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10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夹山禅师后来自己为人作善知识的时候,就有人提这件事来问他,问他,他自己说:我那个时候缺一只眼,缺了一个眼睛,这个故事就到此为止了。

  这里面说是这个大圆镜智,按印老这一段文的发挥呢,是本来有的,这是天台宗的意思,本来是有的。若是本来有,又有这个问题:那么本来有,为什么流转生死?怎么会流转生死?那么这个问题怎么回答?所以按这个前后文来看,应该说这个大圆镜智和这个一真法界不是统一的。不是统一的,这个平等法性呢,一切佛、一切菩萨、阿罗汉,乃至一切众生都是无差别的。但是这个清净无漏的一切的佛的智慧,是要自己努力修行的。你若不修行,你就没有。没有,你就有无明,就是无明烦恼,所以你流转生死。你智慧成就了,那个无明烦恼断掉了、消除了;消除了,有了清净无漏的智慧才能证悟这个真如理。这样说呢,所以是转阿赖耶识得法身也是可以,因为你转阿赖耶识的时候,你一定要逐渐地成就无分别智,这个根本无分别智。你成功了无分别智,成就了无分别智就得法身,得了无分别智也就是得法身了,不然你从什么得到无分别智呢?你从什么得法身呢?本来这个清净法身谁也没有失掉嘛,谁也没有失掉,但是你没有那个清净无分别智呢,就不相应。这一段文就放在这里,各位再研究一下看看怎么讲好。

  「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这个由几种法组成佛的法身,这是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清净,要没有烦恼,远离一切烦恼,远离了烦恼障、所知障,要清净,这才能够得佛的法身。

  

  「二、由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

  这第二个,第二个条件。「由异熟」,这个「异熟」,「异熟」就是变异而熟,这我们讲过。我们凡夫的境界呢,或者作善业,或者是作恶业。或者我们说善业,由善业的关系,使令我们得到一个人的果报,阿赖耶识,得到一个人的阿赖耶识,那么在人的果报这就叫作「异熟」,阿赖耶识就叫异熟识。因为阿赖耶识是无记的,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是无记的。但是得阿赖耶识的这个力量呢,在人来说是善,譬如说天也是善,是善业所成就的,所感得的。譬如说到三恶道去,那么就是由恶业的力量感得的那个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不管是善也好,不管是恶也好,他本身是无记的,所以叫作「异熟」,变异而熟。那么现在说这个「由异熟」,当然这是得佛的法身,这应该是纯净无漏的境界,不是世间有漏的境界。看底下的解释,这底下解释这个异熟。

  「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这个「色根」呢,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前五根都是色。我们凡夫这个身体,前五根都是物质所成就的,这是个臭皮囊,由这物质组成的根,「色根」。现在成佛了的时候,「转」,弃舍了,弃舍了这个色根,不是有这个色根。「得异熟智故」,就成就了那个异熟的智慧。若从这个字的字面上看呢,我们凡夫这个身体很显著的就是由物质成就的这么一个身体,由地水火风组织成这么一个身体。那么到成佛的时候弃舍了色根,而「得异熟智」,异熟智就是由佛在因地的时候,那个不可思议清净无漏的业所成就的果,就是智,成就的智,就是以智为身,以智来组成这个身体,来摄持法身的,这样说。

  这个《起信论》上也有一个说法,说是佛与佛没有彼此的色相迭相见故。我们人与人之间我看见你的身体,你看见我的身体,都是臭皮囊的这种有形相的。而佛和佛见面没有相的,没有相,彼此互相看见的。那么在这个文上和这个文也是相合,是「转色根」,就是弃舍了这个色,而是一个大智慧境界,是以智慧为身,「转色根得异熟智故」,这样子,是这样意思。当然这个变化身当然还是有形相,受用身也是有形相,这看见佛的自受用身原来就是离一切相,没有物质的形相的,也可以这样讲。可是印老法师他不这么讲,印老法师另外有一个讲法,讲得也是好:说是我们这个转色根在我们凡夫的时候,前面那个所知相那一章,依他起的时候,说十一个识,这个身就是识,是识所现,是识之所现。那么等到成佛的时候呢,就是以智为主了,一切法都是智,是唯智而不说唯识,是唯智;凡夫的时候说唯识,到成佛的时候说唯智。这么讲也很好,就是宽一点。佛成佛以后有没有物质的身体,不说这件事,反倒是以智慧为主,这样讲也是好。

  「二、由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这样这个「异熟」在这里说呢,有一个什么意思?佛的智慧是由修成就的,这个话里有这个味道,不是说你本来有的,是由你因地逐渐地修行,你这个智慧逐渐地增长,逐渐地增长也就是逐渐地变异,由变异到究竟圆满的时候成功了,所以叫作「异熟智」。那么这也应该是包括佛的大圆镜智在里面了。

  

