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9

  ..續本文上一頁釋就是那個法味這個法,語言文字的佛法它裏邊有無量無邊的義,有無量無邊的義,而佛菩薩,佛他有無量無邊的陀羅尼,所以他隨他的心要思念某一個法門就能現前,無量無邊的義都能現前,所以也是生大歡喜,生大歡喜的,這是一個解釋。第二個解釋呢,就是這個「義」就是指涅槃說的,指涅槃說,涅槃的義,那樣當然他是好。

  這個「德」,就是你證悟了這個一真法界的時候,你又成就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叁明、六通,無量無邊的功德,具足了有爲的功德、無爲的功德,也都圓滿了,所以也生大歡喜,這樣這就是五種喜。「能無量」圓滿的喜、「事成」無量圓滿的喜、「法味」的喜、「義」的喜、「德」的喜,這五種圓滿的喜,五種喜。但是世親菩薩的,這樣解釋五種喜是無性菩薩解釋,世親菩薩的意思呢,這個「義」和「德」是算一種喜,下邊說「得喜最勝無過失」這是第五種喜,世親菩薩這麼解釋。

  「得喜最勝無過失」,前面成就了這麼多的喜樂,是這種喜樂是最殊勝的,不是世間的喜所能及,也不是阿羅漢所能及,所以最殊勝。「無過失」,這種喜是沒有煩惱障、沒有所知障的汙染的過失,所以是最極清淨的,所以也是歡喜。「諸佛見常無盡故」,這個一切佛有大悲心,他不入無余涅槃,他能見到這五種喜是一直地相續下去沒有窮盡的,乃至到無余涅槃也是不窮盡,就是大悲心不入無余涅槃的關系,所以這個喜也是無窮無盡的。當然這五種喜都是因爲證悟了一真法界的關系,「諸佛證得五性喜,皆由等證自界故,離喜都由不證此,故求喜者應等證」,那麼這就是因爲無住涅槃,和前後文連合起來看呢,就是得到無住涅槃的關系。這樣和前面的叁種住也就連合起來了,這都是依止法身,以法身爲依止而成就的功德。

  

  「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但爲成熟諸菩薩故。」

  前面是種種住依止,現在是說「種種受用身依止」。這個「受用身」我們曾經講過,就是法身菩薩所見到的佛叫作受用身。看這個文的意思,法身就是自受用身,這裏說的受用身就是他受用身。這個受用身上面有種種的字樣,受用身也並不是一個樣子,有種種的不同。十地菩薩各有所見不一樣,也可以說種種。「依止」,都是依止法身而出現的。這個受用身是作什麼呢?示現受用身作什麼?由法身而示現受用身,他是目的是什麼?「但爲成熟諸菩薩故」,就是這個法身菩薩他棄舍了肉身,得到了法身了,但是他的功德還沒有圓滿,功德猶未圓滿,他要依靠佛的教導,由受用身佛,所見到的受用身佛爲他說法來成熟他的善根的關系,他才能夠功德圓滿。這可見我們學佛的叁寶弟子,不要說是生死凡夫,到法身菩薩還要親近佛的,不然的話你的善根不容易圓滿,怎麼能夠不願意生淨土呢?我不願意生淨土,那怎麼行呢?「但爲成熟諸菩薩故」,發大悲心是值得贊歎的,這也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若不去向佛學習,這個道力很難增長,還有這個問題。

  

  「叁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聲聞等故。」

  第叁個依止也是以法身爲依止的,就是種種的變化身,各式各樣的變化身。這個變化身就是凡夫所能見到的佛,但是凡夫要有善根才可以。這個變化身他是來度化誰呢?「多爲成熟聲聞等故」,多數是爲了成熟聲聞人的善根,所以佛示現這個變化身,這是指凡夫,他栽培了聲聞人、辟支佛人的善根,也可能有的衆生栽培了成佛的善根,但是這個人還沒得聖道,還是在凡夫的時候。佛爲了成熟這些人就去示現一個變化身,在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情形就是現一個比丘相,出家了,八相成道,這個身體的佛,這叫變化身。這個「多爲成熟聲聞等故」,就是少數的也爲成熟初發心的菩薩,初發心的菩薩就是勝解行地的菩薩,這個初發心的菩薩他雖然很偉大的栽培了很多的善根,但是這時候還是凡夫,他繼續地需要佛菩薩的教導,佛的教導,所以叫作「多爲成熟聲聞等故」。若是這個現的受用身,這個在凡位的時候,雖然有善根的這些凡位的人,他不能見到這個受用身的佛,見不到,而受用身在受用土或者在實報莊嚴土,在那裏現身說法,只有法身菩薩才合適,他所現的身也不是肉眼所能見,他所說的法凡夫也很難聽得懂,也不是容易聽得懂的,所以唯有法身菩薩才可以。那麼這叁種,種種住和受用身、變化身都是以法身爲依止處而出現的。這可見這個法身的重要,一切的大作用都是由法身出現的。

  

  戊、攝持

  「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略由六種:」

  我們還想要知道這個法身的佛,他是由多少佛法所組織成就的呢?這個「攝持」,按現在的語言來說,這凡夫的語言來說,就是組織的意思。我們這個身體是由色受想行識組成的,組織成的,那麼佛的身體呢,佛這個法身他聚合了多少佛法,多少功德組織成就的呢?是這樣意思。那成就了這一切的這麼多的功德,組織在一起,互相攝持,成爲法身的。這樣說法身呢,就不只是平等法性,有很多有爲,有爲的功德。因爲你叁大阿僧祇劫的努力,你修成了很多很多的有爲的功德,由這麼多的功德組織成爲法身的,這樣說的確是這個法身是自受用身。「略由六種」,簡單的說就是六種佛法,有六種佛法來組成這個法身的。

