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11

  ..续本文上一页昧,可以得解脱,这是又是不一样。现在这个说佛能「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这是一个非常广大微妙的事情,不限于我们这个世界的这个情况的。这是言说的佛法,佛成就了「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的佛法,组成了佛的法身,来摄持佛的法身的。

  这五种也还是五蕴,前面「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这是转识,那么「由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这是色,「由安住,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故」这是受,「由自在,谓转种种摄受业」这个地方就是行,「五、由言说」这就是想,五蕴的想。那么合起来就是色受想行识,还是由五蕴转成种种佛法而组成了法身的。

  

  「六、由拔济,谓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

  这是第六个,这个应该是佛的大慈悲的境界了。「拔济」,谓什么呢?「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这一种。这个我们凡夫也有「拔济一切灾横过失」的这种事情,「一切灾横过失」的事情,这些灾难横祸,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印老的解释也很好,我们凡夫的时候也可能作善事,作慈善事业,那么就是「拔济一切灾横过失」,那么现在成佛了呢,那么就是把凡夫作慈善事业的那里边那个不清净的部份把他弃舍了,清净无漏的大悲心,成就了清净的「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的智慧,所以叫作「拔济」,这是一种。

  另外这个王恩洋的解释又不一样,这个有智慧的人他会说出来智慧的语言,他说的那个解释也有道理。譬如说我们人怕冷,冷就是「灾横过失」,那么我们人,有智慧的人要作点棉的衣服、造房子来保暖,就是来拔济这个灾横过失,或者现在又有这个暖气也可以。那么太热了也受不了,那么能够用这个冷气这些事情,叫做「拔济一切灾横过失」,或者我们有病,有病有人研究医药,用医药来拔济这些灾横过失。就是有各式各样的灾横过失,我们想出各种办法来拔济,解决这个困难,我们凡夫。这样解释也有道理,就表示众生是苦恼的境界,要不断地想办法解决自己的苦恼,使令自己安乐。那么这种事情若救不了,众生是苦啊,若落后的境界是更明显了。现在得到成佛了的时候没有这件事,这一切的问题都能解决了,没有这种事,没有这些苦恼的事情。但是他有大慈大悲,和他大智慧的境界,他成就了「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他自己没有这个问题,众生还是有问题的,那么佛不弃舍我们,没有忘记了我们,他还不入无余涅槃,他有受用身的变化、有变化身的变化来救度一切众生,这也就是「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用这样的大悲心、大智慧境界成就佛的法身,是这样。

  这样说呢,我们凡夫的时候就是有染污的,不是清净的,为因;由这个异熟,就是色根为依止组成的色身,有欲行等住,还有这个摄受业的事情,还有这个一切见闻觉知戏论的境界,加上拔济一切灾横,这是我们凡夫的苦恼的相貌,苦恼的境界。等到成佛了呢,就是灭除一切杂染得清净的法身了,转色根得异熟智的佛法,得到无量智住的佛法、得到一切世界无障碍神通智自在故、又得到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组成了佛的清净圆满的法身,是这样意思。

  

  「应知法身由此所说六种佛法之所摄持。」

  所以「应知法身由此所说」的「六种佛法之所摄持」,所组成的,组成的法身。看见这个在唯识的,这个无著菩萨上他的解释,这个法身很侧重于实际上的事情,说到成就法身的功德,不偏于一直提倡清净真如,不是的,不是。从染污转染成净的时候,有这么多的清净有为的功德,这样的说法。

  

  己、差别

  「诸佛法身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这是甲乙丙丁戊己,这个己这一科说「差别」,这是谈到诸佛法身的同异的这个问题。「诸佛」的「法身」,这一位佛的法身,那一位佛的法身,每一位佛的法身当言是有差别呢?当言是无差别呢?这提出这个问题,这底下回答。

  

  「依止、意乐、业无别故,当言无异。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

  这个「依止」无差别、「意乐」无差别、「业」也无差别。这个「依止」是什么呢?就指真如说的。一切佛都以真如为依止处,所以在真如这一方面来看,一切佛是无差别的,不能说有差别。「意乐」这一方面来说呢,就是佛的那个广大的意愿,清净无漏的愿力,都是愿意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的,此佛彼佛都是这样的,这也是无差别。「业」呢,也是无差别,就是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这种事业,一切佛也是无差别的。所以在这三方面来观察呢,「当言无异」,这个佛的法身是无差别。

  「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但是另一方面来看呢,每一位佛最初都是凡夫,由凡夫发菩提心行种种功德,这样子一位凡夫有一个凡夫的生死的系统,有他的生命,这个「依身」所依的身体是无量无边的,他们逐渐地成功了,「现等觉故」,得无上菩提了。从这一方面来看呢,那也不能说是无异,还是有异的,「当言有异」,当言有差别。成佛了以后是无差别,这样法身是无差别的。

