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说;我不是说你手里的刀,你心里的刀要去掉。哎呀,说这个人这个话说得好呀,就生出了恭敬心了啊!就向佛磕头,磕头就是说呀,我太太对不住你,向你忏悔。说是你在这里等我一会儿,我叫我太太来一同地向你磕头,向你忏悔。他就回家去叫太太一同来,向他磕头,佛就说法,这个人得须陀洹。
这个事情,现在这上面说是「现化及变易」,「现化」就是譬如说现出一个玻璃的房子,就是佛在里面坐着,这叫「现化」。没有的事情,能现出来,叫「现化」。这个「变易」呢,就是已经有了不如意,把它转变一下。譬如说是这一个土房子,我变成黄金的房子,黄金屋,那么叫作「变易」。已经有了的,把它重新改变一下,譬如说这个大地,是个土的大地,我把它变成黄金的大地,这叫「变易」,这叫作所缘清净。「等持,智自在」,等持自在、智自在。这个「等持」就是定,在禅定里面心得自在。这是说佛有无量无边的三摩地门,佛有无量无边的三昧,佛随时愿意入哪一个三昧,都是很自在地可以入住出,所以叫作「等持」自在,也就是心自在。这个「智自在」呢,就是佛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这个《法华经》。陀罗尼,总持也。总持无量无边的修多罗,总持无量无边的佛法,总持无量无边的法门,他要演说哪一个法门随时就都能现前,很自在地可以运用,那么叫作「智自在」,能通达一切事理。
「随证得,归礼」,随顺佛证得了四一切相清净:所依清净、所缘清净,心自在、智自在,心自在清净、智自在清净,具足了这样功德的佛陀,我归礼。
「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
这是赞叹这个十力的功德,佛有十种智慧的力量,赞叹这个功德。这个功德这里,这个十种智力分成四类:第一个是「方便」,第二个是「归依」,第三个是「净」,第四个是「大乘出离」,分这么四类来解释十种智力。这个「方便」,印顺老法师解释就是因的意思,譬如说善方便就是善果报的因,恶方便就是恶果报的因。如果善,就不是恶果报的因了;恶,就不是善果报的因,这叫作「方便」,「方便」是因的意思。
这前面说是「摧魔者,归礼」,这个魔王他是欺诳众生,欺诳众生啊,譬如说是佛对一切众生说法的时候,说是作善得善报,作恶就得恶报,所以不要作恶事,要转恶成善。但是魔王就来欺诳众生说:不是,是你要作这个,他把恶说成善,把善说成恶,叫你作恶事去得善报,把这个颠倒过来,来欺骗众生,众生实在是不懂得什么是善恶果报的。我们中国孔夫子本来很好,但是他还没有说到这件事,没有说,像佛法说得这么分明,善得善报、恶得恶报,还没有说。人死了以后怎么回事情?孔夫子还没有讲,还没有讲到六道轮回的善恶果报的事情,还没有讲。那么佛陀这样讲这个道理,而魔王来欺骗众生把它颠倒的说过来,佛就用这个处非处智力来摧魔,来降伏这个魔王。处、非处,这个处也可以当作因字讲,就是善处,由善而得善报,由恶而得恶报,那么这就叫作处。善因不会得恶报,恶因也不会得善报,那就是非处,也可以这么解释。那么这样子由佛为众生宣说处非处智力,使令众生转恶为善,是这样意思。
这个「归依」,这是第二类,「归依」是什么呢?指这个自业智力说的,自业智力。就是世间上一切的果报都是你自己的业力创造的,而不是别的人给你的,不是,不是别人给你的。佛说是你自己造的业,你自己受报,你若是不造就没有。别人作善作恶是别人的事情,你若不作你就不得果报,你若作了,作了就是要得果报。那么这个魔王说:喔,瞿昙告诉你们:要作善不要作恶。你知道上帝有大权力,这个梵天有很大的权力,果报由他操纵的,你作善作恶不一定得果报,所以你应该归依上帝,归依梵天才可以。佛就说「自业智力」,你若归依的话,要归依你自己的业力,你要尊重你自己的思想行为,上帝是不可能给你什么的,都是自己的业力。要注重的意思,你要尊重你自己的行为,尊重你自己的思想,来创造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上帝能够怎么怎么的,所以叫做「归依」,归依你的业力,要这样子。这样子啊,你不要相信上帝,也不要相信魔王,你要相信佛教,就是由外转向于内,相信了佛法了,就是这样子。
这个「净」,「净」是什么呢?是说我们相信有善恶果报,我就作善事,我不要去作恶业,那么我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终究是不能得清净的解脱,你不能。你一定要发出离心,知道苦空无常无我,修学圣道,你才能得解脱,才能得解脱的。这时候这个魔王就说:你修学四禅八定就能断烦恼,你修无想定、修非非想定就是涅槃,总是叫你不要解脱。佛就是用这个禅解脱三昧的智力来摧伏魔王,破除魔王的欺骗,破除魔王的欺诳,告诉你你要修出世道才可以,修世间的三昧暂时地能够降伏烦恼而已,还是不能得生死的解脱的。
