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12

  ..续本文上一页候,这个人就愚痴,他也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这个舍就是,佛这个舍无量心就是希望众生弃舍这个贪瞋痴的烦恼,希望他内心里面清净,弃舍了烦恼的活动,弃舍了烦恼的种子,这样子他才能够彻底地得到了利益安乐。如果他的内心的烦恼还存在的话,他的问题还不能解决,就算是有安乐,安乐也靠不住,还是要苦恼的,所以这个舍无量心反倒是最究竟圆满的,可是这个舍与慈悲喜是在一起的。

  「四意乐,归礼」,这个具足四种意乐的这个法身佛,就是世尊。「归礼」,我归依敬礼,是这样意思。

  

  「解脱一切障,牟尼胜世间,智周遍所知,心解脱,归礼。」

  这以下都是解释这些名相,我就简单解释一下就好了。这是赞叹这个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的功德,是这样。「解脱一切障」这是指八解脱说的,「牟尼胜世间」是八胜处,「智周遍所知」是十遍处。「心解脱,归礼」,这总起来这么一句。「解脱一切障」,就指八解脱说,这个八解脱是什么呢?八解脱就是九次第定,这个九次第定就是得了四禅八定,又得了灭受想定,还要三果圣人以上才可以有这种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但是他还是有障的,需要修这个八解脱来解脱这个障,所以叫作「解脱一切障」。

  这个八解脱就是:内有色想外观色,这是一个解脱,内有色想外观色。第二是内无色想外观色。第三是净背舍,也叫净解脱,净解脱身作证。第四是空无边处,第五识无边处,第六就是无所有处,第七是非非想处,第八是灭受想解脱。这个内有色外观色解脱和这个第二个内无色外观色解脱是初静虑和第二静虑里边所观察的,就是已经得了色界定的初禅和二禅了,那么他还要修不净观的,修这个膨胀、青瘀、脓烂这些不净,像九想观的不净的境界,修这种不净的境界到最后就是白骨观了,修这个白骨观。修这个不净的境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进一步地断除去这个欲,进一步地断除去这个欲。

  我们在经论上看见一些事情,就是这个非佛教徒得到了四禅八定的仙人,有了神通,他遇见很多的这个放逸的境界的时候,他也会退,他这个禅定就失掉了,他这个欲心又起来,欲心起来他就退了。好象是在什么经上说,这个优填王为了很多很多的女人在山野里边游乐,游乐,有五百仙人从虚空里经过,就看见这么多的女人在那里又唱歌又跳舞的,这个欲心就动了,动了呢就从天上里就掉下来了,有这种事情。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已经得了四禅八定了,得到了色界的四静虑,为什么还会退呢?就是这个欲心没有究竟地断除去。那么现在佛教徒,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说你得到了四禅八定还不行,你还要修这个八解脱,在禅定里面继续修不净观,这是已经得了灭受想定的人,要三果圣人以上才能得到的,可见那样的人还要修不净观,有这样事情,何况我们凡夫要修这个不净观的。

  「内有色」,这个内有色的解释不一样,譬如说修这个不净观的时候,保留这个白骨观,这叫内有色,这也是一种解释。譬如若是这个白骨,你修白骨观的时候,你在禅定里面把这个白骨用火烧掉了,灭掉了白骨,那就是无色了,内无色想了,这是一种解释。可是在《俱舍论》上、《瑜伽师地论》上解释呢,不这样解释。他「内有色想」是你得到这个色界定,得了色界定叫「内有色想」,「内无色想」就是得无色界定,这个解释不一样。「内有色想外观色」,这个外观色观这个不净的时候,刚才说这个不净观,也观想从这个白骨的眉间,两个眉之间放光,就是观想他放青黄赤白各种各样的光明,这样观想。这个「内无色想外观色」,就是刚才说把这个白骨灭掉了,那么无色想。如果说是得了无色界定,得了无色界定入无色界定也是没有了,没有白骨了,也是没有白骨。然后「外观色」,还是观这个不净,同时也观这个白骨,当然不是本身了,观这个白骨这个眉间放光,乃至到全部的白骨都向外放光,放这个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的光明。

  但是初开始修行的时候,放出这个光明不那么清净,到「净背舍」,净解脱身作证的时候,就是常常的在禅定里面练这个白骨的光明,叫他清净,青黄赤白的这个光明,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这个光明是很清净的光明,这需要练,初开始他不清净,练的特别清净了这个时候,叫「净解脱身作证」。这个身是什么呢?身者,心也;在心里面证到这个境界,「净解脱身作证」,也观察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的,来破除内心的执着,这是长时期的观察你才能够成就的。所以第三个解脱就是净解脱身作证,然后到这个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就是入这个无色界的四空定的时候,在定里面修这个苦空无常无我的观,破除去对一切法的执着。到灭受想定解脱,入了灭受想定的时候,也解脱一切,当然是无我无我所,解脱了一切执着,那么这就叫作八解脱,「解脱一切障」。这要是到佛的境界当然是一切障都解脱了,可以这么说。

