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衆生不是這樣子,你叫我靜坐,這個心裏面煩,坐不來,就不願意坐,但是翻開經本子歡喜,就歡喜研究、學習:「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可得」,他看見了有歡喜、有興趣,常常思惟觀察,他栽培得很好。但是人命無常就死掉了,等到來生又遇見佛法的時候,靜坐還是不行,靜坐坐不來,但是一學習佛法的時候有興趣,那麼就叫他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喔,一下子就得初果,但是欲心還是有,欲心還是有。所以欲障道不障道種種的原因,就是你般若的栽培的善根強,有欲,欲不能障,還是得聖道。得聖道,可是還是有欲,有欲但是繼續努力的時候得叁果的時候,這個欲就沒有了。若是我們禅定的善根也沒有什麼栽培,般若的善根也沒有什麼栽培,你說你若有欲那就不行,那就不能得初果,你也不能得禅定,欲就能障,欲就是能障的,就是這麼回事。
所以這裏說是「能障礙」,主要就是你們的瞋心很大也是能障礙,或者說是你的欲心很重也是能障礙,但是般若的善根栽培得強的人有幾個?也不是很多。或者禅定的善根栽培得強的人有幾個?也不是很多。多數都是薄,有微薄的一點善根,這樣的情形煩惱就能障礙你,煩惱能障礙。所以你不可以不修這個五停心觀,開始用功修四念處之前,先修五停心來破這些障道的因緣。等把這個欲心或者散亂心破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正式修四念處,那麼就得聖道了。是「能障礙」,佛說這個欲能障道,不可以有人可以反對的,不可以反對的。那麼這兩部分的無所畏是屬于利益衆生這一方面說的。加起來呢,「能說智,及斷」是佛自己本身的功德,加起來就是「自他利」,自己也能真實得到利益安樂,也能令衆生得到利益安樂的。
從這些經論上看,真實的得利益,得到佛法的利益,非要先斷煩惱不可,先斷煩惱才可以,你才能安,你心才能安。說我這個衣食住都是有所不足,心不安,那還不要緊,還不要緊。若是你心裏有煩惱,說我衣食住都不缺少,都很富裕的,你心裏不安。若是你斷了煩惱的時候,就是沒有飯吃,心還是安的。聖人是不怕死的,初果就是不怕死,他不怕這件事,連死亡來了都不怕,還有別的什麼事情會害怕的?所以是佛真能夠使令衆生得到佛法的利益,是「自他利」。「非余外道」,不是其余的人能夠做得到的。「外道伏,歸禮」,佛能夠有四無所畏,能伏一切外道,有這種功德,我歸禮。
「處衆能伏說;遠離二雜染;無護無忘失,攝禦衆,歸禮。」
這裏是贊歎佛有叁不護的功德、叁念住的功德,不護和念住的功德。「處衆能伏說」,就是佛處在大衆之中的時候,能夠降伏其他人對于佛的譏嫌,「說」就是譏嫌,對于佛有所譏嫌,佛能夠解除這個問題。爲什麼呢?佛這個身口意叁業自然的能與道合,不會有什麼可譏嫌的地方。若我們一般的凡夫,很多的習氣不能夠改善,在大衆之中自己要謹慎一點、要隱藏自己,這樣來保護自己,就叫作「護」;保護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不要被人家譏嫌,要隱藏自己的醜陋,不要被人家知道了,人家會譏嫌,要這樣子。佛不需要這樣子,是叁不護,所以叫作「處衆能伏說」。
「遠離二雜染」,「遠離二雜染」是什麼意思呢?佛在大衆之中說法的時候,聽佛說法的人有很恭敬,對于佛很恭敬,心裏面想要用功修行成就聖道,能這樣的聽佛說法的人呢,佛對于這個人佛也沒有生歡喜心,沒有生愛心。說是有的衆生沒有恭敬心,根本也不想要修學聖道,那麼這樣的聽法的人,佛也沒有生瞋恨心,也沒有。沒有愛也沒有恨,是離雜染,離二雜染。說有的人也不是恭敬也不是不恭敬,佛對于這樣的衆生,佛也保持正念,對于他也沒有棄舍的意思,這樣意思,所以遠離愛恚的雜染,保持正念。那麼這叫作叁念住,對這個叁類聽法的衆生,佛面對這叁類衆生的時候,佛能安住在正念而不會有愛恚的雜染,沒有這個事情,遠離二雜染。
「無護無忘失」:「處衆能伏說」,所以佛成就了叁不護,不需要隱藏。這個「遠離二雜染」,所以佛有叁念住,不會忘失了正念的,不會的。「攝禦衆,歸禮」,佛本身清淨無染大光明的境界善巧地能夠調禦一切衆生,有這樣的功德人,我歸禮。這是贊歎佛的叁不護和叁念住的功德。
「遍一切行住,無非圓智事,一切時遍知,實義者,歸禮。」
「遍一切行住,無非圓智事」,這是贊歎拔除習氣的功德。「遍一切行住」,佛在行,或者住,或者坐臥,行住坐臥的時候,普遍一切的威儀的時候,「無非圓智事」,他所表現出來的行住坐臥,或者是語,或者說話,或者不說話,「無非圓智事」,無非是佛的大智慧的作用,都是大智慧作用,不會說是有什麼失念,失掉正念的表現,不會,有什麼不威儀,沒有這些事情。「一切時遍知,實義者,歸禮」,不論什麼時候,佛的那個大光明的智慧都是通達真實義的,有這樣功德的人,我歸禮。這表示佛拔除了一切的習氣,沒有一些失常的地方,沒有了。佛一切時都是正念正知,威儀寂靜,沒有這個輕舉妄動的這些事情,所以就是拔除習氣的功德,是這樣子的。
「諸有情利樂,所作不過時,所作常無虛,無忘失,歸禮。」
