛他爲一切衆生說法的時候,他也能辯說。他在爲衆生說法在辯說的時候,也是有名句文的,假借這個名句文來表達一切的佛法的。這樣的辯說是大自在的境界,是大自在的,那就是無量無邊的陀羅尼了。

  「由轉想蘊依故」,這個「想蘊」,佛的這個「想蘊」當然是無漏,無漏的。現在「轉想蘊」,就是以前在因地的時候的想蘊,想蘊,因地的想蘊就是有漏的,有漏的這個想蘊他是作什麼事情呢?他有什麼功能呢?這個「想」是取相的意思,就是去攀緣、思惟這一切法的相貌,給他安立種種的名字,這個想蘊就是有這種功能;就是有這種知識、智慧,觀察一切法的時候說出來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安立了很多的名句文來形容這一切的事情。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學問的人他長于這件事,他能用文字來表達種種種種的事情。我們凡夫這個想蘊是有漏的,現在成佛了,佛的法身的想蘊呢,也還是能「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的,也是假借這個來表達真如的,但是那是大自在的境界,和這個有漏的境界是不相同的。

  

  「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

  「由現化」,就是佛由于內心的自在能現出來種種的變化,無障無礙的境界。「變易」,就是能轉變一切境界,譬如說黃金能轉變成糞土,糞土能轉變成黃金,水能轉變成火,火能轉變成水,能轉變成大地,大地又能轉變成水火,就一切的境界佛能夠有這種轉變的自在。「引攝大衆」,就是佛在大衆裏說法的時候,佛能夠引導衆生的思想向于無上菩提,有這種自在的力量,能引導他。「引攝白法」,佛也能夠引攝出來無量無邊的清淨的功德法,有這種自在力。「現化」自在、「變易」自在、「引攝大衆」自在、「引攝白法自在」,那麼現出了這種種都是自在的,這種自在是怎麼有的呢?「由轉行蘊依故」,就是佛到成佛了的時候,轉變了這個有漏的行蘊的關系,所以成就了無漏的行蘊,這個無漏的行蘊有這樣大自在的境界。

  

  「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

  第五個,這個「由圓鏡」智,就是轉這個第八識爲大圓鏡智,轉末那識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這個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就是轉八識成四智,而這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

  這個大圓鏡智,大圓鏡智,這個世親釋上解釋,世親菩薩,《攝大乘論》世親釋上說,就是佛的無忘失法,佛的無忘失法。這個我們平常用我們的凡夫心來講話的話,我們常說的話,常說的語言,我們常使用、常作的事情我們都會比較容易記得住,但是雖然是我所有,但是我們不常使用呢,我就不一定記得住,不一定那麼清楚。但這個佛的境界不是這樣子,佛不管是他常用,他教化衆生也好,不用也好,都是很分明的能記得住,所以無忘失,沒有忘失的時候。所以這個佛教化衆生的時候,佛那個無分別智,或者有分別後得智,觀察一切衆生的根性的時候,這一念之間很急速的、很迅速的知道哪一個衆生什麼時候應該去度化他。知道了以後,佛就不會忘,到那個時候就會去度化他,不會忘了,到時候應該度了沒去,忘了!佛沒有這件事。所以佛這個大圓鏡智就是無忘失法。另外一種解釋呢,就是這個第八識,這個阿賴耶識在我們凡夫的時候,他是能夠緣這個根身器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個根,根身,和這個世界,都是由第八識現出來的,他也能緣,能緣這個根身器界,這是一樣,能緣。他還能夠現出來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他也能現,就是見識,能現出見識、能現出一個相識;就是以阿賴耶識爲意識能現出來一些相識,又能現出來一些見識,是這樣子。爲現出來的識之所依處,識的依處。

  那麼現在轉這個八識成大圓鏡智的時候呢,他這個大圓鏡智爲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的依止處,這叁智也是他變現出來,由他現出來,但是也是由他來,依大圓鏡智爲依止現出來這前叁個智,前叁個智慧的。也能現出來無量無邊的世界,根身器界,佛的這個受用身、變化身實在就是大圓鏡智所現,也是依大圓鏡智爲所現的。前面說以自性身爲依止,而現出來受用身和變化身,而這裏說以第八識,凡夫的時候根身器界是由第八識現的,那麼成佛的時候就是由大圓鏡智現出來的,這樣大圓鏡智就是自性身,合起來等于他們兩個是一回事情了,有這個意思。在凡夫的時候,這個阿賴耶識還有一種作用,就是一切的惑業苦的種子都攝持在阿賴耶識裏面,在阿賴耶識裏面攝持。那麼成佛的時候呢,就是一切無漏的聞熏習的種子也都是在這個大圓鏡智裏面,那麼大圓鏡智也就是自性身了,自性身裏面包括真如的。所以你仔細想一想這個事情,他和《起信論》有點相似,有些地方有點相似的,有的相通著的,那麼就是他能攝藏一切清淨法的種子,清淨無漏的種子,能變現佛的一切的根身器界,變現無量無邊的清淨的世界,也能夠現出來前叁種智慧,這可見這個大圓鏡智在佛的這個無量功德裏面的重要了,這個大圓鏡智。