  「牟尼胜世间」,「牟尼」翻个寂,释迎牟尼,在玄奘法师的经论上《大般若经》这些经上说「能寂如来」,释迦是能,牟尼是寂,能寂如来。但是其他的地方又翻个能仁寂寞如来,仁,仁义道德的仁。「牟尼胜世间」,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所成就的这个八胜处是胜过其余的一切人的八胜处的,或者说是他这个胜处是特别殊胜,故名为「胜世间」。这个胜处是什么呢?就是青黄赤白、地水火风,这就叫八胜处。就是前面这个八解脱修成功了,那么继续地要修八胜处,在定里面来练,放出这个光明是越来越殊胜,这样子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的光明越来越殊胜。「智周遍所知」,这是十遍处,十遍处就是八胜处里边又加一个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空也是无量无边的,识也是无量无边的,是遍一切处的,遍满一切处的。那么「智周遍所知」,他这个智慧是周遍了所知的一切法的,佛的这个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的功德,当然是最极圆满的一种禅定的功德,里边也有智慧。这个一般的大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修这种法门能得到殊胜的神通而不退转,能转除去三界里边的欲,不但是断欲界的欲,色界、无色界的欲都断掉了,成就了俱解脱阿罗汉的功德,这是大阿罗汉了。

  「心解脱,归礼」,佛的这个清净心具足了这么多的功德,解脱了一切障,我归命顶礼,这样意思。我这是简单这样解释,各位可以查查这个法相辞典。

  

  「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害烦恼,有染常哀愍,归礼。」

  这是赞叹这个无诤智的功德,无诤智的功德,就是无诤三昧的功德。这个无诤三昧,这个诤是什么?诤就是烦恼,无诤就是没有烦恼。但是这个无有烦恼,这个是在大阿罗汉像须菩提尊者有无诤三昧第一,这个在《大毗婆沙论》上解释须菩提尊者的无诤三昧是怎么样意思呢?就是他这一天要出去办什么事情,他早晨他先入定观察,我今天办什么事情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会遇见什么样的人,遇见什么样的人,某某人可能看见我就不高兴,那我就不从这里走,就是避免,避免同他见面;就是不要因为我引起他的烦恼,这叫无诤三昧,是这样的意思,不是说他自己心里烦恼,不是这个意思。现在这里是说佛的无诤三昧,佛这个无诤三昧和阿罗汉的无诤三昧不一样。「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佛的无诤三昧不只是不令众生引起烦恼,而是能够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没有余,没有剩余的,一切烦恼都没有剩余,有这种作用。「害烦恼,有染」,这个「害烦恼」这里,假设众生若因为见到佛而有烦恼的时候的话呢,佛就会开导他一个克制烦恼的法门,他这样修习、学习这个法门的时候,可以来对治他这个烦恼,所以叫做「害烦恼」,这样意思。

  这个《大毗婆沙论》说到这件事。所以那个《金刚经》上说须菩提尊者是无诤三昧第一,如果你不读《大毗婆沙论》这一段文,你这个地方很难讲,怎么他是第一的无诤三昧呢?《大毗婆沙论》说出个理由,就是因为佛也有无诤三昧,但是佛没有这样做,没有说我今天要到什么地方会引起某人的烦恼我就不要从那儿走,佛不这样子的。若是这个人可以度化的话,因为我去了引起他的烦恼不要紧,还是要引起他的烦恼,就因此而得度了。若从佛的立场来说是高过阿罗汉的境界,但是在无诤三昧这一方面来说呢,从表面上浅一点来说呢,这不是无诤,还是引起烦恼了嘛!因为他见到了佛,他有了烦恼,但是须菩提尊者没有这个事,他到什么地方预先观察好了,不要因为我引起他的烦恼,若是有这种事情他就预先避免,所以他能够很清净地成就了这个无诤三昧,所以他是第一。但是这个地方又解释了一下,那么佛不如须菩提吗?也不是,佛的意思是要不只是令他不起烦恼就好了,要消灭他的烦恼,那么这个就是更高了一步了,是这样意思。其他的阿罗汉虽然也有这种能力,但是有的时候不修这个三昧,我不要管那么多事,他起烦恼是他的事,我要做这个事我从这里走过,还是从这里走。说到这个地方去的时候,我若是在那站着他不高兴嘛我就坐下来,我若坐着他又不高兴我就卧下来,总之不要因为我引起他的烦恼,这个小乘人的无诤三昧是这样子。现在这里说佛的这个无诤三昧不是这样说,「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害烦恼」。

  「有染常哀愍,归礼」,这一些有染污烦恼的一切有情,佛是常哀愍这一切众生的;常怜愍一切众生的佛,我归依敬礼,我归命顶礼,这样意思。

  

  「无功用,无着,无碍,常寂定,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归礼。」

  这是赞叹佛的愿智功德,这个愿智功德这件事也是不可思议。这若说是阿罗汉,也有阿罗汉有这种功德,就是有些什么事情不是太明白,不明白他就入定,一入定的时候一出定就什么都知道了,这件事就明白了;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所应该知道的事情,这叫愿智三昧,这是要大阿罗汉才可以有这种…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