  「三、由安住,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故。」

  这第三个,第三个是「由安住」,这个安住的佛法。几种佛法的摄持?第一是「清净」的佛法,第二是「异熟」佛法,是「异熟智」,第三个是「安住」的佛法。「安住」怎么讲呢?「谓转欲行等住」,这个「欲行等住」这个话,是欲行住,这个「等」指什么说的呢?就是色行、无色行,这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就是欲,欲界的众生他心里面就是欢喜这个色声香味触的欲,由欲而动,就是「行」;心就在欲上活动,就叫作「欲行」。由于人有了欲,欲就会动,欲动了呢就是业力,由业力而就会到种种的界,你到人的世界去,或者到三恶道的世界去,或者到天的世界去,到了那个世界去你就会领受种种的境界,领受种种的境界还是起爱着心,就起爱着心,还是欲,那么所以这叫作欲行住。你这样子呢,你不能解脱,就是住在里边你不能解脱。说色行住、无色行住,当然欲行住的人也可能跑到色行住,跑到色界天,也可能跑到无色界天,而这个色行住、无色行住,上二世界,色界天、无色界天呢,也可能又跑到欲界来了,所以叫作「欲行等住」。这个烦恼是不断地生起,展转地变化,他就是在世间里面流转,而不能出离世间。

  现在成佛了,佛的境界,佛的法身的时候,「转欲行等」,弃舍了,弃舍这个欲行住、色行住、无色行住,就是得到什么了呢?转变成为「无量智住」,不可思议的大智慧境界,他也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就是广度众生,而这些都是佛的智慧境界,是「无量智住」。这个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就是还有「无量智住」的佛法之所摄持,这是一个。

  

  「四、由自在,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

  「由自在」的佛法,这个「自在」是指什么说的呢?「转种种摄受业自在」。这个「摄受业」,就是我们凡夫的世界里,凡夫的境界,凡夫可能你这个士农工商,是作医生的,或者是作律师的,作会计师的,或者是种田的,或者是作官的,各式各样的职业,由这个职业去干什么呢?去摄受财富,「摄受」者,积集也,积集财富来资养他的生命,要享受,作这些事情,作摄受业。这个「摄受业自在」,你才能生在,这个「自在」也可以当生存讲。如果你不能摄受,不能积集财,你就不能生存,所以叫「摄受业自在」。这个「自在」,或者说是熟能生巧的意思,他这个律师作得特别好,他这个会计师他作得特别好,那么就叫自在,他种田种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凡夫的世界是这样子,现在成佛了的时候,「转种种摄受业自在」,弃舍了这件事,成佛的时候不作这种事了,不做这种事。

  「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佛是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无障碍的神通,这个神通不但是在一个世界自在,到一切的世界也都是大自在无障碍的。譬如说在人的世界是自在的,到天的世界佛也是自在的,到三恶道的世界去也是大自在无障碍的境界。若是我们到地狱去受不了,不得了,这个猛火或者寒冰地狱这受不了,佛还是一样的佛境界,无论什么境界不能障碍佛的,佛有这种无障碍的神通自在,当然这个无障碍的神通也能教化一切众生的。成就了这样的佛法,叫作「自在」。这个自在呢,就是佛有「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这叫自在的佛法组成了佛的法身,这是一种。

  

  「五、由言说,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

  第五个是「由言说」,就是语言,思想、语言。「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在凡夫的时候,一切的「见闻觉知言说」,这个「言说」从那儿来的呢?由「见闻觉知」来的。我们有所「见」,心里就会说话,会说看见什么了;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思想,有什么道理。或者「闻」,或者是身体有所「觉」,或者是鼻有所觉,鼻舌有所觉,鼻舌身都属于觉,在第六意识有所「知」,从这里来发出来「言说」的。而这些凡夫的言说统统都是虚妄语,都是妄语的,所以都是「戏论」,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不能得到真实义,不能见诸法实相的。

  现在成佛了的时候呢,转这个凡夫的一切见闻觉知的言说的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佛成就了什么呢?能令一切众生心开意解地辩说智自在,佛能够有无障碍地微妙的辩才,那么演说佛法这样的自在的智慧,能在没有佛法僧的地方建立佛法僧,建立三宝,能成立佛教,能教化众生,能使令众生真实地离苦得乐了,所以心情欢喜。那么得到这样的功德,就是众生有见闻觉知的言说,佛菩萨他也要有这个名句文这种言说的,也是要有的。我们是眼所见的,眼所见的这种符号,或耳所闻的还是这个,但那个鼻舌身,鼻所闻的味,这个香臭的味,或者是舌所尝的这些味,我们身体所感觉到的触,我们人世间,我们一般的人在这几个部分上的符号少,我们在这方面的符号少。若是我们看这个《维摩诘经.香积佛品》,那么那个世界在香上面的符号特别多,所以在那上佛能用香来说法,众生闻香可以得三昧,得无量无边的三…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