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是淨無漏界」,這個界就是無始時來界這個界,就是清淨無漏的種子所寄存的地方,所居住,所依附的地方,就是在無垢識裏邊有無量無邊的清淨的種子,「是淨無漏界」。說圓鏡智能攝藏一切清淨種子,但是若在《起信論》上說呢,又說真如是一切清淨種子的依止處。其實這個真如也好,大圓鏡智也好,無垢識也好,是不分離的,是不分離。這個你能夠轉識成智是智慧的力量,說智慧他創造了無量無邊的功德,也就是創造了無量無邊無漏功德的種子,所以說是圓鏡智在攝持一切清淨種子,當然也是對的。但是若到因地的時候是阿賴耶識,是識攝持一切種子,到果的時候也應該說識,所以「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解脫一切障」就是解脫了煩惱障、所知障。「圓鏡智相應」,這時候才成就了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與無垢識相應。無垢識,識是心王,智還是心所的。
那麼在《成唯識論》引的這個頌上面看呢,佛轉識成智的時候也還是有識的。說這個大圓鏡智的作用呢,實在也就是識的作用,所以叫作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這是一種。轉第七末那識成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在這個印老的講記上說,到成佛的時候沒有末那識了,有這樣說法。那麼沒有末那識的說法,因爲沒有我見了,所以沒有那個染汙意,應該若是到果地的時候應該說有清淨意,就是不執著我了,那麼有無我的智慧還是應該有識的,這是第五個自在。這前面一共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轉五蘊得到這麼多的自在的功德。
丁、依止
「複次,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
這是甲乙丙丁。「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這個話的意思呢,就是這個法身爲幾種處作依止?多少個境界都要依止法身的,就是成佛了以後,佛所成就的無量功德是以法身爲依止處,都依附在那裏呢?依附在法身這裏。看這個前後文所解釋這個法身呢,當然是有清淨法界名爲法身,但是也包含了一切有爲的功德,也包括在內的。所以所有的功德都依附在法身這裏。有多少呢?由幾種處依止法身呢?
「略由叁處:」
有叁種境界是以法身爲依止的。
「一由種種佛住依止,」
第一個就是種種的佛住要依止法身,這是第一種。這個「佛住」是什麼呢?就是成佛了以後,他沒有入無余涅槃,沒有入無余涅槃呢,佛這個大光明智慧的心,他那個心住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這樣意思,「佛住」,佛的這個智慧他是安住在什麼地方呢?這樣意思。這上面沒有列出名字,在世親釋、無性菩薩釋上面看出來,就指這個天住、梵住、聖住,指這個說的。這個天住就指色界天的四靜慮,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指四靜慮說的。我們欲界的人,欲界的人,我們的分別心就是在欲上面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住,沒有禅定就是向外攀緣,就在這個色聲香味觸法這裏面活動,那麼就是欲住,可以這麼說。但是諸天,色界天呢,欲界天也不是有禅定的人,他是向外攀緣,不過魔王天呢,他化自在天是魔王住的地方,他是得到欲界定了,他得到這個未到地定了,未到地定還是很淺的定。現在這裏面說天住,這個天指梵天的四靜慮,那麼佛的心就是住在四靜慮裏邊,但是多數是住在第四靜慮,第四靜慮住在那裏,因爲第四靜慮是最殊勝、最清淨莊嚴的地方,所以在初成佛的時候,是住在第四靜慮修緣起觀得無上菩提。成佛以後,佛有的時候佛的心也是住在那裏,這是天住。其次是梵住,這個梵住是什麼呢?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就是梵住。在梵住裏邊佛的心多數是安住在悲無量這裏,就是憐愍衆生的苦,憐愍衆生苦,所以住在這裏要救度一切衆生的。第叁個就是聖住,就是空、無相、無願叁種解脫。這叁種解脫,佛多數住在空解脫這裏,住在空解脫這裏,離一切相的境界。
這樣說呢,這個梵住和天住這是有相的境界;空住,住在空這裏那是無相的境界。那麼佛的心住在這裏,在這裏有一個問題,就是佛是究竟圓滿了,解脫了一切障,究竟圓滿的境界,他應該住在大般涅槃那裏,住在一真法界那裏,那麼怎麼是住在這叁個住,住在天住,住在梵住這裏?這個意思呢,就是照理說這個空住這裏應該這就是大般涅槃,但是佛也住在天住和梵住這裏呢,所以佛是無住涅槃了,也不住于生死,所以是空住,也不住于涅槃,所以也住天住、住梵住,住在這裏廣度衆生的,那麼就是無住涅槃的境界,可以這樣解釋。這叁種住呢,都是以法身爲依止處的。那麼這個空住,這裏面就是有一點,應該和法身應該是一致的。這個法身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在裏邊,這個空住應該說依止于清淨真如這個地方,而天住、梵住也是依止這個平等法界這裏的。
