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15

  ..续本文上一页的众生不是这样子,你叫我静坐,这个心里面烦,坐不来,就不愿意坐,但是翻开经本子欢喜,就欢喜研究、学习:「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他看见了有欢喜、有兴趣,常常思惟观察,他栽培得很好。但是人命无常就死掉了,等到来生又遇见佛法的时候,静坐还是不行,静坐坐不来,但是一学习佛法的时候有兴趣,那么就叫他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喔,一下子就得初果,但是欲心还是有,欲心还是有。所以欲障道不障道种种的原因,就是你般若的栽培的善根强,有欲,欲不能障,还是得圣道。得圣道,可是还是有欲,有欲但是继续努力的时候得三果的时候,这个欲就没有了。若是我们禅定的善根也没有什么栽培,般若的善根也没有什么栽培,你说你若有欲那就不行,那就不能得初果,你也不能得禅定,欲就能障,欲就是能障的,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这里说是「能障碍」,主要就是你们的瞋心很大也是能障碍,或者说是你的欲心很重也是能障碍,但是般若的善根栽培得强的人有几个?也不是很多。或者禅定的善根栽培得强的人有几个?也不是很多。多数都是薄,有微薄的一点善根,这样的情形烦恼就能障碍你,烦恼能障碍。所以你不可以不修这个五停心观,开始用功修四念处之前,先修五停心来破这些障道的因缘。等把这个欲心或者散乱心破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正式修四念处,那么就得圣道了。是「能障碍」,佛说这个欲能障道,不可以有人可以反对的,不可以反对的。那么这两部分的无所畏是属于利益众生这一方面说的。加起来呢,「能说智,及断」是佛自己本身的功德,加起来就是「自他利」,自己也能真实得到利益安乐,也能令众生得到利益安乐的。

  从这些经论上看,真实的得利益,得到佛法的利益,非要先断烦恼不可,先断烦恼才可以,你才能安,你心才能安。说我这个衣食住都是有所不足,心不安,那还不要紧,还不要紧。若是你心里有烦恼,说我衣食住都不缺少,都很富裕的,你心里不安。若是你断了烦恼的时候,就是没有饭吃,心还是安的。圣人是不怕死的,初果就是不怕死,他不怕这件事,连死亡来了都不怕,还有别的什么事情会害怕的?所以是佛真能够使令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是「自他利」。「非余外道」,不是其余的人能够做得到的。「外道伏,归礼」,佛能够有四无所畏,能伏一切外道,有这种功德,我归礼。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里是赞叹佛有三不护的功德、三念住的功德,不护和念住的功德。「处众能伏说」,就是佛处在大众之中的时候,能够降伏其他人对于佛的讥嫌,「说」就是讥嫌,对于佛有所讥嫌,佛能够解除这个问题。为什么呢?佛这个身口意三业自然的能与道合,不会有什么可讥嫌的地方。若我们一般的凡夫,很多的习气不能够改善,在大众之中自己要谨慎一点、要隐藏自己,这样来保护自己,就叫作「护」;保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要被人家讥嫌,要隐藏自己的丑陋,不要被人家知道了,人家会讥嫌,要这样子。佛不需要这样子,是三不护,所以叫作「处众能伏说」。

  「远离二杂染」,「远离二杂染」是什么意思呢?佛在大众之中说法的时候,听佛说法的人有很恭敬,对于佛很恭敬,心里面想要用功修行成就圣道,能这样的听佛说法的人呢,佛对于这个人佛也没有生欢喜心,没有生爱心。说是有的众生没有恭敬心,根本也不想要修学圣道,那么这样的听法的人,佛也没有生瞋恨心,也没有。没有爱也没有恨,是离杂染,离二杂染。说有的人也不是恭敬也不是不恭敬,佛对于这样的众生,佛也保持正念,对于他也没有弃舍的意思,这样意思,所以远离爱恚的杂染,保持正念。那么这叫作三念住,对这个三类听法的众生,佛面对这三类众生的时候,佛能安住在正念而不会有爱恚的杂染,没有这个事情,远离二杂染。

  「无护无忘失」:「处众能伏说」,所以佛成就了三不护,不需要隐藏。这个「远离二杂染」,所以佛有三念住,不会忘失了正念的,不会的。「摄御众,归礼」,佛本身清净无染大光明的境界善巧地能够调御一切众生,有这样的功德人,我归礼。这是赞叹佛的三不护和三念住的功德。

  

  「遍一切行住,无非圆智事,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

  「遍一切行住,无非圆智事」,这是赞叹拔除习气的功德。「遍一切行住」,佛在行,或者住,或者坐卧,行住坐卧的时候,普遍一切的威仪的时候,「无非圆智事」,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住坐卧,或者是语,或者说话,或者不说话,「无非圆智事」,无非是佛的大智慧的作用,都是大智慧作用,不会说是有什么失念,失掉正念的表现,不会,有什么不威仪,没有这些事情。「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不论什么时候,佛的那个大光明的智慧都是通达真实义的,有这样功德的人,我归礼。这表示佛拔除了一切的习气,没有一些失常的地方,没有了。佛一切时都是正念正知,威仪寂静,没有这个轻举妄动的这些事情,所以就是拔除习气的功德,是这样子的。

