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昧,可以得解脫,這是又是不一樣。現在這個說佛能「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這是一個非常廣大微妙的事情,不限于我們這個世界的這個情況的。這是言說的佛法,佛成就了「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的佛法,組成了佛的法身,來攝持佛的法身的。
這五種也還是五蘊,前面「由清淨,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這是轉識,那麼「由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這是色,「由安住,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故」這是受,「由自在,謂轉種種攝受業」這個地方就是行,「五、由言說」這就是想,五蘊的想。那麼合起來就是色受想行識,還是由五蘊轉成種種佛法而組成了法身的。
「六、由拔濟,謂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
這是第六個,這個應該是佛的大慈悲的境界了。「拔濟」,謂什麼呢?「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這一種。這個我們凡夫也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的這種事情,「一切災橫過失」的事情,這些災難橫禍,這些不如意的事情。印老的解釋也很好,我們凡夫的時候也可能作善事,作慈善事業,那麼就是「拔濟一切災橫過失」,那麼現在成佛了呢,那麼就是把凡夫作慈善事業的那裏邊那個不清淨的部份把他棄舍了,清淨無漏的大悲心,成就了清淨的「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的智慧,所以叫作「拔濟」,這是一種。
另外這個王恩洋的解釋又不一樣,這個有智慧的人他會說出來智慧的語言,他說的那個解釋也有道理。譬如說我們人怕冷,冷就是「災橫過失」,那麼我們人,有智慧的人要作點棉的衣服、造房子來保暖,就是來拔濟這個災橫過失,或者現在又有這個暖氣也可以。那麼太熱了也受不了,那麼能夠用這個冷氣這些事情,叫做「拔濟一切災橫過失」,或者我們有病,有病有人研究醫藥,用醫藥來拔濟這些災橫過失。就是有各式各樣的災橫過失,我們想出各種辦法來拔濟,解決這個困難,我們凡夫。這樣解釋也有道理,就表示衆生是苦惱的境界,要不斷地想辦法解決自己的苦惱,使令自己安樂。那麼這種事情若救不了,衆生是苦啊,若落後的境界是更明顯了。現在得到成佛了的時候沒有這件事,這一切的問題都能解決了,沒有這種事,沒有這些苦惱的事情。但是他有大慈大悲,和他大智慧的境界,他成就了「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他自己沒有這個問題,衆生還是有問題的,那麼佛不棄舍我們,沒有忘記了我們,他還不入無余涅槃,他有受用身的變化、有變化身的變化來救度一切衆生,這也就是「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用這樣的大悲心、大智慧境界成就佛的法身,是這樣。
這樣說呢,我們凡夫的時候就是有染汙的,不是清淨的,爲因;由這個異熟,就是色根爲依止組成的色身,有欲行等住,還有這個攝受業的事情,還有這個一切見聞覺知戲論的境界,加上拔濟一切災橫,這是我們凡夫的苦惱的相貌,苦惱的境界。等到成佛了呢,就是滅除一切雜染得清淨的法身了,轉色根得異熟智的佛法,得到無量智住的佛法、得到一切世界無障礙神通智自在故、又得到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組成了佛的清淨圓滿的法身,是這樣意思。
「應知法身由此所說六種佛法之所攝持。」
所以「應知法身由此所說」的「六種佛法之所攝持」,所組成的,組成的法身。看見這個在唯識的,這個無著菩薩上他的解釋,這個法身很側重于實際上的事情,說到成就法身的功德,不偏于一直提倡清淨真如,不是的,不是。從染汙轉染成淨的時候,有這麼多的清淨有爲的功德,這樣的說法。
己、差別
「諸佛法身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這是甲乙丙丁戊己,這個己這一科說「差別」,這是談到諸佛法身的同異的這個問題。「諸佛」的「法身」,這一位佛的法身,那一位佛的法身,每一位佛的法身當言是有差別呢?當言是無差別呢?這提出這個問題,這底下回答。
「依止、意樂、業無別故,當言無異。無量依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
這個「依止」無差別、「意樂」無差別、「業」也無差別。這個「依止」是什麼呢?就指真如說的。一切佛都以真如爲依止處,所以在真如這一方面來看,一切佛是無差別的,不能說有差別。「意樂」這一方面來說呢,就是佛的那個廣大的意願,清淨無漏的願力,都是願意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的,此佛彼佛都是這樣的,這也是無差別。「業」呢,也是無差別,就是利益安樂一切衆生的這種事業,一切佛也是無差別的。所以在這叁方面來觀察呢,「當言無異」,這個佛的法身是無差別。
「無量依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但是另一方面來看呢,每一位佛最初都是凡夫,由凡夫發菩提心行種種功德,這樣子一位凡夫有一個凡夫的生死的系統,有他的生命,這個「依身」所依的身體是無量無邊的,他們逐漸地成功了,「現等覺故」,得無上菩提了。從這一方面來看呢,那也不能說是無異,還是有異的,「當言有異」,當言有差別。成佛了以後是無差別,這樣法身是無差別的。
「如說佛法身,受用身亦爾,」
像前面這一段文說佛的法身,當言無異,也可以說有異;法身是這樣,那麼佛的受用身也是這樣子。這樣說呢,受用身也從這兩方面講,也是當言有異,當言無異的,「亦爾」。
「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
這個受用身他們去度化衆生去的時候,當然他的意樂和業也是無差別的,所以不應該說是有差別,「當言無異」。
「不由依止無差別故,」
這底下嘛,是「不由依止無差別」,不應該從依止這一方面說差別。「不由依止無差別」,這句話還是說依止有差別,就是指身體說了。若是連上文來說呢,就是真如是無差別的,所以「依止無差別」。那麼怎麼有差別呢?
