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13

  ..续本文上一页事情,有这种功德。现在是说佛的境界,佛的境界这个愿智功德,也叫愿智三昧,愿智功德,这里面一共说出来五种相貌。

  第一个是「无功用」,佛的这个愿智三昧不需要作功用,任运的就能知道这件事,这是不同于阿罗汉的。「无着」,佛是因为断除一切烦恼障、断除一切知障,这些烦恼通通都清净了,所以对于一切的境界所应知事心里面不着,没有着的事情;若阿罗汉还是不行的,阿罗汉有的时候还有着。「无碍」就是对一切事情都能够通达无碍,阿罗汉也是不行,有的时候还是有碍,有点阻碍,不大明白这件事。「常寂定」,佛的这个能知一切法的这个智慧常是寂静,常是在禅定里边的;阿罗汉入定是定,出定就是心里面也有分别,这是不一样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是这样意思。「于一切问难能解释」,这是第五个相貌,一切众生、一切阿罗汉、一切菩萨对于佛提出来的问题,很不容易解答的事情,佛都能解释,使令你得到正知正见,能有这种功德。佛的这个愿智三昧是有这种功德的,有这样的相貌的,我「归礼」。

  

  「于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

  这是赞叹四无碍解的功德。这个四无碍解的功德分两部分:一个是所说,一个是能说。我感觉唯识的经论里面对于名相的解释比其他的学派解释得圆满,解释得圆满的, , ,你就是这个四无碍解他解释得好。「所依,能依」,这个四无碍解第一个就是法无碍解,这个法无碍解就是「所依」。谁是「能依」?「能依」就是义无碍解,这个义,义理的义。义理是「能依」,法是「所依」;这个义他是「能依」,他是依于「所依」,在教法上才能去观察到义的,这个语言文字的教法,无量无边的法门。譬如说《华严经》或者《大般若经》这么多的文句,这就叫做法,这个法你能够无障碍的通达。

  我们有的时候到锡兰去学习佛法回来,锡兰佛教好,那么中国佛教不行;到日本去学习佛法,日本佛教好,中国佛教不好;到西藏去学习佛法,回来以后西藏的佛法好,我们汉地的佛教不好。但是我们想一想,你就说这个《华严经》、《法华经》都是一样的,我们中国的古德分科判教,这件事不是简单的事情,你平常人做不到。我们提到这个禅师,我以前说过,啊!这位大禅师开悟了,有那么大的辩才无碍,听他说一句话心里面特别欢喜,但是你看出一件事没有?他没有什么著作。就说是六祖说是有个「金刚经口诀」,我不相信是他的口诀,不相信是他的,就是他的口诀,但是你去对照对照这个世亲菩萨的解释,对照无著菩萨的《金刚般若论》,你对照一下,那怎么能比呢?不能比嘛!并且还不一定真是他写的。这就看出来这个教下的大法师不简单,是大智慧境界,是大智慧,这是不简单的事情。

  所以这个法无碍解,这个法无碍不简单,你能够分科判教,人家古德已经分科分好了,像《摄大乘论》注解都解释好了,我们照着看一看就讲,这有什么难呢?这不算难事。如果没有人分科,没有人讲,没有什么参考书,你讲给我听听,这是不容易呀!就从文字上,说文字法师没有什么了不起,解释解释,你解释解释我听听,不容易,不是容易。所以这个法无碍解,从古德的著述上看,这不是平常人作得到的。《华严经》只有一个《十地经论》,这个天亲菩萨的解释,其他的都没有什么参考书,但是那个贤首国师他就能够分科判教,而这个清凉国师把这个八十华严也是分科判教,当然清凉国师又有参考了贤首国师,他又容易一点,当然解释更圆满一点,但是那个清凉国师说出一句话来:「草创者难,应修者易」,最初开始草创的,你去分个大科分个小科,那不容易呀!我现在是跟他学习,有个样本,我照样画还容易一点,有这样的味道,是那么意思!所以这个法无碍解不是简单事情。

  这个「能依」就是义,在法里面显示出来义,各式各样不同的义趣,更是不容易,你能见出来义更是不容易,他是「能依」,法是「所依」,这是义无碍解。这两种无碍解是「所说」,是所宣说的,为众生所宣说的佛法。「言及智」,这个「言」就是词无碍解,这个「智」就是辩说无碍解,古德的翻译叫作乐说无碍解,这两种是「能说」的。「能说」的,就是主要是智慧,但是你不懂得言语你还不行,你还不能说。这世上你要通达各地方这个方言,一切众生的语言是多得很,到这个九地菩萨才有四无碍解,才具足了四无碍解,现在这是说佛法身的功德四无碍解。这个「言及智」,他是能演说的,前面这个「所依,能依」是所演说的,这合起来叫作四无碍解。「无碍慧常善说,归礼」,有这四种无障碍的智慧,能为众生应机说法,常能善说法要度化众生,我归礼。

  