  

  (Tape56)

  「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這是第九章「彼果智」,「彼果智」裏邊有十門分別,十門分別裏邊現在是第叁,甲乙丙,第叁是「自在」,「自在」裏面就是五種自在,現在是第五種。「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就是轉八識生成四智,這一段文正好是說這件事。就是轉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這個大圓鏡智,這個大圓鏡是一個譬喻,這個大圓滿的鏡子它能夠現出來衆多的色相,分明的照了。譬喻所成就的智慧也是非常圓滿的,能圓一切法分明照了而不忘失,所以在佛的功德裏面有個無忘失法,就是大圓鏡智的作用,無忘失。下邊也有解釋,這個阿賴耶識在凡夫位的時候他攝持一切雜染法的種子,他能現根身器界,能現出來一切世界,能現出來這個身體,也能現前七識,現這個轉識;以阿賴耶識爲種子,現第六意識,現第七末那識,現出來前五識。那麼現在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到成佛的時候呢,他也是一樣,也是能夠攝持一切清淨法的種子,也能夠顯現前叁種智慧,就是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現出來一切的清淨的佛土,現出來受用身、變化身這些事情。在成佛的時候,和在因地在凡夫的時候,只是有染淨之別,他那功能作用有點相似。

  「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轉第七末那識成平等性智,第七末那識在因位的時候執著我,有我見,有四種煩惱是染汙的,執著有我的關系,所以是不平等;等到相信了佛法,修唯識無義的止觀呢,到初歡喜地的時候,就出現了平等性智了。他得到一切衆生的平等心性,通達了一切衆生的平等心性,通達于一切菩薩平等心性,通達一切佛的平等心性,大慈大悲相應的。這個平等性智既然是通達平等的一真法界了,所以應該是在二智裏邊,根本無分別智和這個後得智來說呢,應該是重于無分別智;但是大慈大悲相應呢,也應該有後得智了。這個大圓鏡智應該說是根本無分別智,應該是這樣說。到平等性智,初歡喜地的時候就出現了,但是在修道位的時候,就由二地乃至第十地展轉地清淨殊勝,到佛地的時候才圓滿,還是應該這樣說。

  「觀察」,就是妙觀察智,妙觀察智這是轉第六意識所成就的智慧。妙觀察智是什麼呢?就是成佛的時候,他有無量的陀羅尼門、叁摩地門,他隨心的作意就能現出來種種的陀羅尼,現出來種種的叁昧,現種種的智慧辯才,爲一切衆生宣說妙法,那就是妙觀察智的作用。這樣子妙觀察智應該是偏于後得智了。

  「成所作智」,妙觀察智看經論上的說法呢,經論上的解釋,他就是後得智爲一切衆生說法,重于這一方面。那麼成所作智就是成滿所願的事情,完全成功了,完全出現了,成滿了所作的事情,成就了所應該作的事情,就是教化一切衆生。但是這裏是偏于出現在人世間,八相成道的佛去度化衆生,屬于這一方面的事情。也說到,這個八相成道當然有生,也有土,也有世界。那麼平等性智呢就是屬于受用土,受用身這一方面,這個成所作智就屬于變化身這一面,而妙觀察智是通于這兩方面的,而這一切一切都是以圓鏡智爲依止的,爲依止而成就的。「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到成佛的時候,一切都是大自在無障無礙的境界。若有障礙呢,就是不自在,這裏面是無障礙的意思。

  「由轉識蘊依故」,爲什麼有這四種智慧的自在境界呢?就是因爲轉變了在因地的識的依止的關系,在因地的時候一切的作用都是由識發出來的,所以叫「識蘊依」。在因地的時候,因爲是惑業苦的障礙境界,現在轉變成佛的時候呢,才有這無障礙的大自在的境界出現了。這個轉識成智這個話呢,當然是因爲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修行的時候主要是希望成就清淨的智慧,主要是這樣子,所以說轉識成智。成功了的時候就是智慧成就了,其實成就並不只是智慧,其他的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也是成就了,但是以智慧爲首,爲最重要的,所以叫轉識成智。而在轉識成智的時候,他沒有識嗎?也是有識的。

  頭些日子講的時候也提到,就是在《成唯識論》上引一個頌:「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如來無垢識」,就是佛的識是沒有垢染的,沒有煩惱障、沒有所知障的汙染,是清淨識。這可見轉識成智實在就是轉有漏識成無漏的識,成功了的時候,其中的轉變主要是由智慧來轉變的。最初栽培無量的福德智慧資糧,修唯識無義的觀察,唯識無義就是智慧。由這個由智慧的觀察逐漸地增長,這個智慧成就了,智慧成就了才有無垢識…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