「無量依止差別轉故。」
就是後面那句話,「無量依身現等覺故」,所以還是有差別。這樣說諸佛的受用身,還是有差別,有差別。
「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
前面是說這個受用身按照法身來說,也是有差別,也是無差別。現在又說到變化身,若變化身來說呢,「如受用身說」,也是一樣;從真如理上說也是無差別,但是從「無量依止差別轉」還是有差別,若是意樂和業也應該說無差別。
庚、德2
一、衆德相應
「應知法身幾德相應?謂最清淨四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诤,願智,四無礙解,六神通,叁十二大士相,八十種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叁不護,叁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
這是庚。這個「十門分別」的第二項「廣釋」,甲乙丙丁戊己庚,第七科是「德」,說法身的功德,這第一科是「衆德相應」。「應知法身幾德相應」,成佛了之後,他的法身有多少功德同他相應?「相應」,本來是和合的意思,這裏也有和合的意思,也就是他成就了多少功德。這個佛所成就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但是這裏邊所說的是贊歎佛殊勝過二乘,都是不共于二乘的功德,從這一方面來說。
「謂最清淨四無量」,這個「最清淨」這叁個字,這一句話就表示勝過二乘人的意思,二乘人也有很多功德,也是清淨的,但是不是最清淨,所以說到「最清淨」呢,就是勝過于二乘和一切菩薩也在內了。「最清淨」的什麼功德呢?就是「四無量,解脫」這以下,這以下的功德都有最清淨的意義的。這個「四無量」心的功德、八「解脫」的功德、八「勝處」、十「遍處」的功德、「無诤」叁昧的功德、「願智」的功德、「四無礙解,六神通,叁十二大士相,八十種好,四一切相清淨」的功德,還有「十力,四無畏」,四個無所畏、「叁不護,叁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這是在長行上面把衆所相應的衆德列出來,下邊一一的解釋。
「此中有多頌:憐愍諸有情,起和合遠離,常不舍利樂,四意樂,歸禮。」
這是頌的四無量心的功德,這上面的意思以贊歎的口氣來說的。這裏邊「有多頌」,不只是一個頌,先贊歎佛的四無量心的功德。「憐愍諸有情」,這一句話是通于慈悲喜舍四種功德的,都是佛的憐愍心所發起的,憐愍衆生的苦惱。「起和合」意樂,下面這個第四就是「四意樂,歸禮」,就是和合意樂、遠離意樂、常不舍意樂、利樂意樂,說四種意樂,就是慈悲喜舍。
「起和合」意樂,和合意樂,這個在衆生裏邊大概地分類有叁種:第一種就是沒有安樂的衆生,沒有安樂的衆生,佛對于這類的衆生起和合的意樂,就是希望他有很多很多的安樂,爲他所有,就叫作「和合」,和合也就是相應;這就是慈的意樂,慈無量心。這個無量是表示佛的大悲心,這個慈悲喜舍的心是以無量衆生爲所緣境,所以叫作無量。「起和合」的意樂,就是佛的這個慈能與樂的心情,希望沒有安樂的衆生能夠與安樂相應,所以叫作和合意樂。
「遠離」意樂,就是有苦惱的衆生,有苦惱的衆生呢,佛這個悲心,前面是慈,這是悲。這個悲心,悲愍,就是希望有苦惱的衆生能遠離一切苦,不與苦相應,解脫一切苦,那麼這叫作「遠離」意樂。
「常不舍」,前面這是兩種衆生,一個是沒有樂一種,有苦是一種。第叁種呢,就是有樂的衆生,有樂的衆生就是由佛的這個喜無量心,慈悲喜,這個喜的無量心,希望這個衆生他的安樂能長久地不遠離,一直地能有安樂,叫「常不舍」。
「利樂」意樂,利樂意樂就是慈悲喜舍這個舍,利益安樂,希望衆生能成就利益安樂的事情,這是舍無量心。這個舍無量心的舍字什麼意思呢?舍是棄舍的意思,這個棄舍就是衆生有苦惱的時候,心裏面就忿怒,就發瞋心,有安樂的時候就生貪心。這個沒有樂也沒有苦的時候,不苦不樂的時…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