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10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夾山禅師後來自己爲人作善知識的時候,就有人提這件事來問他,問他,他自己說:我那個時候缺一只眼,缺了一個眼睛,這個故事就到此爲止了。

  這裏面說是這個大圓鏡智,按印老這一段文的發揮呢,是本來有的,這是天臺宗的意思,本來是有的。若是本來有,又有這個問題:那麼本來有,爲什麼流轉生死?怎麼會流轉生死?那麼這個問題怎麼回答?所以按這個前後文來看,應該說這個大圓鏡智和這個一真法界不是統一的。不是統一的,這個平等法性呢,一切佛、一切菩薩、阿羅漢,乃至一切衆生都是無差別的。但是這個清淨無漏的一切的佛的智慧,是要自己努力修行的。你若不修行,你就沒有。沒有,你就有無明,就是無明煩惱,所以你流轉生死。你智慧成就了,那個無明煩惱斷掉了、消除了;消除了,有了清淨無漏的智慧才能證悟這個真如理。這樣說呢,所以是轉阿賴耶識得法身也是可以,因爲你轉阿賴耶識的時候,你一定要逐漸地成就無分別智,這個根本無分別智。你成功了無分別智,成就了無分別智就得法身,得了無分別智也就是得法身了,不然你從什麼得到無分別智呢?你從什麼得法身呢?本來這個清淨法身誰也沒有失掉嘛,誰也沒有失掉,但是你沒有那個清淨無分別智呢,就不相應。這一段文就放在這裏,各位再研究一下看看怎麼講好。

  「一、由清淨,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這個由幾種法組成佛的法身,這是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清淨,要沒有煩惱,遠離一切煩惱,遠離了煩惱障、所知障,要清淨,這才能夠得佛的法身。

  

  「二、由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

  這第二個,第二個條件。「由異熟」,這個「異熟」,「異熟」就是變異而熟,這我們講過。我們凡夫的境界呢,或者作善業,或者是作惡業。或者我們說善業,由善業的關系,使令我們得到一個人的果報,阿賴耶識,得到一個人的阿賴耶識,那麼在人的果報這就叫作「異熟」,阿賴耶識就叫異熟識。因爲阿賴耶識是無記的,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是無記的。但是得阿賴耶識的這個力量呢,在人來說是善,譬如說天也是善,是善業所成就的,所感得的。譬如說到叁惡道去,那麼就是由惡業的力量感得的那個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不管是善也好,不管是惡也好,他本身是無記的,所以叫作「異熟」,變異而熟。那麼現在說這個「由異熟」,當然這是得佛的法身,這應該是純淨無漏的境界,不是世間有漏的境界。看底下的解釋,這底下解釋這個異熟。

  「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這個「色根」呢,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前五根都是色。我們凡夫這個身體,前五根都是物質所成就的,這是個臭皮囊,由這物質組成的根,「色根」。現在成佛了的時候,「轉」,棄舍了,棄舍了這個色根,不是有這個色根。「得異熟智故」,就成就了那個異熟的智慧。若從這個字的字面上看呢,我們凡夫這個身體很顯著的就是由物質成就的這麼一個身體,由地水火風組織成這麼一個身體。那麼到成佛的時候棄舍了色根,而「得異熟智」,異熟智就是由佛在因地的時候,那個不可思議清淨無漏的業所成就的果,就是智,成就的智,就是以智爲身,以智來組成這個身體,來攝持法身的,這樣說。

  這個《起信論》上也有一個說法,說是佛與佛沒有彼此的色相疊相見故。我們人與人之間我看見你的身體,你看見我的身體,都是臭皮囊的這種有形相的。而佛和佛見面沒有相的,沒有相,彼此互相看見的。那麼在這個文上和這個文也是相合,是「轉色根」,就是棄舍了這個色,而是一個大智慧境界,是以智慧爲身,「轉色根得異熟智故」,這樣子,是這樣意思。當然這個變化身當然還是有形相,受用身也是有形相,這看見佛的自受用身原來就是離一切相,沒有物質的形相的,也可以這樣講。可是印老法師他不這麼講,印老法師另外有一個講法,講得也是好:說是我們這個轉色根在我們凡夫的時候,前面那個所知相那一章,依他起的時候,說十一個識,這個身就是識,是識所現,是識之所現。那麼等到成佛的時候呢,就是以智爲主了,一切法都是智,是唯智而不說唯識,是唯智;凡夫的時候說唯識,到成佛的時候說唯智。這麼講也很好,就是寬一點。佛成佛以後有沒有物質的身體,不說這件事,反倒是以智慧爲主,這樣講也是好。

  「二、由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這樣這個「異熟」在這裏說呢,有一個什麼意思?佛的智慧是由修成就的,這個話裏有這個味道,不是說你本來有的,是由你因地逐漸地修行,你這個智慧逐漸地增長,逐漸地增長也就是逐漸地變異,由變異到究竟圓滿的時候成功了,所以叫作「異熟智」。那麼這也應該是包括佛的大圓鏡智在裏面了。

  

