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候,這個人就愚癡,他也不明白這個道理。那麼這個舍就是,佛這個舍無量心就是希望衆生棄舍這個貪瞋癡的煩惱,希望他內心裏面清淨,棄舍了煩惱的活動,棄舍了煩惱的種子,這樣子他才能夠徹底地得到了利益安樂。如果他的內心的煩惱還存在的話,他的問題還不能解決,就算是有安樂,安樂也靠不住,還是要苦惱的,所以這個舍無量心反倒是最究竟圓滿的,可是這個舍與慈悲喜是在一起的。
「四意樂,歸禮」,這個具足四種意樂的這個法身佛,就是世尊。「歸禮」,我歸依敬禮,是這樣意思。
「解脫一切障,牟尼勝世間,智周遍所知,心解脫,歸禮。」
這以下都是解釋這些名相,我就簡單解釋一下就好了。這是贊歎這個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的功德,是這樣。「解脫一切障」這是指八解脫說的,「牟尼勝世間」是八勝處,「智周遍所知」是十遍處。「心解脫,歸禮」,這總起來這麼一句。「解脫一切障」,就指八解脫說,這個八解脫是什麼呢?八解脫就是九次第定,這個九次第定就是得了四禅八定,又得了滅受想定,還要叁果聖人以上才可以有這種境界。有了這樣的境界,但是他還是有障的,需要修這個八解脫來解脫這個障,所以叫作「解脫一切障」。
這個八解脫就是:內有色想外觀色,這是一個解脫,內有色想外觀色。第二是內無色想外觀色。第叁是淨背舍,也叫淨解脫,淨解脫身作證。第四是空無邊處,第五識無邊處,第六就是無所有處,第七是非非想處,第八是滅受想解脫。這個內有色外觀色解脫和這個第二個內無色外觀色解脫是初靜慮和第二靜慮裏邊所觀察的,就是已經得了色界定的初禅和二禅了,那麼他還要修不淨觀的,修這個膨脹、青瘀、膿爛這些不淨,像九想觀的不淨的境界,修這種不淨的境界到最後就是白骨觀了,修這個白骨觀。修這個不淨的境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進一步地斷除去這個欲,進一步地斷除去這個欲。
我們在經論上看見一些事情,就是這個非佛教徒得到了四禅八定的仙人,有了神通,他遇見很多的這個放逸的境界的時候,他也會退,他這個禅定就失掉了,他這個欲心又起來,欲心起來他就退了。好象是在什麼經上說,這個優填王爲了很多很多的女人在山野裏邊遊樂,遊樂,有五百仙人從虛空裏經過,就看見這麼多的女人在那裏又唱歌又跳舞的,這個欲心就動了,動了呢就從天上裏就掉下來了,有這種事情。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已經得了四禅八定了,得到了色界的四靜慮,爲什麼還會退呢?就是這個欲心沒有究竟地斷除去。那麼現在佛教徒,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說你得到了四禅八定還不行,你還要修這個八解脫,在禅定裏面繼續修不淨觀,這是已經得了滅受想定的人,要叁果聖人以上才能得到的,可見那樣的人還要修不淨觀,有這樣事情,何況我們凡夫要修這個不淨觀的。
「內有色」,這個內有色的解釋不一樣,譬如說修這個不淨觀的時候,保留這個白骨觀,這叫內有色,這也是一種解釋。譬如若是這個白骨,你修白骨觀的時候,你在禅定裏面把這個白骨用火燒掉了,滅掉了白骨,那就是無色了,內無色想了,這是一種解釋。可是在《俱舍論》上、《瑜伽師地論》上解釋呢,不這樣解釋。他「內有色想」是你得到這個色界定,得了色界定叫「內有色想」,「內無色想」就是得無色界定,這個解釋不一樣。「內有色想外觀色」,這個外觀色觀這個不淨的時候,剛才說這個不淨觀,也觀想從這個白骨的眉間,兩個眉之間放光,就是觀想他放青黃赤白各種各樣的光明,這樣觀想。這個「內無色想外觀色」,就是剛才說把這個白骨滅掉了,那麼無色想。如果說是得了無色界定,得了無色界定入無色界定也是沒有了,沒有白骨了,也是沒有白骨。然後「外觀色」,還是觀這個不淨,同時也觀這個白骨,當然不是本身了,觀這個白骨這個眉間放光,乃至到全部的白骨都向外放光,放這個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的光明。
但是初開始修行的時候,放出這個光明不那麼清淨,到「淨背舍」,淨解脫身作證的時候,就是常常的在禅定裏面練這個白骨的光明,叫他清淨,青黃赤白的這個光明,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這個光明是很清淨的光明,這需要練,初開始他不清淨,練的特別清淨了這個時候,叫「淨解脫身作證」。這個身是什麼呢?身者,心也;在心裏面證到這個境界,「淨解脫身作證」,也觀察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的,來破除內心的執著,這是長時期的觀察你才能夠成就的。所以第叁個解脫就是淨解脫身作證,然後到這個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就是入這個無色界的四空定的時候,在定裏面修這個苦空無常無我的觀,破除去對一切法的執著。到滅受想定解脫,入了滅受想定的時候,也解脫一切,當然是無我無我所,解脫了一切執著,那麼這就叫作八解脫,「解脫一切障」。這要是到佛的境界當然是一切障都解脫了,可以這麼說。