  

  「一、由清淨,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

  六種佛法,第一種就是清淨的佛法,這個清淨的佛法指什麼說的呢?「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就是棄舍了阿賴耶識裏邊的這些有漏的種子,一切有漏的雜染的種子,棄舍了。棄舍了以後就得到了無分別智,得到了無分別智就證悟了清淨真如,有無量功德莊嚴的法身了。

  這個地方印老法師發揮了一大段,就是說本來是說轉識成智嘛,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嘛!但是這裏面說是得法身,得法身當然法身裏面主要就是指平等法性說的了,指平等法性說,那麼轉阿賴耶識得大圓鏡智,轉阿賴耶得平等法性,那麼這個大圓鏡智和平等法性是怎麼回事?他們有什麼關系呀?那麼印老的解釋,那一大段文的意思,你們可以注意讀一讀,那個意思是說這個平等法性和大圓鏡智是一回事,是一回事。在真常不變的理性上看呢,就是平等法性;在他的大智慧的光明來說呢,就是大圓鏡智,這樣講。

  這樣講,但是在我來看還是有點問題,我來看是有點問題,有什麼問題呢?在前面的文已經發覺到這件事,就是這個平等法性呢,每一位佛都是無差別的,不是說這個平等法性是釋迦佛,這個平等法性是阿彌陀佛,不是的,這個平等法性是沒有分際的,一切佛都是這個平等法性,一切衆生也是這個平等法性的,都是這樣子。是這樣來說,如果這個大圓鏡智是在平等法性上,就是平等法性本身上的,就有大圓鏡智。那麼就像《起信論》上說這個真如有大智慧光明,就是這句話了!是這樣意思。譬如說那個石頭是無知之物,只是一個物質,這個冥頑不靈的,是沒有大智慧的,沒有;我們人是有情的,人才有智慧、有分別的。這就是無知之物,這個地水火風是無知之物,和這個知不是連在一起的。現在這個印老法師在這一段文上的發揮呢,就是等于是在說明這個《大乘起信論》那句話,就是真如有大智慧光明義,真如體上有大智慧光明,就是智慧光明和真如統一了,不是分離了,印老那段文上有這樣的意思。

  有這樣意思,如果是這樣的話呢,就有點問題,有什麼問題呢?那麼譬如說釋迦佛成佛了,成佛了的時候,那麼別的佛成佛沒有?未來世的我們生死凡夫成佛沒有?我們也是這個真如,也是這個平等法性,我們成佛不?我們沒能成佛啊!我們還是糊塗的呀,沒有大圓鏡智,我們還是沒有。我們怎麼才能有呢?我們還要努力去修行,觀察唯識是無義的,識也是不可得的,要常常努力修行,慢慢你才能夠轉八識成四智,這個智慧是你自己造成的,是你自己造成的。若是你自己造成的,那麼就是你原來這個平等法性上沒有智慧,若已經有就不用再創造了嘛!是不是?你們各位想一想,若已經有了就不用創造了,就不需要創造。若需要創造,就是原來沒有。

  這個我以前也講過一個禅家的故事,是兩個禅師,兩位禅師走到一個地方,在路上從山裏面有流水下來,流水下來,不是……這兩位禅師走路的時候就辯論:一位禅師說是,若是沒有佛性呢,就不能流轉生死;沒有佛性就不能流轉生死,這一位禅師主張這樣。另外一位禅師說:若有佛性就不迷惑生死,就是在生死的境界不迷惑。不迷惑,怎麼能流轉生死呢?就是說你若有智慧,你就不流轉生死了。佛性,什麼是佛性?就是一切種智,就是十力、四無所畏,佛的智慧、佛的大圓鏡智都包括在內。若本來就有智慧的話,就不應該流轉生死。而那一位禅師說:若沒有佛性就不能流轉生死,一定要有佛性才能流轉生死。那麼兩個人的思想正是相反的,那麼就是他們兩位走到一個地方,就看見這個法常禅師,法常禅師是馬祖道一禅師的弟子,他就是去親近馬祖的時候,馬祖說:即心是佛,這是這一句話,他就去參,他就開悟了!那麼這兩位禅師這個思想上沖突,就去問他去,那當然這位禅師那個時候聲望必是很高,問他的時候,這位禅師說:明天再來!你先走,明天再來!那麼明天來,其中有一位是夾山禅師,這兩位禅師裏面有一位夾山禅師,夾山禅師這個人是個學教的法師,學教的法師後來就是去修禅開悟了,是這麼一位,那一位是定山禅師?那麼到第二天這個夾山禅師就來了,就去問這個法常禅師,說是我們兩個人的意見,誰親誰疏?提出兩個字,一個親一個疏。我是主張,若是原來有佛性就不迷于生死,就不能流轉生死了。那個定山禅師說,若沒有佛性就不能流轉生死。這兩個說法,誰親誰疏?法常禅師說:親者不問,問者不親。就到此爲止了。這樣等于說你來問,就是你是不親;這等于說你的功夫,你的見谛還很遠。親者是近也,不親是遠也,就是這個意思。那麼等到後來…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