「此中有二頌:諸佛證得五性喜,皆由等證自界故,離喜都由不證此,故求喜者應等證。」
這裏面說出兩個頌來,這兩個頌大意是什麼呢?這個世親釋、無性釋上的解釋是說,就表示佛所住的無住涅槃和聲聞、緣覺的涅槃不一樣,表示這個意思。也就是佛住在天住、住在梵住、住在空住,這種無住涅槃的境界是和阿羅漢、辟支佛不一樣,表示這個意思。這個印順老法師解釋是說,表示證得清淨法界的必要。爲什麼要證悟清淨法界呢?有這種必要,是這個意思,看這個文也是有這種意思。此中有兩個頌,第一個頌說什麼呢?「諸佛證得五性喜」,一切的佛,他們都是成就了五種體性的喜,五種體性的喜就是五種差別的歡喜。「皆由等證自界故」,爲什麼有這五種自性的歡喜呢?就是因爲「等證自界故」,因爲他們平等地證悟了一真法界了。這個「自」就是,其實這個「自」是遍于一切的,這個特別廣大的一個字了。證得了這個清淨法界了,所以有五種歡喜,就有「等證」。這個「等」這個字就是平等,或者說是這位佛初開始成佛的時候,和一切佛是平等的,平等的證悟了一真法界,所以有五種的歡喜。
「離喜都由不證此」,這個聲聞緣覺二乘人他們沒有這五種的歡喜,沒有這五種的歡喜,什麼原因呢?「都由不證此」,完全是因爲沒有證悟這個清淨法界,他沒有。這裏邊有一個意思呢,就是在《阿含經》裏面不多見,但是有的地方是說到,說到阿羅漢入無余涅槃的時候灰身泯智,這個身體燒成灰了,而把他的這個清淨的智慧也滅掉了,滅掉了。這個《大毗婆沙論》上說到一件事呢,說阿羅漢入無余涅槃就不是有情數了,不屬于有情了。這個話在《成唯識論》也說到,阿羅漢入無余涅槃的時候,沒有識了,這個識滅了,有這種說法。這樣子當然沒有歡喜不歡喜這句話,沒有了。諸佛的大悲心他要廣度衆生,他這個識是不滅的,還是有識的存在,有識的存在,所以有喜,有五種喜。所以二乘人他們沒有喜呢,就是因爲沒有證此清淨法界,沒有證這個法界,他們只有個我空真如,我空真如沒有斷除去所知障,還不是極清淨的境界。「故求喜者應等證」,所以要希望成就這五種喜,那你應該努力地去得無上菩提,應該「等證自界」,那麼你就成就了,成就了這五種喜了。這可以說是有這種必要,你若想要成就五種喜,你必須要證悟一真法界。
「由能無量及事成,法味義德俱圓滿,得喜最勝無過失,諸佛見常無盡故。」
這說出來這五種喜,這五種喜究竟是什麼呢?「由能無量」,就是這個能是無量的,圓滿了。「能無量」圓滿了,「事成」圓滿、「法味」圓滿、「義」圓滿、「德」圓滿,這五種,五種喜。這個「能無量」是指什麼說的呢?就說這個一真法界他的功能是無量無邊的,這一真法界有不可思議的功能。這個一切的佛都是因爲證悟了一真法界而成佛的,一切佛都是這樣子。你能夠向一真法界學習你就會成佛,成佛了有無量無邊的能,功能,具足無量無邊的能,那個能是無量無邊的,就是由一真法界來的,由覺悟了一真法界來的,那麼佛佛都是平等的。這個一位佛就有無量無邊的能,就是因爲證悟一真法界的關系,那麼一位佛也就能夠具足了無量佛的功能,每一位佛都能具足無量無邊的功能,佛佛都是平等的。那麼證悟了一真法界的佛,他覺察到有這麼多的能,心裏生大歡喜,所以這是一個喜。
「及事成」,這是第二種喜,第二種喜就是,這個「事」就是所作的事情;這個「成」呢,這件事能作成功,能夠令他圓滿,所以叫「事成」,什麼事情呢?就是利益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安樂無量有情的這件事。雖然有情是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大悲心要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佛菩薩看見這件事一定能成功,一定是能做成功的,所以叫生大歡喜,這是第二種歡喜。
「法味」,這個「法味」是什麼呢?這個「法」就是佛教化衆生所演說的十二分教,這個語言文字的佛法,最清淨法界等流正法。你這樣學習成功了以後,證悟了一真法界的時候呢,感覺到這個法味特別的殊勝,有殊勝的法樂。我們一般說是有法喜,也能有多少法喜,譬如我們多少歡喜學習佛法,歡喜學,雖然很辛苦但是還是歡喜學,那就表示有多少,你有多少味,多少這個法味的,但是這個還不算數的。你若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心裏面真是有一點歡喜,那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經論裏面到那個地方卡住了,這一段文說的道理沒有辦法懂,不懂的時候心裏面就不舒服,「哎呀,怎麼辦呢?我不會講這段文」,沒有辦法也無可奈何,就是只好放那裏,放那裏但是去讀別的經,啊!忽然間碰到了,那一段經文把你不懂那段解釋好了!啊!你心裏頭歡喜,那時是感覺到歡喜。但是這裏說這個「法味」還不是這個,不是,這裏說的「法味」是你由語言文字的佛法的修行達到離文字的第一義谛的時候,生大歡喜,是指這個說的,這個時候這個法味那是不可思議,是指這個說的。「法味」是殊勝、無量無邊的,圓滿了,圓滿了這樣的「法味」。那麼這個也是生大歡喜,這是第叁個。
「義德俱圓滿」,這個「義」有兩種解釋:第一個解…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