這是贊歎佛的無忘失的功德,無忘失的功德;就是想要做,在什麼時候,現在不能做,但是到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什麼事情,這件事不會忘掉的,無忘失功德。「諸有情利樂,所作不過時」,佛要做什麼事情呢?佛就是做利益安樂一切衆生的事情,這種事情,所應該做的事情「不過時」,不會錯過了那個時間的。佛知道衆生的度化的時間,知道那個時間,那個時候才可以度化,你提前度也不行,你錯過那個時間度他也不行,只有那個時候去度化才可以。這在這個《大毗婆沙論》上說一些故事,其他的《大莊嚴論》很多的地方都有些故事,佛都是這樣,度化衆生有時間的,你過了那個時間不行。那麼「所作不過時」,這是有兩個意思:一個知道這個衆生什麼時候才能度,才能夠得度。知道了以後呢,就能把握住那個時間而不會錯過,這不是容易的事。「所作常無虛要」,佛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那件事一定是成功的,不會徒勞的,不會做了又沒有事情。所以剛才說那個故事,那對夫婦是不信佛的,見到佛的時候印象非常不好,但是佛要去度化他,就是預先已經看准了,這個人有善根,准能把他度化了,所以這是佛的境界是這樣子。「所作常無虛,無忘失,歸禮」,佛能不忘,有具足這樣的功德,我歸禮。
在《阿含經》上面好象說到一件事:佛這一天托缽,經過一個地方,經過這個地方,也是一個有財富的人,年紀也很大了,他在那裏指揮造房子,佛從這裏經過,他對佛說:說是我造這個房子,我冬天的時候在前面住,夏天的時候在後邊住。那麼這個因爲夏天避免太陽曬,在那個陰涼的地方住,冬天冷的時候在陽光好的地方住,我叫我的兒在那裏住,我的女在那裏住,他一方面說一方面心裏很快樂。佛心裏想:你過一會兒就死掉了,你還想這個事情。那麼佛就什麼話也不說,對他不說什麼,就聽聽佛就走了。就知道這個人不能度,所以佛也不說什麼,只是小小的結結緣嘛,結結一個好的印象而已。若是得度的,他就是見了佛要罵佛、要害佛的,佛去度他,就是有善根。所以是「所作常無虛」,預先觀察的清清楚楚的,才做這件事。所以看這些佛的功德,所以我們凡夫趕快努力修行,不然的話做什麼事情都不知道究竟是能有多少成就,完全不明白,完全不懂,「所作常無虛」。「無忘失,歸禮」,佛做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情都是不忘的,佛有這種功德,「無忘失,歸禮」。
「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與大悲相應,利樂意,歸禮。」
這是贊歎佛的大悲心的功德。這個大悲心,本來四無量心裏面已經有了,但是這裏又特別提出來贊歎。前面沒有說得那麼分明,這裏又特別地說明一下。或者說是那個四無量心裏面那個悲心是同于小乘的,這裏是不共于小乘的,或者這麼解釋。「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晝叁時、夜叁時,每一時的時候,佛常去觀察世間一切衆生的善根的情形;誰應該得度,誰還不能度,有善根而不能度。這個衆生可以栽培善根,還不能成熟;那個衆生善根成熟了,可以得解脫了。種種的不同的情況,佛可以采取種種的方便去度化他們,所以「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的。
像舍利弗尊者,在這個《賢愚經》上也看出來,舍利弗尊者也是,「晝夜常六返」觀察衆生的情況,看誰應該得度。這個舍利弗尊者有一天他也是入定觀察,一觀察看見有一條狗應該得度,但是這條狗很苦,他就是托缽乞了一缽飯,乘著神通,一下子就到那個狗那個地方。這個狗是在曠野裏面被人家把腿打斷了,腿打斷了就是臥在那兒,因爲沒有飯吃,也要死了。舍利弗尊者到那裏就同他說話,給它飯吃,這個狗很歡喜,然後給它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那麼這個狗吃完了飯,聽舍利弗尊者說歸依,心裏很歡喜就死了。死了,舍利弗尊者又入定一看,哦!它到了王舍城一個長者家去投胎了。投胎了嘛,後來出胎以後,有幾歲的小童子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就來了,來了就是又見到這個長者,這個長者說是你年紀這麼大了,都沒有收個沙彌作侍者呢?舍利弗尊者說:是呀!你這個小孩給我作沙彌好不好呢?說他現在太小,等他大一點。那麼舍利弗尊者等他到七歲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就來了,說是你頭多少年說你這個孩子要送給我作沙彌,你說話要算數。好!就把小孩子給他了,這個事情也不容易。舍利弗尊者就給他說法,很快地得阿羅漢道。七歲,七歲得阿羅漢道,這是舍利弗尊者的徒弟。
我看是《說一切有部律》上,羅侯羅尊者也是舍利弗尊者的徒弟,他那時候還沒有得阿羅…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