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13

  ..續本文上一頁事情,有這種功德。現在是說佛的境界,佛的境界這個願智功德,也叫願智叁昧,願智功德,這裏面一共說出來五種相貌。

  第一個是「無功用」,佛的這個願智叁昧不需要作功用,任運的就能知道這件事,這是不同于阿羅漢的。「無著」,佛是因爲斷除一切煩惱障、斷除一切知障,這些煩惱通通都清淨了,所以對于一切的境界所應知事心裏面不著,沒有著的事情;若阿羅漢還是不行的,阿羅漢有的時候還有著。「無礙」就是對一切事情都能夠通達無礙,阿羅漢也是不行,有的時候還是有礙,有點阻礙,不大明白這件事。「常寂定」,佛的這個能知一切法的這個智慧常是寂靜,常是在禅定裏邊的;阿羅漢入定是定,出定就是心裏面也有分別,這是不一樣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是這樣意思。「于一切問難能解釋」,這是第五個相貌,一切衆生、一切阿羅漢、一切菩薩對于佛提出來的問題,很不容易解答的事情,佛都能解釋,使令你得到正知正見,能有這種功德。佛的這個願智叁昧是有這種功德的,有這樣的相貌的,我「歸禮」。

  

  「于所依,能依,所說;言及智,能說;無礙慧常善說,歸禮。」

  這是贊歎四無礙解的功德。這個四無礙解的功德分兩部分:一個是所說,一個是能說。我感覺唯識的經論裏面對于名相的解釋比其他的學派解釋得圓滿,解釋得圓滿的, , ,你就是這個四無礙解他解釋得好。「所依,能依」,這個四無礙解第一個就是法無礙解,這個法無礙解就是「所依」。誰是「能依」?「能依」就是義無礙解,這個義,義理的義。義理是「能依」,法是「所依」;這個義他是「能依」,他是依于「所依」,在教法上才能去觀察到義的,這個語言文字的教法,無量無邊的法門。譬如說《華嚴經》或者《大般若經》這麼多的文句,這就叫做法,這個法你能夠無障礙的通達。

  我們有的時候到錫蘭去學習佛法回來,錫蘭佛教好,那麼中國佛教不行;到日本去學習佛法,日本佛教好,中國佛教不好;到西藏去學習佛法,回來以後西藏的佛法好,我們漢地的佛教不好。但是我們想一想,你就說這個《華嚴經》、《法華經》都是一樣的,我們中國的古德分科判教,這件事不是簡單的事情,你平常人做不到。我們提到這個禅師,我以前說過,啊!這位大禅師開悟了,有那麼大的辯才無礙,聽他說一句話心裏面特別歡喜,但是你看出一件事沒有?他沒有什麼著作。就說是六祖說是有個「金剛經口訣」,我不相信是他的口訣,不相信是他的,就是他的口訣,但是你去對照對照這個世親菩薩的解釋,對照無著菩薩的《金剛般若論》,你對照一下,那怎麼能比呢?不能比嘛!並且還不一定真是他寫的。這就看出來這個教下的大法師不簡單,是大智慧境界,是大智慧,這是不簡單的事情。

  所以這個法無礙解,這個法無礙不簡單,你能夠分科判教,人家古德已經分科分好了,像《攝大乘論》注解都解釋好了,我們照著看一看就講,這有什麼難呢?這不算難事。如果沒有人分科,沒有人講,沒有什麼參考書,你講給我聽聽,這是不容易呀!就從文字上,說文字法師沒有什麼了不起,解釋解釋,你解釋解釋我聽聽,不容易,不是容易。所以這個法無礙解,從古德的著述上看,這不是平常人作得到的。《華嚴經》只有一個《十地經論》,這個天親菩薩的解釋,其他的都沒有什麼參考書,但是那個賢首國師他就能夠分科判教,而這個清涼國師把這個八十華嚴也是分科判教,當然清涼國師又有參考了賢首國師,他又容易一點,當然解釋更圓滿一點,但是那個清涼國師說出一句話來:「草創者難,應修者易」,最初開始草創的,你去分個大科分個小科,那不容易呀!我現在是跟他學習,有個樣本,我照樣畫還容易一點,有這樣的味道,是那麼意思!所以這個法無礙解不是簡單事情。

  這個「能依」就是義,在法裏面顯示出來義,各式各樣不同的義趣,更是不容易,你能見出來義更是不容易,他是「能依」,法是「所依」,這是義無礙解。這兩種無礙解是「所說」,是所宣說的,爲衆生所宣說的佛法。「言及智」,這個「言」就是詞無礙解,這個「智」就是辯說無礙解,古德的翻譯叫作樂說無礙解,這兩種是「能說」的。「能說」的,就是主要是智慧,但是你不懂得言語你還不行,你還不能說。這世上你要通達各地方這個方言,一切衆生的語言是多得很,到這個九地菩薩才有四無礙解,才具足了四無礙解,現在這是說佛法身的功德四無礙解。這個「言及智」,他是能演說的,前面這個「所依,能依」是所演說的,這合起來叫作四無礙解。「無礙慧常善說,歸禮」,有這四種無障礙的智慧,能爲衆生應機說法,常能善說法要度化衆生,我歸禮。

  