  「叁、由安住,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故。」

  這第叁個,第叁個是「由安住」,這個安住的佛法。幾種佛法的攝持?第一是「清淨」的佛法,第二是「異熟」佛法,是「異熟智」,第叁個是「安住」的佛法。「安住」怎麼講呢?「謂轉欲行等住」,這個「欲行等住」這個話,是欲行住,這個「等」指什麼說的呢?就是色行、無色行,這是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衆生就是欲,欲界的衆生他心裏面就是歡喜這個色聲香味觸的欲,由欲而動,就是「行」;心就在欲上活動,就叫作「欲行」。由于人有了欲,欲就會動,欲動了呢就是業力,由業力而就會到種種的界,你到人的世界去,或者到叁惡道的世界去,或者到天的世界去,到了那個世界去你就會領受種種的境界,領受種種的境界還是起愛著心,就起愛著心,還是欲,那麼所以這叫作欲行住。你這樣子呢,你不能解脫,就是住在裏邊你不能解脫。說色行住、無色行住,當然欲行住的人也可能跑到色行住,跑到色界天,也可能跑到無色界天,而這個色行住、無色行住,上二世界,色界天、無色界天呢,也可能又跑到欲界來了,所以叫作「欲行等住」。這個煩惱是不斷地生起,展轉地變化,他就是在世間裏面流轉,而不能出離世間。

  現在成佛了,佛的境界,佛的法身的時候,「轉欲行等」,棄舍了,棄舍這個欲行住、色行住、無色行住,就是得到什麼了呢?轉變成爲「無量智住」,不可思議的大智慧境界,他也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無窮無盡地延續下去,就是廣度衆生,而這些都是佛的智慧境界,是「無量智住」。這個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就是還有「無量智住」的佛法之所攝持,這是一個。

  

  「四、由自在,謂轉種種攝受業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

  「由自在」的佛法,這個「自在」是指什麼說的呢?「轉種種攝受業自在」。這個「攝受業」,就是我們凡夫的世界裏,凡夫的境界,凡夫可能你這個士農工商,是作醫生的,或者是作律師的,作會計師的,或者是種田的,或者是作官的,各式各樣的職業,由這個職業去幹什麼呢?去攝受財富,「攝受」者,積集也,積集財富來資養他的生命,要享受,作這些事情,作攝受業。這個「攝受業自在」,你才能生在,這個「自在」也可以當生存講。如果你不能攝受,不能積集財,你就不能生存,所以叫「攝受業自在」。這個「自在」,或者說是熟能生巧的意思,他這個律師作得特別好,他這個會計師他作得特別好,那麼就叫自在,他種田種得非常好。那麼我們凡夫的世界是這樣子,現在成佛了的時候,「轉種種攝受業自在」,棄舍了這件事,成佛的時候不作這種事了,不做這種事。

  「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佛是成就了什麼呢?成就了無障礙的神通,這個神通不但是在一個世界自在,到一切的世界也都是大自在無障礙的。譬如說在人的世界是自在的,到天的世界佛也是自在的,到叁惡道的世界去也是大自在無障礙的境界。若是我們到地獄去受不了,不得了,這個猛火或者寒冰地獄這受不了,佛還是一樣的佛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不能障礙佛的,佛有這種無障礙的神通自在,當然這個無障礙的神通也能教化一切衆生的。成就了這樣的佛法,叫作「自在」。這個自在呢,就是佛有「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這叫自在的佛法組成了佛的法身,這是一種。

  

  「五、由言說,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

  第五個是「由言說」,就是語言,思想、語言。「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在凡夫的時候,一切的「見聞覺知言說」,這個「言說」從那兒來的呢?由「見聞覺知」來的。我們有所「見」,心裏就會說話,會說看見什麼了;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思想,有什麼道理。或者「聞」,或者是身體有所「覺」,或者是鼻有所覺,鼻舌有所覺,鼻舌身都屬于覺,在第六意識有所「知」,從這裏來發出來「言說」的。而這些凡夫的言說統統都是虛妄語,都是妄語的,所以都是「戲論」,都是不真實的,都是虛妄的,不能得到真實義,不能見諸法實相的。

  現在成佛了的時候呢,轉這個凡夫的一切見聞覺知的言說的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佛成就了什麼呢?能令一切衆生心開意解地辯說智自在,佛能夠有無障礙地微妙的辯才,那麼演說佛法這樣的自在的智慧,能在沒有佛法僧的地方建立佛法僧,建立叁寶,能成立佛教,能教化衆生,能使令衆生真實地離苦得樂了,所以心情歡喜。那麼得到這樣的功德,就是衆生有見聞覺知的言說,佛菩薩他也要有這個名句文這種言說的,也是要有的。我們是眼所見的,眼所見的這種符號,或耳所聞的還是這個,但那個鼻舌身,鼻所聞的味,這個香臭的味,或者是舌所嘗的這些味,我們身體所感覺到的觸,我們人世間,我們一般的人在這幾個部分上的符號少,我們在這方面的符號少。若是我們看這個《維摩诘經.香積佛品》,那麼那個世界在香上面的符號特別多,所以在那上佛能用香來說法,衆生聞香可以得叁昧,得無量無邊的叁…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