「及大乘出离」,这个「大乘出离」就是魔王的欺诳被破坏了,被摧伏了,那么众生就是发出离心修学小乘佛法,修学苦集灭道用功修行。那么这个修行的时候这个魔王就破坏:你不要修学大乘佛法,你不是大乘根性,你就是修学小乘得阿罗汉好了,这样子。佛说得阿罗汉虽然也不错,还是修学大乘好,赞叹大乘佛法,使令众生回小向大,这叫「大乘出离」。
这个「大乘出离」就可不是那么简单了,就是这个:第一个处非处智力,第二是自业智力,第三是禅定解脱三昧智力,第四是根胜劣智力,第五是种种胜解智力,第六是种种界智力,第七遍趣行智力。第八死生智力,就是天眼通,天眼智力。第九是宿命智力,第十漏尽智力。那么除掉了前三个智力,后面有七个智力,就是佛要用这七个智力来观察众生的这个根性,各个方面的情况,为他宣说大乘法门的。
这个「根胜劣智力」呢,就是观察你过去世在佛法里面栽培的善根,是胜是劣?是有力量,是力量很薄弱呢?这叫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这个胜解里面有一个欲的意思。人是那样的,我欢喜作医生,你就对医生这个医药你会注意的学习,就会得胜解,所以这个胜解和欲有关系,就是你自己的好乐。我不欢喜作医生,我也不欢喜作工程师,我就欢喜出家,我就愿意学习佛法,那么就对于佛法有胜解;人就是这样子,欢喜什么就做什么。说是佛就观察众生他内心里面是好乐什么,对于什么得胜解,这叫作种种胜解智力。还有一个「种种界智力」,界智力这个界,很多的界,但是这里就说是烦恼。这个众生是贪烦恼重呢,是瞋烦恼重,是愚痴烦恼重?是疑惑心大,还是高慢心大?是我见很重,还有其他的邪知那见呢?观察众生的烦恼,各式各样的情形,叫做种种界智力。
根胜劣智力是指善根,种种界智力是指烦恼的轻重,种种胜解力是你现在的好乐,你究竟欢喜什么。然后佛为这个众生说法,佛为众生说法说的就是「遍趣行智力」,不管佛是说的什么法门,都是遍趣,遍是普遍,普遍地都是趣入第一义谛的,令你出离世间得解脱的。那么就是这个法门,或者是最初为你说六波罗蜜,或者说是三十七道品,各式各样的法门,或者为你说《华严经》,或者说《法华经》,或者说什么经,遍趣行智力。然后就是「死生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漏尽智力」,那么这样观察众生。这个漏尽智力是观察他修行以后,断了烦恼没有断烦恼?这种种的事情。这样子这叫「大乘出离」,学习大乘佛法,出离生死苦恼,发大悲心广度众生的。
「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佛为众生宣说佛法,在这样的境界上,魔王来欺骗众生。「摧魔者,归礼」,佛用十种智力,一方面开导众生,一方面来降伏这个魔王的欺骗,有这样功德的人,十种智力的世尊,我归礼。
「能说智,及断,出离,能障碍,自他利,非余外道伏,归礼。」
「能说智,及断,出离,能障碍」,这是赞叹佛陀的四种无畏的功德,四种无畏的功德。四种无畏,无所怖畏的功德是什么呢?就是第一个是「智」,就是佛在大众之中自称正等觉者,得到一切智;佛自说他得到一切智,对于一切法都是通达无碍的。佛这样说没有人敢反对的,就是有人反对,佛能够解释一切的疑难,所以他无所怖畏,他心是安隐的,所以第一个是智慧,佛是说一切智无所畏。
第二个「断」,就是漏尽无所畏;佛自己说他的烦恼完全断尽,没有烦恼了。这第二个是「断」,佛断除一切烦恼,叫漏尽无所畏。第三个就是「出离」,「出离」就是说苦尽道无所畏;说这个能尽一切苦的法门,就是开导众生。前面这个「智」、「断」是佛自己的自利的功德,底下这个「出离」和「能障碍」是佛教化众生的功德。「出离」呢,就是说苦尽道,能除一切苦、能离一切烦恼,能得解脱的这种法门,叫作「出离」。那么佛这样的宣说,也没有人能够反对的,不可以反对。
「能障碍」就是说障道无所畏;佛说你按我所宣说的法门修行,但是你不可以去做这些障道的因缘,譬如说爱是能障碍修道的。我们在戒律上有这件事,有的人说爱是不障道的,怎么知道呢?说是那个初果圣人他也有太太,他有夫妻的,初果、二果圣人都有夫妻,但是他得圣道了,这可以证明爱是不障道的,有这样的说法。佛说是障道,还是障道的,它是能障碍他进到三果,障碍他得三果,他不能得三果圣人。这个世间上事情是那样,我们凡夫各有所好,这个遇见了佛法以后,他欢喜修禅定,不欢喜修般若,那么他常常静坐来调心,摄心不乱,他也不能说一点也没有学习般若,但是般若的栽培不够,而禅定的功夫栽培得多。他过去有这样的栽培,他现在再遇见佛法的时候,他还是欢喜静坐,一静坐就相应,那么他先得四禅,先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没有欲了。这时候没有欲了以后呢,那么他再栽培般若波罗蜜,一下子就得三果,就是这样子。
但是有…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