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14

  ..續本文上一頁佛說;我不是說你手裏的刀,你心裏的刀要去掉。哎呀,說這個人這個話說得好呀,就生出了恭敬心了啊!就向佛磕頭,磕頭就是說呀,我太太對不住你,向你忏悔。說是你在這裏等我一會兒,我叫我太太來一同地向你磕頭,向你忏悔。他就回家去叫太太一同來,向他磕頭,佛就說法,這個人得須陀洹。

  這個事情,現在這上面說是「現化及變易」,「現化」就是譬如說現出一個玻璃的房子,就是佛在裏面坐著,這叫「現化」。沒有的事情,能現出來,叫「現化」。這個「變易」呢,就是已經有了不如意,把它轉變一下。譬如說是這一個土房子,我變成黃金的房子,黃金屋,那麼叫作「變易」。已經有了的,把它重新改變一下,譬如說這個大地,是個土的大地,我把它變成黃金的大地,這叫「變易」,這叫作所緣清淨。「等持,智自在」,等持自在、智自在。這個「等持」就是定,在禅定裏面心得自在。這是說佛有無量無邊的叁摩地門,佛有無量無邊的叁昧,佛隨時願意入哪一個叁昧,都是很自在地可以入住出,所以叫作「等持」自在,也就是心自在。這個「智自在」呢,就是佛有無量無邊的陀羅尼門。這個《法華經》。陀羅尼,總持也。總持無量無邊的修多羅,總持無量無邊的佛法,總持無量無邊的法門,他要演說哪一個法門隨時就都能現前,很自在地可以運用,那麼叫作「智自在」,能通達一切事理。

  「隨證得,歸禮」,隨順佛證得了四一切相清淨:所依清淨、所緣清淨,心自在、智自在,心自在清淨、智自在清淨,具足了這樣功德的佛陀,我歸禮。

  

  「方便,歸依,淨,及大乘出離;于此诳衆生,摧魔者,歸禮。」

  這是贊歎這個十力的功德,佛有十種智慧的力量,贊歎這個功德。這個功德這裏,這個十種智力分成四類:第一個是「方便」,第二個是「歸依」,第叁個是「淨」,第四個是「大乘出離」,分這麼四類來解釋十種智力。這個「方便」,印順老法師解釋就是因的意思,譬如說善方便就是善果報的因,惡方便就是惡果報的因。如果善,就不是惡果報的因了;惡,就不是善果報的因,這叫作「方便」,「方便」是因的意思。

  這前面說是「摧魔者,歸禮」,這個魔王他是欺诳衆生,欺诳衆生啊,譬如說是佛對一切衆生說法的時候,說是作善得善報,作惡就得惡報,所以不要作惡事,要轉惡成善。但是魔王就來欺诳衆生說:不是,是你要作這個,他把惡說成善,把善說成惡,叫你作惡事去得善報,把這個顛倒過來,來欺騙衆生,衆生實在是不懂得什麼是善惡果報的。我們中國孔夫子本來很好,但是他還沒有說到這件事,沒有說,像佛法說得這麼分明,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還沒有說。人死了以後怎麼回事情?孔夫子還沒有講,還沒有講到六道輪回的善惡果報的事情,還沒有講。那麼佛陀這樣講這個道理,而魔王來欺騙衆生把它顛倒的說過來,佛就用這個處非處智力來摧魔,來降伏這個魔王。處、非處,這個處也可以當作因字講,就是善處,由善而得善報,由惡而得惡報,那麼這就叫作處。善因不會得惡報,惡因也不會得善報,那就是非處,也可以這麼解釋。那麼這樣子由佛爲衆生宣說處非處智力,使令衆生轉惡爲善,是這樣意思。

  這個「歸依」,這是第二類,「歸依」是什麼呢?指這個自業智力說的,自業智力。就是世間上一切的果報都是你自己的業力創造的,而不是別的人給你的,不是,不是別人給你的。佛說是你自己造的業,你自己受報,你若是不造就沒有。別人作善作惡是別人的事情,你若不作你就不得果報,你若作了,作了就是要得果報。那麼這個魔王說:喔,瞿昙告訴你們:要作善不要作惡。你知道上帝有大權力,這個梵天有很大的權力,果報由他操縱的,你作善作惡不一定得果報,所以你應該歸依上帝,歸依梵天才可以。佛就說「自業智力」,你若歸依的話,要歸依你自己的業力,你要尊重你自己的思想行爲,上帝是不可能給你什麼的,都是自己的業力。要注重的意思,你要尊重你自己的行爲,尊重你自己的思想,來創造你自己的命運,而不是上帝能夠怎麼怎麼的,所以叫做「歸依」,歸依你的業力,要這樣子。這樣子啊,你不要相信上帝,也不要相信魔王,你要相信佛教,就是由外轉向于內,相信了佛法了,就是這樣子。

  這個「淨」,「淨」是什麼呢?是說我們相信有善惡果報,我就作善事,我不要去作惡業,那麼我享受人天的福報,但是終究是不能得清淨的解脫,你不能。你一定要發出離心,知道苦空無常無我,修學聖道,你才能得解脫,才能得解脫的。這時候這個魔王就說:你修學四禅八定就能斷煩惱,你修無想定、修非非想定就是涅槃,總是叫你不要解脫。佛就是用這個禅解脫叁昧的智力來摧伏魔王,破除魔王的欺騙,破除魔王的欺诳,告訴你你要修出世道才可以,修世間的叁昧暫時地能夠降伏煩惱而已,還是不能得生死的解脫的。