「牟尼勝世間」,「牟尼」翻個寂,釋迎牟尼,在玄奘法師的經論上《大般若經》這些經上說「能寂如來」,釋迦是能,牟尼是寂,能寂如來。但是其他的地方又翻個能仁寂寞如來,仁,仁義道德的仁。「牟尼勝世間」,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所成就的這個八勝處是勝過其余的一切人的八勝處的,或者說是他這個勝處是特別殊勝,故名爲「勝世間」。這個勝處是什麼呢?就是青黃赤白、地水火風,這就叫八勝處。就是前面這個八解脫修成功了,那麼繼續地要修八勝處,在定裏面來練,放出這個光明是越來越殊勝,這樣子的;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的光明越來越殊勝。「智周遍所知」,這是十遍處,十遍處就是八勝處裏邊又加一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空也是無量無邊的,識也是無量無邊的,是遍一切處的,遍滿一切處的。那麼「智周遍所知」,他這個智慧是周遍了所知的一切法的,佛的這個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的功德,當然是最極圓滿的一種禅定的功德,裏邊也有智慧。這個一般的大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修這種法門能得到殊勝的神通而不退轉,能轉除去叁界裏邊的欲,不但是斷欲界的欲,色界、無色界的欲都斷掉了,成就了俱解脫阿羅漢的功德,這是大阿羅漢了。
「心解脫,歸禮」,佛的這個清淨心具足了這麼多的功德,解脫了一切障,我歸命頂禮,這樣意思。我這是簡單這樣解釋,各位可以查查這個法相辭典。
「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余,害煩惱,有染常哀愍,歸禮。」
這是贊歎這個無诤智的功德,無诤智的功德,就是無诤叁昧的功德。這個無诤叁昧,這個诤是什麼?诤就是煩惱,無诤就是沒有煩惱。但是這個無有煩惱,這個是在大阿羅漢像須菩提尊者有無诤叁昧第一,這個在《大毗婆沙論》上解釋須菩提尊者的無诤叁昧是怎麼樣意思呢?就是他這一天要出去辦什麼事情,他早晨他先入定觀察,我今天辦什麼事情要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會遇見什麼樣的人,遇見什麼樣的人,某某人可能看見我就不高興,那我就不從這裏走,就是避免,避免同他見面;就是不要因爲我引起他的煩惱,這叫無诤叁昧,是這樣的意思,不是說他自己心裏煩惱,不是這個意思。現在這裏是說佛的無诤叁昧,佛這個無诤叁昧和阿羅漢的無诤叁昧不一樣。「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余」,佛的無诤叁昧不只是不令衆生引起煩惱,而是能夠滅除一切衆生的煩惱,沒有余,沒有剩余的,一切煩惱都沒有剩余,有這種作用。「害煩惱,有染」,這個「害煩惱」這裏,假設衆生若因爲見到佛而有煩惱的時候的話呢,佛就會開導他一個克製煩惱的法門,他這樣修習、學習這個法門的時候,可以來對治他這個煩惱,所以叫做「害煩惱」,這樣意思。
這個《大毗婆沙論》說到這件事。所以那個《金剛經》上說須菩提尊者是無诤叁昧第一,如果你不讀《大毗婆沙論》這一段文,你這個地方很難講,怎麼他是第一的無诤叁昧呢?《大毗婆沙論》說出個理由,就是因爲佛也有無诤叁昧,但是佛沒有這樣做,沒有說我今天要到什麼地方會引起某人的煩惱我就不要從那兒走,佛不這樣子的。若是這個人可以度化的話,因爲我去了引起他的煩惱不要緊,還是要引起他的煩惱,就因此而得度了。若從佛的立場來說是高過阿羅漢的境界,但是在無诤叁昧這一方面來說呢,從表面上淺一點來說呢,這不是無诤,還是引起煩惱了嘛!因爲他見到了佛,他有了煩惱,但是須菩提尊者沒有這個事,他到什麼地方預先觀察好了,不要因爲我引起他的煩惱,若是有這種事情他就預先避免,所以他能夠很清淨地成就了這個無诤叁昧,所以他是第一。但是這個地方又解釋了一下,那麼佛不如須菩提嗎?也不是,佛的意思是要不只是令他不起煩惱就好了,要消滅他的煩惱,那麼這個就是更高了一步了,是這樣意思。其他的阿羅漢雖然也有這種能力,但是有的時候不修這個叁昧,我不要管那麼多事,他起煩惱是他的事,我要做這個事我從這裏走過,還是從這裏走。說到這個地方去的時候,我若是在那站著他不高興嘛我就坐下來,我若坐著他又不高興我就臥下來,總之不要因爲我引起他的煩惱,這個小乘人的無诤叁昧是這樣子。現在這裏說佛的這個無诤叁昧不是這樣說,「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余,害煩惱」。
「有染常哀愍,歸禮」,這一些有染汙煩惱的一切有情,佛是常哀愍這一切衆生的;常憐愍一切衆生的佛,我歸依敬禮,我歸命頂禮,這樣意思。
「無功用,無著,無礙,常寂定,于一切問難能解釋,歸禮。」
這是贊歎佛的願智功德,這個願智功德這件事也是不可思議。這若說是阿羅漢,也有阿羅漢有這種功德,就是有些什麼事情不是太明白,不明白他就入定,一入定的時候一出定就什麼都知道了,這件事就明白了;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所應該知道的事情,這叫願智叁昧,這是要大阿羅漢才可以有這種…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