  

  「如说佛法身,受用身亦尔,」

  像前面这一段文说佛的法身,当言无异,也可以说有异;法身是这样,那么佛的受用身也是这样子。这样说呢,受用身也从这两方面讲,也是当言有异,当言无异的,「亦尔」。

  

  「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

  这个受用身他们去度化众生去的时候,当然他的意乐和业也是无差别的,所以不应该说是有差别,「当言无异」。

  

  「不由依止无差别故,」

  这底下嘛,是「不由依止无差别」,不应该从依止这一方面说差别。「不由依止无差别」,这句话还是说依止有差别,就是指身体说了。若是连上文来说呢,就是真如是无差别的,所以「依止无差别」。那么怎么有差别呢?

  

  「无量依止差别转故。」

  就是后面那句话,「无量依身现等觉故」,所以还是有差别。这样说诸佛的受用身,还是有差别,有差别。

  

  「应知变化身如受用身说。」

  前面是说这个受用身按照法身来说,也是有差别,也是无差别。现在又说到变化身,若变化身来说呢,「如受用身说」,也是一样;从真如理上说也是无差别,但是从「无量依止差别转」还是有差别,若是意乐和业也应该说无差别。

  

  庚、德2

  一、众德相应

  「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种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

  这是庚。这个「十门分别」的第二项「广释」,甲乙丙丁戊己庚,第七科是「德」,说法身的功德,这第一科是「众德相应」。「应知法身几德相应」,成佛了之后,他的法身有多少功德同他相应?「相应」,本来是和合的意思,这里也有和合的意思,也就是他成就了多少功德。这个佛所成就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但是这里边所说的是赞叹佛殊胜过二乘,都是不共于二乘的功德,从这一方面来说。

  「谓最清净四无量」,这个「最清净」这三个字,这一句话就表示胜过二乘人的意思,二乘人也有很多功德,也是清净的,但是不是最清净,所以说到「最清净」呢,就是胜过于二乘和一切菩萨也在内了。「最清净」的什么功德呢?就是「四无量,解脱」这以下,这以下的功德都有最清净的意义的。这个「四无量」心的功德、八「解脱」的功德、八「胜处」、十「遍处」的功德、「无诤」三昧的功德、「愿智」的功德、「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种好,四一切相清净」的功德,还有「十力,四无畏」,四个无所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这是在长行上面把众所相应的众德列出来,下边一一的解释。

  

  「此中有多颂:怜愍诸有情,起和合远离,常不舍利乐,四意乐,归礼。」

  这是颂的四无量心的功德,这上面的意思以赞叹的口气来说的。这里边「有多颂」,不只是一个颂,先赞叹佛的四无量心的功德。「怜愍诸有情」,这一句话是通于慈悲喜舍四种功德的,都是佛的怜愍心所发起的,怜愍众生的苦恼。「起和合」意乐,下面这个第四就是「四意乐,归礼」,就是和合意乐、远离意乐、常不舍意乐、利乐意乐,说四种意乐,就是慈悲喜舍。

  「起和合」意乐,和合意乐,这个在众生里边大概地分类有三种:第一种就是没有安乐的众生,没有安乐的众生,佛对于这类的众生起和合的意乐,就是希望他有很多很多的安乐,为他所有,就叫作「和合」,和合也就是相应;这就是慈的意乐,慈无量心。这个无量是表示佛的大悲心,这个慈悲喜舍的心是以无量众生为所缘境,所以叫作无量。「起和合」的意乐,就是佛的这个慈能与乐的心情,希望没有安乐的众生能够与安乐相应,所以叫作和合意乐。

  「远离」意乐,就是有苦恼的众生,有苦恼的众生呢,佛这个悲心,前面是慈,这是悲。这个悲心,悲愍,就是希望有苦恼的众生能远离一切苦,不与苦相应,解脱一切苦,那么这叫作「远离」意乐。

  「常不舍」,前面这是两种众生,一个是没有乐一种,有苦是一种。第三种呢,就是有乐的众生,有乐的众生就是由佛的这个喜无量心,慈悲喜,这个喜的无量心,希望这个众生他的安乐能长久地不远离,一直地能有安乐,叫「常不舍」。

  「利乐」意乐,利乐意乐就是慈悲喜舍这个舍,利益安乐,希望众生能成就利益安乐的事情,这是舍无量心。这个舍无量心的舍字什么意思呢?舍是弃舍的意思,这个弃舍就是众生有苦恼的时候,心里面就忿怒,就发瞋心,有安乐的时候就生贪心。这个没有乐也没有苦的时候,不苦不乐的时…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