  「爲彼諸有情,故現、知言、行、往、來、及出離,善教者,歸禮。」

  這是說贊歎佛的六種神通,贊歎這個功德。「爲彼諸有情」,是說佛爲了教化一切衆生,而會現起六種神通的。的確是有神通才能教化衆生,沒有神通肉眼如盲,怎麼能教化衆生呢?所以他現出來六種神通。第一種這個「現」就是指這個如意通,就指這個神足通,神足通能種種的變現出來種種的變化,臨虛往來,猶如飛鳥,無障無礙的。這個「知言」,「知言」是天耳通,天耳通能聽到各類衆生的語言。譬如天耳通也不容易,你要懂得才算是通嘛,各式各樣的衆生說各式各樣的話,你聽到聲音,而天耳通聽到很遠聽到了,聽到了不懂那不能算通嘛!你要明白他說什麼話才算是通,這也不是容易,「知言」知「行」,知行是知心行,就是他心通,知道他內心裏面的活動,他心在想什麼,你能知道,這也是不容易。

  知「往」,知往就是知道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是宿命通,宿命通是知道過去的事情;知道自己的過去的事情,也知道一切衆生過去的事情,這是宿命通。知「來」,知來是知未來的事情,是天眼通,天眼通能觀察到未來的事情。未來,你現在做什麼業,將來得什麼果報。這個外道雖然有天眼通還會搞錯,只有佛菩薩這個聖人的神通才好一點,才是圓滿的。「及出離」,「出離」就是漏盡通,漏盡通就是你能夠知道衆生的煩惱,是斷煩惱?沒有斷煩惱?是斷除去多少煩惱了?你都能知道。斷除去煩惱呢,才能出離了生死的苦惱,沒有生死的苦惱的困擾了!

  有了這六種神通呢,「善教」,才能善于教化一切衆生的。有六種神通善教化一切衆生的佛陀,我「歸禮」,是這樣意思。

  

  「諸衆生見尊,皆審知善士,暫見便深信,開導者,歸禮。」

  這個「諸衆生見尊」這一段是贊歎佛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功德,贊歎這個。「諸衆生見尊」,這一切衆生看見了世尊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時候,「皆審知善士」,都能夠審識地認識了這是一個大善人,這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會有這種印象。「暫見便深信」,暫時地一看見就能夠生起甚深的信心,清淨的信心就會生起來。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地栽培善根,多修福、多修慧,不然是不行,不然是不及格的,應該特別努力。時間也很寶貴,不能荒費了時間,多多的用功,「暫見便深信」。

  「開導者,歸禮」,佛具足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還沒有說話衆生就生了信心,何況佛的大智慧還能開導一切衆生的佛法,使令他們得到正知正見,能夠得大涅槃;這樣的佛陀,我歸禮。

  

  「攝受住持舍,現化及變易,等持,智自在,隨證得,歸禮。」

  這是贊歎佛的四一切相清淨的功德。這個「攝受住持舍」是所依清淨,也就是身清淨。「現化及變易」是所緣清淨,「等持」是心清淨,這個「智自在」是智清淨。「攝受住持舍」,「攝受」也就是成就的意思,成就了住持與棄舍。這個「住持」就是這個身體,他成就的這個生命能夠繼續不斷地住持下去,就是生存下去,就是他若是願意住持下去他就能。「舍」呢,就是棄舍,我不願意住下去,他隨時就可以走,有這種自在力,這叫作所依清淨。不同于凡夫你想要住持下去不行,非死不可;說是想要舍也不容易,用一些非法的方法要舍。佛菩薩不是,要走就可以走,所以有這種所依清淨,這個身清淨。「現化及變易」是所緣清淨,就是在所緣的境界上有特別自在的力量;就是所緣的國土的境界,所居住的房子也都在內了。「現化及變易」,這個「現化」是什麼呢?原來沒有,沒有化現出來一個。譬如這個是一個空地,沒有房子,沒有房子化出來一個大寶樓閣在裏面住,化現出來一個。

  我心裏面想講一個故事,我想講還是講。佛這一天到一個夫婦的家裏面去,就是先生不在,只是太太在,她不信佛,一看見佛了的時候就忿怒,不高興,不高興就把門關起來。關起來,喔,看佛從地裏面出來了,還是在那裏。那麼這時候佛是指著缽向她化緣,她在那烙餅還是幹什麼的,這個老太婆說:你餓死了我也不給你。那麼這個佛在那裏就是現出個死相來,哎呀,這一見這個老太婆大恐怖,不得了!可是一睜開眼睛一看就沒有了,沒有了心裏面,啊,這個沙門瞿昙來戲弄我。這時候她就看見她先生回來了,她先生回來了看見這個太太不高興、忿怒,說怎麼回事情?說剛才瞿昙怎麼到這來了。啊!是這樣子!他就拿著,好象是拿著一個劍,拿刀,拿杖的東西,就問她到那兒去了?說剛剛出去不一會兒,出去了,應該走的不遠嘛,她這個丈夫就追出去了。追出去到一個不遠的地方呢,他就看到瞿昙在那兒坐著,坐著他到旁邊一看呢,是一個很厚的鍋裏,周圍圍起來,瞿昙在裏面坐著,佛在裏面坐著。坐著這時候,這個男人就心裏想:這個我進不去,我又不能打他,那怎麼辦呢?就對他說:你不要弄這個周圍這個鍋,你把它去掉。佛說:你把你這個刀杖去掉了,我就可以開個門給你進來。然後那個人心裏頭想:我想拿這個打你嘛,怎麼可以丟掉呢?但是他說了,我可以暫時照辦,這時候就丟掉了。丟掉了,…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