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16

  ..續本文上一頁漢,就是均提沙彌,他就在一起走,哎呀!你有大神通,羅侯羅說:你有大神通,我怎麼能和你比呀!他說這些話。但是這個均提沙彌得了阿羅漢以後,他就入定看看自己,哎呀!我前生是狗,哎呀!有舍利弗尊者師父來救護我,我才能夠脫離狗身,怎麼怎麼地。從這以後發願不受比丘戒,一直地永久地給舍利弗尊者作侍者,來報答他的恩,有這樣的事情,所以舍利弗尊者也是大慈悲。「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與大悲相應」,爲了度化衆生,爲衆生種熟脫,栽培善根,令他成熟得解脫,用這種大悲心觀察世間,與大悲心相應的。「利樂意,歸禮」,總是利益安樂一切衆生,有這種大悲心的世尊,我歸禮。

  

  「由行及由證,由智及由業,于一切二乘,最勝者,歸禮。」(Tape58)

  現在的文是贊歎法身的功德,是第七段。這一科裏面分兩科,第一科是「衆德相應」,就是法身有很多的功德相應。剛才念的這一段文呢,是說佛的十八不共佛法,佛有十八種功德是不共于二乘聖人的。這十八不共佛法分成四個部分:就是一個是行,一個是證,一個是智,一個是業;行、證、智、業,分這四種。

  第一種是「行」。這個「行」,是說佛所行的一切事,文上有這樣的意思。但實在這裏也是按照叁業說的:身行、語行、意行,分叁業說。其中第一個呢,就是「無誤失」,沒有錯誤的過失,就是指佛的身業說的。這個說他是不共于阿羅漢,不共于二乘人,就是阿羅漢在這一方面就是有過失,但是阿羅漢心是清淨的,不過表現于外的行爲就好象有一點事情。其中就是阿羅漢有的時候,譬如說托缽乞食,從這個寂靜處到城邑聚落去,有的時候呢,會同惡象、惡馬、惡牛、惡狗在一個道路上走。如果到山野裏面去,這個阿羅漢有可能和這個獅子、虎、狼在一塊走路,有這種事情。那麼這就是行誤失,這個行的誤失。有的時候,這個阿羅漢就是到這個淫女的地方去,佛是不同意出家人到那個地方去的,但是阿羅漢他就要去,去的時候,不依正理而作語言,和這些人說話是這樣說話,那麼這叫做誤失,叫做誤失。但是佛沒有這種事情,所以這是無誤失,佛沒有這種誤失。

  第二個就是「無卒暴音」,無卒暴音。就是阿羅漢有的時候到這個曠野裏面,或者到一個地方空房子裏面,會揚聲大叫,或者是大笑,就發出來這個暴惡的聲音,會有這種事情。那麼有的時候,說阿羅漢呢,聚唇露齒,這是會有這種事情,聚唇,唇,嘴唇,嘴唇聚在一起,或者是張開大口大笑,聚唇露齒,那麼這是有這些事情,但是佛沒有這個事情。前面這個「無誤失」裏面,說這個阿羅漢有的時候遇見這個坑或者小的河流,或者就是河流,就是齊足越坑,齊足,把這兩個足站在那裏一起跳起來,跳過去,說阿羅漢有這個事情,所以這叫做「無誤失、無卒暴音」。

  第叁個呢,就是「無忘失念」,就是阿羅漢有忘失。這個阿羅漢那麼高的聖人是久遠所做的事、久遠所說的話,有的時候會忘掉了,忘記了我以前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會忘了,但是佛沒有這種事情,叫無忘失。

  第四個是「無不定心」。這阿羅漢要入定以後心才是定的,斂心方定;若是出了定的心就不一定,心也會種種的分別,會散亂,這樣子。佛沒有這件事,佛一切時心都是定的,這是「無不定心」。

  第五個是「無種種想」,也叫做無異想。這個阿羅漢對于流轉生死這件事,對于他自己已經得到有余涅槃了,但是還有這個身體的存在,這個身體多諸苦惱,他有厭離心;對于這個生死的境界不歡喜,有這個厭離心。對于這個無余涅槃的境界有寂靜想,感覺到入無余涅槃是一個非常安樂的。對于涅槃有寂靜想,對于生死有厭離想,他有這種生死和涅槃是不一樣的,他有這種不同的想法。但是佛沒有這件事,佛不管是對于涅槃也好,對于生死也好,佛的心是平等無分別境界。這個經上是用一個「舍」字,就是慈悲喜舍的舍,佛這個心對于涅槃也好,對于生死也好,住于平等大舍的境界,這個舍實在也是無著的意思。「無種種想」有這樣的意思。

  第六個是「無不擇已舍」。這個阿羅漢有的時候會有一種情形,對于所度化的衆生他並沒有細心的觀察就棄舍了,就不去度化他,不以佛法來饒益他,不管了,棄舍了。佛沒有這件事,佛一定是細心的觀察這個人的情況,現在因緣不成熟不能度化,佛就要等待因緣,現在不能度化,要「擇已舍」,觀察完了才把這個衆生,這個衆生不能度暫時就停在這裏,暫時的棄舍了,不是永久的棄舍,將來有因緣還是要度化的。這個阿羅漢不是,阿羅漢就是不細心的觀察就停下來了。那麼這是六個,這六個,前兩個「無誤失」、「無卒暴音」是屬于身口,其余的四個都還是屬于意業的,都是屬于意業。這是「由行」,這是有六個。