  「为彼诸有情,故现、知言、行、往、来、及出离,善教者,归礼。」

  这是说赞叹佛的六种神通,赞叹这个功德。「为彼诸有情」,是说佛为了教化一切众生,而会现起六种神通的。的确是有神通才能教化众生,没有神通肉眼如盲,怎么能教化众生呢?所以他现出来六种神通。第一种这个「现」就是指这个如意通,就指这个神足通,神足通能种种的变现出来种种的变化,临虚往来,犹如飞鸟,无障无碍的。这个「知言」,「知言」是天耳通,天耳通能听到各类众生的语言。譬如天耳通也不容易,你要懂得才算是通嘛,各式各样的众生说各式各样的话,你听到声音,而天耳通听到很远听到了,听到了不懂那不能算通嘛!你要明白他说什么话才算是通,这也不是容易,「知言」知「行」,知行是知心行,就是他心通,知道他内心里面的活动,他心在想什么,你能知道,这也是不容易。

  知「往」,知往就是知道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就是宿命通,宿命通是知道过去的事情;知道自己的过去的事情,也知道一切众生过去的事情,这是宿命通。知「来」,知来是知未来的事情,是天眼通,天眼通能观察到未来的事情。未来,你现在做什么业,将来得什么果报。这个外道虽然有天眼通还会搞错,只有佛菩萨这个圣人的神通才好一点,才是圆满的。「及出离」,「出离」就是漏尽通,漏尽通就是你能够知道众生的烦恼,是断烦恼?没有断烦恼?是断除去多少烦恼了?你都能知道。断除去烦恼呢,才能出离了生死的苦恼,没有生死的苦恼的困扰了!

  有了这六种神通呢,「善教」,才能善于教化一切众生的。有六种神通善教化一切众生的佛陀,我「归礼」,是这样意思。

  

  「诸众生见尊,皆审知善士,暂见便深信,开导者,归礼。」

  这个「诸众生见尊」这一段是赞叹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功德,赞叹这个。「诸众生见尊」,这一切众生看见了世尊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时候,「皆审知善士」,都能够审识地认识了这是一个大善人,这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就会有这种印象。「暂见便深信」,暂时地一看见就能够生起甚深的信心,清净的信心就会生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地栽培善根,多修福、多修慧,不然是不行,不然是不及格的,应该特别努力。时间也很宝贵,不能荒费了时间,多多的用功,「暂见便深信」。

  「开导者,归礼」,佛具足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还没有说话众生就生了信心,何况佛的大智慧还能开导一切众生的佛法,使令他们得到正知正见,能够得大涅槃;这样的佛陀,我归礼。

  

  「摄受住持舍,现化及变易,等持,智自在,随证得,归礼。」

  这是赞叹佛的四一切相清净的功德。这个「摄受住持舍」是所依清净,也就是身清净。「现化及变易」是所缘清净,「等持」是心清净,这个「智自在」是智清净。「摄受住持舍」,「摄受」也就是成就的意思,成就了住持与弃舍。这个「住持」就是这个身体,他成就的这个生命能够继续不断地住持下去,就是生存下去,就是他若是愿意住持下去他就能。「舍」呢,就是弃舍,我不愿意住下去,他随时就可以走,有这种自在力,这叫作所依清净。不同于凡夫你想要住持下去不行,非死不可;说是想要舍也不容易,用一些非法的方法要舍。佛菩萨不是,要走就可以走,所以有这种所依清净,这个身清净。「现化及变易」是所缘清净,就是在所缘的境界上有特别自在的力量;就是所缘的国土的境界,所居住的房子也都在内了。「现化及变易」,这个「现化」是什么呢?原来没有,没有化现出来一个。譬如这个是一个空地,没有房子,没有房子化出来一个大宝楼阁在里面住,化现出来一个。

  我心里面想讲一个故事,我想讲还是讲。佛这一天到一个夫妇的家里面去,就是先生不在,只是太太在,她不信佛,一看见佛了的时候就忿怒,不高兴,不高兴就把门关起来。关起来,喔,看佛从地里面出来了,还是在那里。那么这时候佛是指着钵向她化缘,她在那烙饼还是干什么的,这个老太婆说:你饿死了我也不给你。那么这个佛在那里就是现出个死相来,哎呀,这一见这个老太婆大恐怖,不得了!可是一睁开眼睛一看就没有了,没有了心里面,啊,这个沙门瞿昙来戏弄我。这时候她就看见她先生回来了,她先生回来了看见这个太太不高兴、忿怒,说怎么回事情?说刚才瞿昙怎么到这来了。啊!是这样子!他就拿着,好象是拿着一个剑,拿刀,拿杖的东西,就问她到那儿去了?说刚刚出去不一会儿,出去了,应该走的不远嘛,她这个丈夫就追出去了。追出去到一个不远的地方呢,他就看到瞿昙在那儿坐着,坐着他到旁边一看呢,是一个很厚的锅里,周围围起来,瞿昙在里面坐着,佛在里面坐着。坐着这时候,这个男人就心里想:这个我进不去,我又不能打他,那怎么办呢?就对他说:你不要弄这个周围这个锅,你把它去掉。佛说:你把你这个刀杖去掉了,我就可以开个门给你进来。然后那个人心里头想:我想拿这个打你嘛,怎么可以丢掉呢?但是他说了,我可以暂时照办,这时候就丢掉了。丢掉了,…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