  「及大乘出離」,這個「大乘出離」就是魔王的欺诳被破壞了,被摧伏了,那麼衆生就是發出離心修學小乘佛法,修學苦集滅道用功修行。那麼這個修行的時候這個魔王就破壞:你不要修學大乘佛法,你不是大乘根性,你就是修學小乘得阿羅漢好了,這樣子。佛說得阿羅漢雖然也不錯,還是修學大乘好,贊歎大乘佛法,使令衆生回小向大,這叫「大乘出離」。

  這個「大乘出離」就可不是那麼簡單了,就是這個:第一個處非處智力,第二是自業智力,第叁是禅定解脫叁昧智力,第四是根勝劣智力,第五是種種勝解智力,第六是種種界智力,第七遍趣行智力。第八死生智力,就是天眼通,天眼智力。第九是宿命智力,第十漏盡智力。那麼除掉了前叁個智力,後面有七個智力,就是佛要用這七個智力來觀察衆生的這個根性,各個方面的情況,爲他宣說大乘法門的。

  這個「根勝劣智力」呢,就是觀察你過去世在佛法裏面栽培的善根,是勝是劣?是有力量,是力量很薄弱呢?這叫根勝劣智力。「種種勝解智力」,這個勝解裏面有一個欲的意思。人是那樣的,我歡喜作醫生,你就對醫生這個醫藥你會注意的學習,就會得勝解,所以這個勝解和欲有關系,就是你自己的好樂。我不歡喜作醫生,我也不歡喜作工程師,我就歡喜出家,我就願意學習佛法,那麼就對于佛法有勝解;人就是這樣子,歡喜什麼就做什麼。說是佛就觀察衆生他內心裏面是好樂什麼,對于什麼得勝解,這叫作種種勝解智力。還有一個「種種界智力」,界智力這個界,很多的界,但是這裏就說是煩惱。這個衆生是貪煩惱重呢,是瞋煩惱重,是愚癡煩惱重?是疑惑心大,還是高慢心大?是我見很重,還有其他的邪知那見呢?觀察衆生的煩惱,各式各樣的情形,叫做種種界智力。

  根勝劣智力是指善根,種種界智力是指煩惱的輕重,種種勝解力是你現在的好樂,你究竟歡喜什麼。然後佛爲這個衆生說法,佛爲衆生說法說的就是「遍趣行智力」,不管佛是說的什麼法門,都是遍趣,遍是普遍,普遍地都是趣入第一義谛的,令你出離世間得解脫的。那麼就是這個法門,或者是最初爲你說六波羅蜜,或者說是叁十七道品,各式各樣的法門,或者爲你說《華嚴經》,或者說《法華經》,或者說什麼經,遍趣行智力。然後就是「死生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漏盡智力」,那麼這樣觀察衆生。這個漏盡智力是觀察他修行以後,斷了煩惱沒有斷煩惱?這種種的事情。這樣子這叫「大乘出離」,學習大乘佛法,出離生死苦惱,發大悲心廣度衆生的。

  「于此诳衆生,摧魔者,歸禮」佛爲衆生宣說佛法,在這樣的境界上,魔王來欺騙衆生。「摧魔者,歸禮」,佛用十種智力,一方面開導衆生,一方面來降伏這個魔王的欺騙,有這樣功德的人,十種智力的世尊,我歸禮。

  

  「能說智,及斷,出離,能障礙,自他利,非余外道伏,歸禮。」

  「能說智,及斷,出離,能障礙」,這是贊歎佛陀的四種無畏的功德,四種無畏的功德。四種無畏,無所怖畏的功德是什麼呢?就是第一個是「智」,就是佛在大衆之中自稱正等覺者,得到一切智;佛自說他得到一切智,對于一切法都是通達無礙的。佛這樣說沒有人敢反對的,就是有人反對,佛能夠解釋一切的疑難,所以他無所怖畏,他心是安隱的,所以第一個是智慧,佛是說一切智無所畏。

  第二個「斷」,就是漏盡無所畏;佛自己說他的煩惱完全斷盡,沒有煩惱了。這第二個是「斷」,佛斷除一切煩惱,叫漏盡無所畏。第叁個就是「出離」,「出離」就是說苦盡道無所畏;說這個能盡一切苦的法門,就是開導衆生。前面這個「智」、「斷」是佛自己的自利的功德,底下這個「出離」和「能障礙」是佛教化衆生的功德。「出離」呢,就是說苦盡道,能除一切苦、能離一切煩惱,能得解脫的這種法門,叫作「出離」。那麼佛這樣的宣說,也沒有人能夠反對的,不可以反對。

  「能障礙」就是說障道無所畏;佛說你按我所宣說的法門修行,但是你不可以去做這些障道的因緣,譬如說愛是能障礙修道的。我們在戒律上有這件事,有的人說愛是不障道的,怎麼知道呢?說是那個初果聖人他也有太太,他有夫妻的,初果、二果聖人都有夫妻,但是他得聖道了,這可以證明愛是不障道的,有這樣的說法。佛說是障道,還是障道的,它是能障礙他進到叁果,障礙他得叁果,他不能得叁果聖人。這個世間上事情是那樣,我們凡夫各有所好,這個遇見了佛法以後,他歡喜修禅定,不歡喜修般若,那麼他常常靜坐來調心,攝心不亂,他也不能說一點也沒有學習般若,但是般若的栽培不夠,而禅定的功夫栽培得多。他過去有這樣的栽培,他現在再遇見佛法的時候,他還是歡喜靜坐,一靜坐就相應,那麼他先得四禅,先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就沒有欲了。這時候沒有欲了以後呢,那麼他再栽培般若波羅蜜,一下子就得叁果,就是這樣子。

  但是有…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