  「由證」,又是有六個。這個「由證」這句話怎麼講呢?這其中是有六個,就是「欲不退」、「精進不退」,「念不退」、「定不退」、「慧不退」、「解脫不退」,這六個。這六個指什麼說的呢?就是阿羅漢對于無上菩提沒有心情去得無上菩提,就是欲退了;就是不想去得無上菩提,這叫做欲退。這個佛法裏面講這個「退」有兩種:一種是你已經得到這種功德以後,又失掉了,已得退,一種。第二個是未得退,沒有得不想得,未得的還沒得,或者是不想得,那叫做未得退。現在這裏阿羅漢沒得無上菩提,他也不想得無上菩提了,所以這六種都是這樣意思,就是退了。這個欲退就是不想了,他沒有這個欲了,這叫欲退,但是佛沒有這種事情。欲退、精進退,精進就精進采取行動,精進勇猛地修學佛法得無上菩提,那麼阿羅漢不做這個事,不去得無上菩提。欲退、精進退,念,念佛的念,心裏面明記不忘叫做念。他也不去念這件事了,阿羅漢不念這件事,不念想要得無上菩提,不去念這件事。定退,也沒有這種甚深的定,也沒有那個甚深的大智慧,他不得那個解脫;要斷除去所知障才能得無上菩提,他這個解脫也沒有了,也是退,一共這是六種退。但是佛是已經這六種完全成就了而還不失掉,而還繼續地有欲、精進、念、定、慧、解脫。

  譬如這個佛在世的時候有個盲比丘,眼睛盲了,他要補他的袈裟,他不會紉針,不會紉針,說是:「誰歡喜作功德,給我紉針」?這個佛說:「我歡喜作功德,給你紉針」。那麼這個盲比丘一聽,哎呀,這是佛來了,這個盲比丘說是:「世尊,你的功德都圓滿了,爲什麼還要作功德」?佛說:「是的,我功德圓滿了,我還是願意繼續作功德」。這是欲不退,這六種都不退。那麼這個「證」就是得了無上菩提以後,繼續不斷地去作功德、去度衆生,所以叫做「證」,或者叫證所得。

  「由智」,這個「智」是指佛的智慧「知過去世無著無礙」、「知現在世無著無礙」、「知未來的事情無著無礙」。這裏面,譬如說阿羅漢他心裏面想要知道一件事的時候,不管是過去、未來、現在,不能夠一舉心就知道,不能的,沒有那麼快,就是還要遲鈍一點。佛就不是,一舉心就知道。第二個意思呢,阿羅漢有的時候想要知道一件事,不知道,不知道這件事是怎麼回事,還是有障礙的。而佛不是,佛是一切事都是通達無礙的,所以這是智「知過去世無著無礙」、智「知未來世無著無礙」、智「知現在世無著無礙」,這也是叁個。

  「由業」,這個業就是叁業隨智慧行,這個意思。身業,是智爲前導,隨智而行。智爲前導這句話呢,就是這件事先是由智慧來決定,由智慧來發動他的身業、口業、意業,這叫智爲前導。發動了以後呢,隨智而行,這個身口意叁業和智慧在一起活動,所以佛的叁業一定是善,一定是善,而不是惡也不是無記。但是阿羅漢叁業也是善,但是有的時候是無記,就是他不是一定是智爲前導的,也不一定是隨智而行的,所以有的時候是無記,就不全是叁業隨智慧行的。這裏面是叁個,這個是業,叁業隨智慧行這是這個「業」字。

  這個業呢,身業隨智慧行,語業隨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那麼加起來就是十八:這個「行」是六個,「證」是六個,「智」是叁個,「業」也是叁個,加起來叁六一十八個。這十八種功德,「于一切二乘,最勝者,歸禮」,在一切的阿羅漢、辟支佛裏面,佛的這十八種功德是最殊勝的,不是二乘所能及的,我歸依敬禮佛陀。這是說佛的法身有這十八種不共法的功德。

  

  「由叁身至得,具相大菩提,一切處他疑皆能斷,歸禮。」

  這是贊歎佛的一切相妙智,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一切種智,也叫一切智智,贊歎這個佛的智慧。「由叁身至得」,就是由于佛的這個自性身,自性身就是法身,法身、受用身、變化身。「至得」,到得的時候,就是得無上菩提的時候叁身都成就了。到那個時候呢,「具相大菩提」,就成就了具足一切功德相的大菩提,無上菩提成就了;就是叁身圓滿的時候,就是大菩提圓滿的時候。這個時候,這個大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一切相妙智。

  「一切處他疑皆能斷,歸禮」,在一切處的世間的一切衆生,這個「他」就是一切衆生,有任何的疑問的話。「皆能斷,歸禮」,佛的這個無上菩提一切相妙智,全能夠斷除去他們的疑惑,佛有這麼大的智慧,有這麼大的智慧的佛陀,我歸依敬禮。

  

  二、六德相應

  「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複與所余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應,」

  前面是衆德相應,這底下又提出來六種功德相應。「諸佛法身」,是一切佛所成就、所圓滿的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與前面四無量心,乃至到十八不共法、一切相妙智,這麼多的功德相應的;就是具足了這麼多的功德。「複與」,又與「所余」的六種功德相應的,那六種呢?就是「自性」功德、「因」功德、「果」功德、「業」功德、「相應」功德、「轉功德」,這六種「相應」的。

  

  「是故應知諸佛法身無…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