  

  「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

  这是赞叹佛的无忘失的功德,无忘失的功德;就是想要做,在什么时候,现在不能做,但是到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什么事情,这件事不会忘掉的,无忘失功德。「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佛要做什么事情呢?佛就是做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事情,这种事情,所应该做的事情「不过时」,不会错过了那个时间的。佛知道众生的度化的时间,知道那个时间,那个时候才可以度化,你提前度也不行,你错过那个时间度他也不行,只有那个时候去度化才可以。这在这个《大毗婆沙论》上说一些故事,其他的《大庄严论》很多的地方都有些故事,佛都是这样,度化众生有时间的,你过了那个时间不行。那么「所作不过时」,这是有两个意思:一个知道这个众生什么时候才能度,才能够得度。知道了以后呢,就能把握住那个时间而不会错过,这不是容易的事。「所作常无虚要」,佛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那件事一定是成功的,不会徒劳的,不会做了又没有事情。所以刚才说那个故事,那对夫妇是不信佛的,见到佛的时候印象非常不好,但是佛要去度化他,就是预先已经看准了,这个人有善根,准能把他度化了,所以这是佛的境界是这样子。「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佛能不忘,有具足这样的功德,我归礼。

  在《阿含经》上面好象说到一件事:佛这一天托钵,经过一个地方,经过这个地方,也是一个有财富的人,年纪也很大了,他在那里指挥造房子,佛从这里经过,他对佛说:说是我造这个房子,我冬天的时候在前面住,夏天的时候在后边住。那么这个因为夏天避免太阳晒,在那个阴凉的地方住,冬天冷的时候在阳光好的地方住,我叫我的儿在那里住,我的女在那里住,他一方面说一方面心里很快乐。佛心里想:你过一会儿就死掉了,你还想这个事情。那么佛就什么话也不说,对他不说什么,就听听佛就走了。就知道这个人不能度,所以佛也不说什么,只是小小的结结缘嘛,结结一个好的印象而已。若是得度的,他就是见了佛要骂佛、要害佛的,佛去度他,就是有善根。所以是「所作常无虚」,预先观察的清清楚楚的,才做这件事。所以看这些佛的功德,所以我们凡夫赶快努力修行,不然的话做什么事情都不知道究竟是能有多少成就,完全不明白,完全不懂,「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佛做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都是不忘的,佛有这种功德,「无忘失,归礼」。

  

  「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与大悲相应,利乐意,归礼。」

  这是赞叹佛的大悲心的功德。这个大悲心,本来四无量心里面已经有了,但是这里又特别提出来赞叹。前面没有说得那么分明,这里又特别地说明一下。或者说是那个四无量心里面那个悲心是同于小乘的,这里是不共于小乘的,或者这么解释。「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昼三时、夜三时,每一时的时候,佛常去观察世间一切众生的善根的情形;谁应该得度,谁还不能度,有善根而不能度。这个众生可以栽培善根,还不能成熟;那个众生善根成熟了,可以得解脱了。种种的不同的情况,佛可以采取种种的方便去度化他们,所以「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的。

  像舍利弗尊者,在这个《贤愚经》上也看出来,舍利弗尊者也是,「昼夜常六返」观察众生的情况,看谁应该得度。这个舍利弗尊者有一天他也是入定观察,一观察看见有一条狗应该得度,但是这条狗很苦,他就是托钵乞了一钵饭,乘着神通,一下子就到那个狗那个地方。这个狗是在旷野里面被人家把腿打断了,腿打断了就是卧在那儿,因为没有饭吃,也要死了。舍利弗尊者到那里就同他说话,给它饭吃,这个狗很欢喜,然后给它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那么这个狗吃完了饭,听舍利弗尊者说归依,心里很欢喜就死了。死了,舍利弗尊者又入定一看,哦!它到了王舍城一个长者家去投胎了。投胎了嘛,后来出胎以后,有几岁的小童子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就来了,来了就是又见到这个长者,这个长者说是你年纪这么大了,都没有收个沙弥作侍者呢?舍利弗尊者说:是呀!你这个小孩给我作沙弥好不好呢?说他现在太小,等他大一点。那么舍利弗尊者等他到七岁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就来了,说是你头多少年说你这个孩子要送给我作沙弥,你说话要算数。好!就把小孩子给他了,这个事情也不容易。舍利弗尊者就给他说法,很快地得阿罗汉道。七岁,七岁得阿罗汉道,这是舍利弗尊者的徒弟。

  我看是《说一切有部律》上,罗侯罗尊者也是舍利弗尊者的徒弟,他那时候还没有得阿罗…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